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叔,汉族,1966年生,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进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曾任教于山东大学古籍所,现任职于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陶渊明的诗性人生。 1 根据《宋书·陶潜传》的记载,陶渊明一共活了六十三岁。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大将陶侃。他的外祖父是东晋名士孟嘉。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两大支柱。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广泛。到了梁代初年,由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加以收集、整理,编订了《陶渊明集》并作了序,还写了《陶渊明传》。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歌121首,还有各种文章12篇,昭明太子编的《文选》收录了其作品9篇。 陶渊明在41岁之前,做过一些小官,后来做了彭泽令。他因为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解下印绶去职,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从41岁辞官,一直到63岁,他在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我们称之为农耕生活。这个时期就是他构建精神家园的时期,他写了大量田园诗。他的田园,就成为了我们后来读书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2 那么这个精神家园是怎样构建起来的呢? 陶渊明和其他以前的一些诗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真的是在田园中,而且亲自参加劳动,我们称之为“躬耕”。这在以前的诗人当中是很少见的。看《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非常勤奋,早晨就出去干农活,晚上才回来。那么他对这样的农耕生活是怎样认识的呢?我们看《移居》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大家一块干活。)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在农村,和他邻居相处得非常融洽。) 此理如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衣食。你不去种田,就获得不了粮食。只有力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保持下去。) 再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有耕耘就有收获,他竟然真的收获了稻米~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不去种田的话,怎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岁功,就是一年下来的收成)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种地不是不辛苦啊,可这种艰难是躲避不了的。)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以前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时候,读到《论语》,其中有两个隐士,长沮和桀溺。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这两个隐士在种地。陶渊明年轻的时候,觉得这跟他没有什么关系,没想到辞官之后,真的种上田了。)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虽然这不是年轻的时候所预料到的,他对这种农耕的生活,还是非常满意的。自己去耕田,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好叹息的。) 这是他46岁归田之后的作品。《杂诗》当中表现了同样思想,《杂诗十二首》第八首: 代耕本非望, 所业在田桑。 (读书人就是“代耕”,用做官来代替耕种,做官是有俸禄的。 刚才说的五斗米就是县令一天的薪水。代耕本非所愿,看来他觉得种地非常好。) 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 (亲自耕种,从未停止,尽管如此,还经常遭到饥寒的困扰。好惨……) 岂期过满腹? 但愿饱粳粮。 (不期吃多好,只愿吃饱。) 御冬足大布, 粗絺以应阳。 ( 冬天有被子可盖,夏天有单薄的衣服可穿。ps:小编快哭了……) 正尔不能得, 哀哉亦可伤。 (往往连基本的衣食都不能得到,所以也感到非常伤感。T-T) 人皆尽获宜, 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 且为陶一觞。 (他对自己的这种处境也感到无可奈何,还是去喝酒吧!“陶”是快乐的意思,喝一杯酒自我快乐。) 这就是躬耕。 敦煌壁画的《农作图》 3 他对自己的躬耕生活,虽然感到无奈,但是还能接受。在穷困当中,他做到了“固穷”。什么是“固穷”?在穷困当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本色。我们称之为安贫乐道。 “固穷”出自《论语》。孔子在陈绝粮,跟从他的学生因为很久没吃饭,身体都很差,行动困难。子路生气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原文: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往往无所不为。(原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有的版本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在贫穷的时候,还能保持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陶渊明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衡门,古人简陋的庭院没有门,比如用石头垒一垒,留个缺口,搭上个横木,这就当门了。)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反正也没有人来看望他,门都是常关着的。)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寥廓的宇宙中,没有一件可以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那只好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知己。)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书中所描述的高尚品德不是我能够攀附的,但我却得到了固穷这样的品格。“谬”表示谦虚。)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平津”就是大路,这里指的是做官。渊明说:我不愿意去做官,隐居在家,甘愿守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一言”,一句话,或者一个词,都叫做“一言”。我认为这里指的是所谓的“固穷”,固穷这样的一个品格。兹契谁能别!我的这种和古人契合的志向,谁又能知道呢?)