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人生如梦不如梦 2018-09-14

王翚(一六三二年〜一七一七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早年嗜画,师事王鉴,后经王鉴引推,师从王时敏学画。康熙二十九年,受学生宋骏业推荐赴京住持参加康熙《南巡图》的绘制,之后蒙太子胤召见,获赐「山水清晖」的赞誉,晚年辞归故里,以绘画终生。其绘画融合「南」、「北」,摹古功力如火纯情,于清代画史中有「画圣」之谓。从学者甚众,为「虞山派」的开创者。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王翚绘画的融古,不是炫技式地将几家笔墨拼凑起来的「硬融」,而是他在摹学众家的基础上,深入体悟各家笔墨特点与美学特质,各取所长地兼容式地融会贯通。因此其摹古之作既是王翚向先贤笔墨的致敬,也是他走向集山水之大成境界的起始……

画学「南北宗」

王翚初学画时,正值明、清两朝政权更替的大动荡时期,画坛上亦无主流画家和画派,而是涌现出大批地域性画派和富于个性的画家,这些画派或画家在艺术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难以成为画坛的主导。

王翚面对庞杂纷呈的流派,受恩师王时敏、王鉴的影响,接受了董其昌关于「正脉」和「师古」的艺术观念,最终选择了参席前贤,向传统致敬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选择,多少也受到了社会上信而好古风气的影响,当时江南市民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收藏之风盛极一时,梁清标、安岐、卞永誉、董其昌、王时敏等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富于资财的画家,无不渴求搜访历代名家真迹,仿古之作一时也得到追捧。王翚的老师王时敏、王鉴既是「南北宗论」倡导者董其昌的学生,也是大力推行该理论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王翚作为他们的弟子,也深受该理论的影响,不过他在三十八岁时就明确提出:「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并表明他「自喜不复为流派所惑」,主张合「南」、「北」为一手。王翚体备众法的画学思想以及市场上求购「北宗」作品的需求,使得王翚最终不为流派所困,突破了「南北宗论」的局限,打破了宗派之别、门户之分。他在重点临摹被董其昌推崇的「南宗」画家,如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及曹知白等人画作的同时,亦对董其昌贬为「行家画」的「北宗」画家,如李思训、马远、夏圭等人的画作加以关注和学习。王翚这种「摹学众家」的原则,最终赢得了广泛赞誉。

摹学样式 | 对临:笔笔具肖

王翚在摹古上主要表现为三种样式。一种是对照原作对临式的摹写,其摹本能够达到与原作笔笔具肖的高度相似。如其五十一岁临摹王蒙《夏山高隐图》轴,该摹本与王蒙的原作相比,在大的格局上没有区别,学王蒙以高远取势,近景绘山脚下清溪草舍,草木峥嵘;中景绘苍松杂树,交柯成林;远景绘重峦险壑及白练飞瀑。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

二者间也有一些差异,如画面上部,王翚留白更多;画的下部,王翚又多绘了一段舒缓的清溪静水;此外王翚画作左右侧的画意也要比王蒙表现得更丰富。王蒙的画作很可能是后人在重新揭裱时,对该画的四周进行了宽约五厘米的剪裁,而王翚临摹的应该是被剪裁前的原作,因此其四周要比王蒙目前的画作多出一些画意,但这不影响原作与临本笔墨意趣的高度一致。由临本可以看出,王翚在山石皴法上,娴熟地运用了王蒙特有的牛毛皴、解索皴,其笔笔皴擦的线条虽然不可能与王蒙完全吻合,但也充分显示了王蒙用笔松秀、线条细密、繁而不乱的特点。此外,王翚也像王蒙一样,灵活地运用各种点子—如浓焦墨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点缀山体轮廓,成功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湿润华滋、沉郁深秀的气象,也充分展示了王蒙「天然秀润,郁密沉古」的艺术风貌。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局部)

