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从学处兀奇峰 ----陈雪华创办上海交大南洋中学纪实

 吴越尽说 2018-09-14

偏从学处兀奇峰

----吴江恒宇纺织公司董事长陈雪华创办上海交大南洋中学纪实

宏 慧   霄 汉

 

一个尚未小学毕业的人, 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生意场上的跌打滚爬后, 深深懂得一个道理: 知识是人生的法宝, 它比金子还要珍贵。于是, 他把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数千万元钱全部投入到教育中去。创建了一所民办中学, 他就是江苏省吴江市恒宇纺织有限公司掌舵人, 上海交大南洋中学董事长陈雪华。

 

 

少年不知学滋味

1966 9, 陈雪华出生在吴江盛泽镇庄浜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里姐妹多, 负担重,迫于生计, 家父含泪把他送给了未婚的寄父。寄父姓蒋, 住在李家浜村, 常年在外做生意, 家里只有他与爷爷俩人相依为命。爷爷积劳成疾, 长年卧床不起, 生活的一切要靠年幼的陈雪华照料。他一边服侍爷爷, 一边上学读书。由于时常请假, 功课跟不上, 给他造成了很大苦恼。身体羸弱的他常常遭到欺侮, 还被人乱提绰号。他哭着要求寄父改回生父的陈姓, 寄父拗不过他, 只得同意;后又帮他转学, 但这些努力仍没能驱赶掉“怕到校”的阴影。小学四年级,他便辍学了。

15 , 陈雪华外出拜师学艺, 始学木工, 但人小体弱, 长刨推不到底, 改做泥工, 泥工也是力气活, 小小年纪敌不过满筐的砖石黄沙。后来他帮别人看水果摊, 跟着摊主做买卖。17 岁那年到邻乡铜罗承包一家杂货店, 小店生意也难做。听别人说, 做丝绸买卖能赚大钱。第二年回到盛泽做起了丝绸生意, 那是1983, 盛泽东方丝绷市场还未成立,但这里已是江南丝绸集散地, 他从批发商手里购进面料, 然后背着大包小包, 到浙江等地寻找买主, 从中赚一点小钱。跑江湖的小生意不仅艰辛, 还挺难做。不懂世故的他, 常常上当受骗, 血本无归。吃亏多次的他, 才知道知识对人生、对经营的重要。于是跑到吴江平望镇,拜师学艺。他是小学生, 别人一下子领悟的东西,他要反复学习多次、对书上的介绍, 他更是难以读懂弄通。他常常躲在被窝里, 伤心地掉眼泪, 他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好在他是个不怕吃苦的人, 他一边学做生意, 一边刻苦自学。三年下来,大有长进。特别对面料的真假、质量的优劣、市场的行情, 了如指掌。

1986, 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2O 岁的陈雪华担任了市场第一经销处副经理。然而由于缺少资金投人, 只得与别人合伙做生意, 人家出钱他出力, 二八分成, 投资者得大头, 他拿小头,但每年仍有几十万元盈利。他有了一定资金积累。

生意场上跌打滚爬, 使他悟出一个道理: 做商贾, 更要做实业家。1990, 他投资250 万元, 到太仓市创办了锦绣集团, 内设一个织厂和一个染厂, 他高薪聘请两位技师负责工厂生产, 在他看来, 知识和人才是兴厂根本。在他苦心经营下, 工厂一年比一年好, 3年中, 光织厂就盈利100万元。陈雪华初尝甜头, 他决心扩大生产规模, 壮大企业实力。1993, 他目光睿智, 考虑长远, 果断地向上海投资了500多万元, 在金山区松隐镇办起了恒通织造有限公司。他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使企业运行良好, 同时聘请高级技术人员, 扩充企业科技实力,由于经营有方, 当年就盈利100万元。现在巳成为当地一家响当当的明星企业。

陈雪华从商贾到企业家, 虽然道路充满荆棘, 但他踏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举起民办教育的火炬

19985, 盛泽镇党委书记姚林荣带领一批个私企业家去温州参观, 这一趟走下来, 对陈雪华震动极大, 投资办公益事业, 是个好方向。这时正巧在他上海企业的对面, 有座新建的宾馆需要出售, 这座宾馆因为投资未完全到位, 房子造好了, 却无钱装饰开张, 镇领导意识到经营难度很大,与其亏本, 还不如及早出售。镇领导找到了陈雪华, 陈雪华是个重感情, 讲义气的人, 他出资420万元买下了这座宾馆。