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39岁的时候。这是他对固穷的认识。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诗歌有非常多的表现。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因为他爱喝酒,每篇当中都有酒。但是很多篇当中,也体现了他固穷的品格。我们看《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年轻时候,家里就很穷,现在老了,更穷了)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能吃上粮食就不错了,哪敢希求大鱼大肉!)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惄如,就是饥饿的样子。什么是“亚九饭”呢?“亚”是次于,“九饭”是说孔子的孙子子思在卫国的时候,也曾经遭难。一个月才吃九顿饭,非常的穷困。陶渊明说:我比子思还强一点,他一个月吃九顿饭,我一天还能吃上一顿饭。当暑厌寒衣,都到了夏天了,我还穿着冬天穿的衣服,就那一件衣服,冬天夏天都要穿着。)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想起了古人。我现在这么穷困,如果有人资助我就好了。大家都学过“嗟来之食”的故事,齐国发生了灾荒,有一个商人叫黔敖,他在路上施舍粥。常善粥者心,施舍粥的这个人的心非常好。深念蒙袂非,那么来了一个人,匆匆忙忙地要经过。不好意思啊!用袖子挡着自己的脸。)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吝”是恨的意思。黔敖就说:“来吃吧!”结果那个人说:你对我不礼貌,什么来吃吧!那个人就走了,最后饿死了。徒没空自遗,“没”是死掉,白白地饿死,自己放弃了自己。陶渊明认为这样不对。有人给你送东西吃你就吃,吃了再说。)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这里又说自己,虽然没有人资助我,我很穷困,但是在穷困当中,我会保持自己的品格。)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虽然穷困,但是以前好多人都是我的榜样,比如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这样一首诗,表面上批评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实际上是认同!这个大家在读古人的书的时候要注意:表面上是批评,实际上可能是认同。他认同不食嗟来之食,认同颜渊的这种生活方式。陶渊明自己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个“晏”是快乐的意思。经常没有饭吃,还依然保持快乐。这应该是他的一个真实写照。这就是我说的固穷。 4 陶渊明的性情,虽然在穷困当中,却嗜酒如命。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喝酒。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有人说他喜欢喝酒是因为对社会不满,内心有牢骚,所以要借酒浇愁。我觉得这应该是他的性情所在,因为他就喜欢喝酒,喜欢不需要理由。他的嗜酒在当时非常出名,萧统《陶渊明传》说: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当时地方官王弘,想结识他,但是不能把他招去,怎么办呢?)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 (王弘邀请陶渊明,陶渊明不去。陶渊明有一次到庐山去,要和自己的朋友庞通之相会。王弘就让庞通之在半道上拿着酒和菜在那等着。)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陶渊明经常说自己很穷,实际上他也有门生,门生就是学生。有人分析他的收入,除了种地之外,应该经常讲学,可能有几个学生。当然还要靠他人的资助。“舁”是抬的意思,“篮舆”就是轿子。)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过了一会儿,王弘也来了,来了之后,陶渊明也给他面子,没有把他赶跑。这是他和王弘的交往。渊明还有一个好朋友,叫颜延之。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刘柳”是一个人名,“后军功曹”是一个官名。 在浔阳与渊明情款, 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每天都拜访陶渊明,然后两个人在一块喝酒。)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王弘想邀请颜延之到他家里去做客,但是等了一整天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每天都到陶渊明家,都要喝醉。)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陶渊明对酒的爱好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颜延之这个土豪,离开陶渊明的时候给了他二万钱,二万钱我们不知道是多少,反正就应该是特别多吧~他一个都不留,全部送到了酒店。这样就不用赊酒了,需要的时候就去酒店打酒就可以了。 这是他的行为。) 尝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他虽然不愿和王弘交往,但重阳节时没有酒喝,只好在那无聊地摘菊花。这个时候,王弘送酒来了,他并不拒绝。) 没有酒喝,好无聊啊…… 我们看《连雨独饮》(此诗做于晋安帝元兴三年,陶渊明40岁):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如果世间真有赤松子、王子乔这样的仙人,那么现在他们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呢?为什么不送我酒喝呢?这些仙人都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刚开始喝的时候,各种的忧虑都没有了。再喝第二杯的时候,连天都忘了。)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我连老天都忘了,不是天离我而去了,我一任我的真情,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酒更好。)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 虽然时光在流逝,自己的品格并没有改变。) 饮酒在陶诗当中非常多,看《和郭主簿》其一: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还有《读山海经》其五: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陶渊明对西王母说:我没有别的愿望,你只要让我喝上酒就行了。喝上酒,长命百岁。) 再看《己酉岁九月九日》: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只要有酒喝就高兴~ 5 陶渊明是一个敢于自嘲的人,他在临死之前,给自己写了《挽歌诗》。还给自己写了祭文,叫《自祭文》。我们看《挽歌诗》(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魂气不知跑哪里去了,只有尸体在棺材里。)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小儿子边找爸爸边哭;老朋友也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荣辱也不管了。但是有一个遗憾,大家看:)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我死了,只有一个遗憾,就活着的时候,酒还没喝够呢!