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35万是苏联方面公布的,国际上普遍认为,实际伤亡的人数远高于这个数字。苏联攻打柏林之前已经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的决心。某种程度上,柏林战役(4月16日-5月2日)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毕竟,柏林是纳粹的政治中心,是红军们一定要摧毁的邪恶堡垒,绝对不能丢弃,也绝对不可分享。必须不惜伤亡打下柏林,终结纳粹,否则也谈不上后来的分区占领和两次柏林危机,这涉及到战后的格局和政治话语权问题。 而对于德国来说,意义同样极其巨大,因为这场战役也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只要能将苏联人在这场战役中击败,德意志第三帝国就不能完全被当作“战败国”,德国高层甚至有可能同西方盟国达成一个能使第三帝国继续生存的协议(希姆莱的如意算盘,下图对话),即有条件投降,而不是割地又赔款,国家一分为二的这种无条件投降(下图)。 第一、柏林的外围是苏军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重围,即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德军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另外,苏军在向德军阵地突进时,原本想要利用数百盏探照灯扰乱德军的视线。但是,正赶上大雾,分散了灯光,德军反而能够更加清楚的看见苏军的动向,在德军炮火的攻击下,苏军首战死伤惨重。加之,周边的沼泽地也阻碍了不熟悉地形的苏军的进攻。 好不容易进入柏林市,苏军面临的是惨烈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当然,气候要好得多)的巷战。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防御设施相当完善,工事也是相当坚固。尽管说苏军有着空军和炮兵的支持,但是德军也有主场优势,苏军越是接近柏林市中心,遭到的抵抗也越强烈,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而柏林的蒂尔花园区(下图)是柏林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有着德军最为精锐的武装党卫军驻守。 而且,在柏林战役中,柏林市民也被党卫队强行武装,比如,老年人和小孩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下图) 关于德国的死战,举个例子——国会大厦战役。守卫国会大厦的并不完全是SS(武装党卫队),也有国防军邓尼茨营的海军学员、空军和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所以非常有代表性。 苏军在外部用炮火轰,坦克递进射击、送到窗口往里面打,压着火力冲进国会大厦。 第一天已经冲进去了,遭到顽强抵抗。 红军进入国会大厦之后,重火力施展不开。双方先是用冲锋枪互相扫甚至拿反坦克的火箭筒,德国称之为铁拳,拿铁拳在房间里面互相打。每个房间都在格斗,打完子弹,有些人甚至抱在一起肉搏,拳头互殴、牙齿互咬,拼死搏斗。 第二天也就是4月29日,红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红军潮水般一层一层往上攻,艰难的攻到楼顶,4月30日苏军最后冲上国会大厦的楼顶。为了纪念这一光辉时刻,隔天摆拍了下图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家都喜闻乐见——“苏联红军攻占德国柏林议会大厦”。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张图片被精心PS过。原来,拍摄时,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带着bling,bling的大手表,为了塑造苏军的正面形象,在照片发表之前,底片做了手脚,于是,手表消失了。 第二、希特勒是个性格极端偏执的人,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但是,死守柏林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主意,此时的纳粹精英们对战局看的相当透彻,他们也坚决主张守卫柏林,心里的算盘是希望柏林落在英美的手里,尽量争取时间向英美投降,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当时,从将军到士兵,大家都是这么想的。直到柏林战役中后期,德军发现盟军已经完全把柏林让给了红军打,投降无望,只能选择“死战”。 第四、作战士兵基数大,所以伤亡高。柏林战役之前苏军一共派遣了206万的兵力,德国集结了号称80万的兵力,也就是说柏林战役一共有286万的士兵参加到这场战争中。 同时,我们都可以看出的是,无论输赢,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多数战役里,红军的伤亡都大于德军。 到了柏林战役后期,双方都杀红了眼,加之苏军高层的洗脑般政治教育和国耻家仇的激励,胜利前夕的士兵们也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结果,攻克柏林后,德国老百姓可是遭了殃,九死一生的苏军自然而然的将国耻家仇和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在柏林市民,尤其是妇女身上,留下了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过,苏联红军损兵折将35万夺取了柏林,然而,之后还得按照45年2月的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议》让美英法三国占领。而且美英法三国的大柏林占领区面积和人口还大大高于苏占领区(大柏林的面积为889平方公里,苏管区占409平方公里,拥有100万人口,美、英、法国占领区的面积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整个大柏林位于苏占区之内),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