办医院, 还是办银行? 请行家论证, 都说行不通。这时中央提出教育产业化, 陈雪华顿时眼睛一亮, 把思维定格在教育事业上。促使他痛下决心的还是出于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他忘不了,1992, 他发往河北龙城价值4O多万元货物, 应收款至今未到账。原因是他缺乏文字方面的能力, 少了一些约束对方的条文。

他忘不了, 生产经营化纤面料时, 开始因质量问题亏损很大,直至科技人员为他攻关, 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他忘不了,1997, 服装市场不景气, 产品销不出去, 他跑上海、下广州、闯深圳, 借知识之光,开发出烂花、剪花、提花、雕花等上千只新品种, 一举打开市场, 企业获得新生。

实践使他明白,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万事万物的指路明灯。

当然, 促使他办教育还有一个动力, 那就是他女儿正面临着小学升初中的选择。由于陈雪华整天扑在经营上, 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 就把她送到苏州国际学校读书, 这是一所海外华人办的民办学校, 陈雪华的女儿在这里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女儿小学毕业, 他要让她读上更加一流的学校, 享受更加优秀的知识熏陶。

当陈雪华举起民办教育的火炬时, 得到了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办妥了所有的手续。19 99年底, 学校定名为“旭华”中学, 是以“雪华”谐音命名。陈雪华首期投资3000万元, 作为办学的起动资金。

 

教育是神圣而又艰难的

创办之初, 尽管陈雪华和他的助手作了很大努力, 但外界对这所新生的学校并不了解, 首次招聘教师, 只有十多人报名应试, 门庭冷落车马稀。没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就难以办出一流的学校。经当地政府出谋划策, 陈雪华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集团)公司联系“攀亲” , 共同合作, 齐心办教育。经交大批准, 旭华中学更名为上海市交大南洋中学(金山)。学校为股份制, 陈雪华占了大半股, 作董事长, 交大教育发展公司占有其余股。实业家与教育界联手出击, 效果果然大不一样。学校再次招聘教师时, 一天之内从全国各地前来报名应试的竟有180多人。他们中间有教授、硕士, 当然更多的是刚跨出高等学府的佼佼者。

校长龚宝寿, 一位长期从事学校行政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在区教育局长岗位上长达15, 正值退休时, 被陈雪华邀请来。陈雪华真诚对校长说:“你放心大胆地干, 将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来。”

教师郭淼水, 这位端了“铁饭碗”数十多年的原江西省某重点中学校长, 因暑假来沪会友, 碰上觅才心切的校长龚宝寿, 被他说动了心, 放弃了铁饭碗来南洋中学担任理化组长, 他以细腻深入的讲课, 赢得学生的敬仰。郭淼水说:“这里机制灵活, 领导民主管理, 我们信心也足。”

这里的教师分老中青三类,来自五湖四海, 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有取得一定教育成果的中年教师;还有崭露头角的新教师。不同的文化背景, 多元的潜质, 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为增强师生学习外语的气氛。陈雪华再经努力, 使学校列为外籍教师聘用单位, 去年9 ,首聘2位美籍教师, 任全校7个班的外语口语教学, 每周28节课, 同时, 每周一次为本校青年教师上口语课。陈雪华有时站在教室外, 虽然听不懂外文语句,但朗朗的读书声, 使他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南洋中学2000年在金山区招了7 个班, 300多名学生, 针对民办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的现状, 学校对每个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使学生的成绩在入校后有了明显进步, 通过两次参加金山区完中统考, 学生成绩列于普通中学第一名, 有些学科成绩已超过了区重点中学。这给陈雪华投资办学增强了信心。

今年学校进行全面规划, 计划投资2500万元, 今年上半年巳投入1000万元用于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仅国际标准的如40O米足球场及塑胶跑道造价460万元,现在学校占地150,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占全校面积46%,电化教育、网络中心、图书馆、阅览室、室内体育场一应俱全, 远远优于同类学校。最近顺利地通过ISO 9001教育质量认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南洋中学美名传扬, 上海市教委、金山区委、区人大、政协及区政府领导相继到学校视察和调研。吴江市的领导也莅临指导。两地领导看到南洋中学在两年不到时间里就办得如此出色风流, 都伸出拇指赞不绝口。上海市教委要求南洋中学办出一流业绩,2004年前跨入上海市十大民办学校前列。

