分享

再见了!广州这处千年渡口,如今只剩最后一条船……

 唐勤建 2018-09-14


前一阵子,小编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张照片,

落日、桥梁、船只,

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太美了!

不禁想问,这是在哪里拍的照片?


看了一下好友的定位,

这是在广州大学城附近的港口拍到的景象。

小编在大学城读了4年的书,

竟然没有发现过这里,于是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一渡口 · 成为大学城一景

小编到港口的时候,

正好赶上了太阳下山的好光景,

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

风景不算华丽,但是令人感到格外惬意。


有很多附近的村民在岸边看风景,

江风阵阵袭来,

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

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犒赏”。


面对着珠江,可以看见很多座跨江大桥,

还能远眺到广州塔、西塔等标志建筑物......

如果想体验广州的水乡文化,

南亭渡口无疑是个好地方。


迎着夕阳站在船上远眺,

江中间还有辛勤的人在劳作,

落日被云朵“分割”成了两半,桥上车流不息,

眼前画面被一分为二,宛若两个世界。



一艘船 · 一天往返64趟


南亭古渡位于广州大学城南亭村内,

它是广州市内仍保持运作的渡口之一。

过去大学城四面环水,

轮渡成为岛民主要的出岛交通工具。


目前南亭—市头的航线是这里仅存的一条航线,

连接了大学城和番禺南村,两岸相距1.2公里。

如果不坐船前行的话,

开车到达对岸需要半个多小时。


南亭渡口的另一头是市头村港口,

想要登船,行人需要走过这一座简陋的独木桥。

但是轻车熟路的老街坊早已经知道前往的捷径,

临近开船,纷纷从四面八方“钻了出来”。


航线上只有1条船,

早上5点开渡,晚上9点停渡;

15分钟一趟船,一天来回64趟。



一个人 · 坐看古渡兴衰


南亭渡口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汉年间,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曾被纳入“昌华八景”中,

如今南亭村仍保留的马步通津街名可以佐证,

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较为繁忙的船舶停靠点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只要不挂天气预警要停航,

我们每天都按时出船。”

关泽辉是这艘船的一名老渡工,

十六岁正式子承父业,之后的30年以来,

一年365天,他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渡船上。


小编见到他的第一眼,感觉非常亲切,

黝黑的脸,壮实的身材,松垮的衬衫、

短裤,身上斜挂一个售票包。

开船前下来收钱,然后就匆匆上了驾驶室,

对每个乘客都很热情,遇到熟客还会开玩笑。


关泽辉说,他见证了渡口的热闹,

也见证了它的衰落,

“来坐渡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渡口越来越冷清了。”


坐船的一类是大学城的学生,

一类是两岸村民与务工者。

小编坐了一个来回,

每艘船只有十几个乘客。


带着摩托车乘船的人占大多数,

这无疑是最便利的过江方式,

船还没靠岸就能听到各种车辆的发动机,

轰隆作响做好准备,一靠岸便争先冲下船,

从未见过这种场景的小编,在一旁目瞪口呆。


乘坐的基本上都是熟客了,

收费标准的牌子上布满了灰尘,

小编上船后,

成为了唯一一个开口问“多少钱”的人。



一村野 · 被繁华城市包围


光是看下面两张图,

你敢相信它们之间只隔了几百米吗?

在这里,小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

新老交替的规律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


这一边是一片宁静的村野风光

稍微抬起头一看,

均价3w+的江景高档小区

数十层的高楼无疑“抢尽”了风头。


过去渡船是在乡村之间往来,

田野是渡船的背景,

现在背景成为了高楼、大桥。


前往渡口时沿路废弃的船只、

江边四处遗落的垃圾,

见证了城市高速发展下,

水运逐渐被替代的“现实”。


市头村很多人家门前还有家用船只停靠。

对于生活在珠江边的人们来说,

水运曾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

村前的水闸看上去已经好多年没有开启过了。


随着7号地铁的开通,

板桥站到大学城南仅仅一站距离,

南亭古渡存在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

甚至成为了“鸡肋”。


但老渡工关泽辉说,

“纵然是‘鸡肋’,但是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也是为履行对乘客的约定。”


“很多老乘客要搭早晨第一班船去对岸,

假如有一天我们爽约了,

第二天他们可能就不坐了。”

这一份责任心,让小编为之动容......


这大概就是世事无常,时过境迁的一个缩影…

也许随着时间流转,这最后一条船,

也会随着老渡工年龄的增长,而与我们说再见,

但是,最后的这块“避风港”,

我们不愿说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