此外,王翚对临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也与原作极为相似。《富春山居图》是王翚一生临摹次数最多的画作。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其七十一岁的摹本可见,王翚不仅照临了原作中的远山近水、草木平岗,而且点景树木的棵数以及人物的姿态、水榭亭台的位置等,都与原作无太大的差异。

背临:眼观心记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烟浮远岫图轴

王翚摹古的另一种方式是背临。他在画上常有题「背临某家画作」之语,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其《烟浮远岫图》扇面,扇上自题:「巨然《烟浮远岫图》今在毗陵庄太史家,真海内第一墨宝。余尝借观,背临大概。」《竹趣图》轴自题:「叔明《竹趣图》简澹高古,全师巨然,唯以笔墨取胜,不刻画于形似间也,赏鉴家称为逸品。丙午秋曾于吴门一见,至今不能去怀。阴雨匝月,闲窗静坐,追忆写此,仅存仿佛而已。」广东省博物馆藏《临王诜渔村小雪图》也是王翚背临力作,画上自题:「王晋卿《渔村小雪》全师李、郭,妙绝千古,有宋徽宗标题,余从京师购归,惜为好事者攫去,不可复睹,徒切往来胸臆,此追用大意为之。」 从这些背临之作中可见王翚能够在短时间内眼观心记之后,准确地表现出原作大意,对图像具有过目不忘的深厚功力。

仿学:托古存真

在王翚摹古的作品中,除对临、背临外,还有一种用本家笔意将先贤画意重新诠释和再创作的画作。虽然作品上标有「仿某某家」、「摹某某」、「拟某某家」等语,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他的托古之词。当时社会上标榜自己有画学传统、笔墨渊源的托古之风极盛,像蓝瑛以及王翚的老师王时敏、王鉴等人都好在画作上题写「仿」、「摹」、「拟」某一位前辈画家,实际上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画面上的提示,并没有渗透到构成绘画的各种因素中,画作中更多的还是他们本家艺术风貌。王翚作品中,很多都属于这种托古之作。如作于六十九岁的《秋山万重图》轴、作于七十一岁的《溪山逸趣图》卷、作于七十四岁的《临倪瓒溪亭山色图》扇等,均是其托古之作。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临倪瓒溪亭山色图扇

摹学大家

王翚一生摹学的对象主要有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倪瓒、曹知白、沈周、唐寅等。

学董源:平淡天真

对董源的画作,王翚很早就开始摹学,故宫博物院藏《庐山听瀑图》轴便是他二十四岁拟董之作。全图粗笔皴擦的线条,润泽多变的墨色,皆从董氏山石画法,只是用笔较刻露而欠含蓄,用墨活泼细润而缺少浑厚,因此画作略显生硬呆板。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庐山听瀑图轴

《夏山积雨图》轴是王翚二十七岁时,再次以「拟北苑(董源)」法所作,从中可见山石的披麻皴、山顶矾头及林木画法皆来自董源,其皴法较《庐山听瀑图》轴已经熟练许多,但山石上的墨点与董源的相比,仍过于形式化,它们基本上都攒点在山石的顶部,与整个山体没有融为一体,使得画面略显呆板平实。

王翚|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润

清 王翚 夏山积雨图轴

学巨然:烟岚气象

董源之徒巨然也是王翚最早摹学的画家之一,王翚现存最早的画作就是其二十二岁所绘《仿巨然山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巨然也是王翚最崇拜的画家之一,他甚至认为只有巨然的《烟浮远岫图》才是「真海内第一墨宝」。(见故宫博物院藏王翚《烟浮远岫图》扇)王翚对巨然的推崇应该受到其师王鉴的影响。王鉴一生酷爱巨然笔墨,据《十百斋书画录》著录,王鉴二十四岁就已作有《仿巨然笔意图》册,此后不断临摹、追仿,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王时敏记王鉴「于巨然有专嗜,短笺小景往往乱真」。

小编的分享今天就到这里了,各位看官关注小编了吗?可否右上角点个关注呢,如果不关注,右下角给个小星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