现在南洋中学已按照上海市教委指示精神办学, 今年面向全市招生210, 均招第一志愿学生。目前, 全校教职员工已达90多人, 学生500多名。陈雪华表示要把南洋中学办成上海市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 具有高标准、现代化、园林式全新的寄宿制学校。虽然投资5000万元的第二期工程还没有完工, 但其规棋已初放异彩。

办校对陈雪华来说, 是事业上的一种创新, 当初他投资办学时, 盛泽的几位好友听后吓了一大跳:“你也不量量自己的尺寸,异想天开去办学, 是钱多了没地方扔?”他们觉得陈雪华想知识想疯了。事隔一年后, 当他们看到学校果然不同凡响时, 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学校。

南洋中学的教师这样评价陈雪华:先生作为一位有成就的年轻企业家, 花巨资创办学校, 是对未来, 对社会一种有远见的价值观体现。通过企业运作, 带来一种创新, 推动社会发展, 体现了企业的真正财富。”

 

为了办好学校,我甘愿奉献一切

民办学校, 是个巨大的投资场。海外有位投资教育的企业家说:“你选择了教育, 就是选择了艰难。”学校创办近2. 陈雪华已深感肩上的分量, 但他无怨无悔, 他说:“为了办好南洋中学,我甘愿奉献一切。”

今年春节前夕, 由于资金周转困难, 学校教师的年终奖金发放有困难, 陈雪华知道后, :“教师辛辛苦苦干一年, 怎么好拖欠。” 陈雪华二话没说, 全部应承下来。

为了更好地支持办校, 陈雪华感到自身拥有的5000万流动资金还远远不够。今年初, 他再投入200万元, 与他的“黄金拍档”、公司总经理董国俊一起, 带领科技人员奋力攻关。董国俊是湖北来吴江发展的实干家, 他找到了陈雪华这位知音后, 全身心地投入到陈雪华的事业中去, 董国俊为人正直坦率, 办事精明练达, 处世温文尔雅, 对经营业务和设计技术更是精益求精。成为陈雪华手下最得力助手和亲密伙伴。他们和技术人员一起通力合作, 设计、开发出了15个新工艺布料, 投放市场后, 因其独特的风格和优良的后整理工艺, 立即被国内一些知名羽绒服厂家订购一空。目前已签订了1.5 亿元的意向合同。另外开发的其它新品种也签订了28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陈雪华说, 唯有不断创造新产品, 才能获得丰厚利润支持教育事业。

教师从这位优秀企业家身上感受到了办好教育的信心。

学生从这位识字不多的父辈身上吸取到了愤发读书的动力。

陈雪华放手让教师按教育规律自主办学, 从不干预。只是每逢新教师报到, 或遇教师节学校重大庆典时, 才亲自到校, 或送上一枝鲜花, 或送上一声问候。因此, 他在学校呆的时间不多, 但教师和学生总是念念不忘他。特别是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更是把他视作亲人。每学期开学, 总有一些困难学生难以支付学杂费用。陈雪华闻讯后, 总是两个字:减免。2000年第一学期, 他就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2O多万元, 吕巷有位父母双残的学生, 因为品学兼优, 除本人伙食费自理外, 其它费用一概免去。在南洋中学,减免学费的学生有4O多人。陈雪华说, 别看这些孩子现在穷, 将来可是栋梁材。

有人总认为, 陈雪华这样慷慨办学校, 家里一定是住高档洋房, 吃山珍海味, 穿绫罗绸缎。其实, 陈雪华家庭生活十分普通, 他至今还住在盛泽镇一幢普通住宅里, 二室一厅, 共计130平方米,家里摆设十分简单;孩子在校读书从不搞特殊, 与同学一起吃饭,一起住宿。陈雪华对家庭开支总是精打细算, 他珍惜每一分钱, 就像他勤劳的母亲珍惜每一点针线;出差在外, 常常用方便面和盒饭充饥。他不是那种一富就甩派头的爆发户, 而是富了更知节俭的创业者。他说, 我选择了教育,就得为她作出奉献。

甘愿奉献的人, 才能开出生命的鲜花。

 

原载《成功之路》2001年第9期总第1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