呵呵!) 6 第四点非常重要,陶渊明善于自嘲、自娱,我们可以称之为幽默。以幽默入诗,是其诗歌的显著特色。 中国人很善于幽默,在先秦诸子中就有很多寓言。讽刺宋人的,如守株待兔。到了三国时期,有一个叫邯郸淳的人,他编了一个笑话集,叫《笑林》。 但是真正把这种幽默的元素大面积地融入到诗歌当中,应该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诗经》中很少有幽默的成分,《楚辞》也没有。还有《古诗十九首》,情绪都是很颓废的,很低沉的。陶诗这种自嘲式的幽默气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止酒》显然是一个游戏之作。他说:我要戒酒了。为自己戒酒专门写了一首诗,每句诗都有“止”。这回真的要戒酒了。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我居住的地方紧挨城市,非常逍遥、安闲。)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我坐在高树下,安歇在贫困的家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对我们家来说,好吃的就是园葵。园葵,有人说是现在的白菜。能吃上白菜就不错了。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孩子一块玩。PS:他有五个儿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这才说到正题。他说:我平生不能戒酒,一戒酒我就难受,不高兴。)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我晚上要是不喝酒,就睡不着。早晨要是不喝酒呢,起不来。酒是不能戒的呀!)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我每天都想戒酒啊,你以为我不想戒嘛!可是“营卫止不理”,营和卫,就是中医所谓的营气和卫气嘛。营就是阴性的血液,卫指阳气。我们称之为全身的血液循环吧。“止不理”就是我也每天想戒酒啊,可是酒活血化淤啊!我要一戒,血液循环不就受影响了嘛。“不理”就是不能协调。所以不能戒。)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我只知道戒酒不好,一戒酒我就不高兴。我不知道戒酒对我有利,现在知道了。)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戒酒对我是好啊!从今天起,我就开始戒酒了!)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从此以后我永远戒酒。直到什么时候呢? “涘”是边上,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人说这里有好多神仙。我将从今天开始戒酒,一直戒到我和神仙在一块。戒到成仙。) 清颜止宿容, 奚止千万祀! ( “宿容”就是旧容,清颜。我戒了酒之后,我的面色越来越好看,不像以前那么憔悴了。“千万祀”就是千万年。我准备戒一万年!) 最后两句特别搞笑,戒酒太容易了,我准备戒一万年!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名言。 戒烟是很容易的事,我已戒过一千次了。 ——马克吐温 《责子》也是自嘲,好多人在分析的时候,觉得陶渊明正是因为喝酒,生了五个儿子全是大傻瓜。我觉得这应该不可能,因为还有个概率啊,五个儿子至少有一个聪明点的吧!哪能都傻!-^-^-自己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总把他们说得傻一点,一种自嘲嘛!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陶渊明给五个儿子起的名字很有意思,老大陶俨、老二陶俟、老三陶份、老四陶佚、老五陶佟。 他们都有小名,大儿子叫阿舒,二儿子叫阿宣,三儿子叫阿雍,四儿子叫阿端,五儿子叫阿通。阿舒已二八,陶俨已经十六了。懒惰固无匹。论懒惰,谁都比不上他,太懒了!实际上,陶渊明是很搞笑的。他是在拆字,阿舒已二八,十六岁了。大家看,这个“匹”字里面就有“二八”,对,这是拆字法。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十五而志于学”,阿宣快十五岁了,可对写文章一点兴趣都没有。)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 阿雍和阿端都是十三岁,有人说这是双胞胎,这个还真有可能。他那么穷困,纳妾估计有困难。不识六与七,这一句是拆数字的游戏,六和七加起来正好是十三,这不明摆着搞笑嘛!)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阿通快九岁了,整个一吃货,到处找吃的,我的梨呢,我的栗子呢?除了吃,什么都不知道。还不如人家孔融呢。)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生出一堆傻儿子,我还是喝酒吧!) 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觉得孩子只要健康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聪明。陶渊明是29岁的时候生第一个儿子,叫陶俨。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命子》。“命”是命令的意思,就是教训自己的儿子。 夙兴夜寐, 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 亦已焉哉。 (希望你早起晚睡,将来成为一个人才。如果你不能成才,那就算了!) 幽默在陶诗当中非常的突出,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很罕见的。把散文当中的这种幽默因素纳入到诗歌领域是他的一大贡献。 ![]() 7 我们都知道,陶诗写得非常棒、非常好。难道是他的生活决定的吗?不全是。除了他的躬耕、固穷、嗜酒、幽默之外,第五点非常重要:好读,读的书多!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当中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多人理解有偏差,说陶渊明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这只是人家谦虚的说法。如果不求甚解的话,就不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也说明他认为读书能够消除忧愁。 他的好朋友颜延之,在他去世之后,在《陶征士诔》中评价陶渊明“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说陶渊明这个人,喜欢喝酒,喜欢看书,而且喜欢看一些什么书?奇异的书。比如《山海经》,《陶渊明集》中有《读山海经》诗歌十三首。 据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考证,陶渊明应该是读过《诗经》《楚辞》《山海经》《古诗十九首》《史记》《汉书》之类的书,读的书非常多。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周王传,指的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的确是一部奇书。这个书是战国时候的人写的,到西晋时才被发现。盗墓贼挖掘了战国时魏国国君墓,发现了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叫《穆天子传》。“山海图”就是《山海经》,那为什么不写成“流观山海经”呢?因为需要押韵嘛!《山海经》里面还有图,所以可以称为山海图。为什么不说“泛览穆天子传”呢?这个要凑成五个字啊!穆天子指的是周穆王,周穆王就可以称为周王。大家要注意,有时候改变句子的结构,仅仅是因为是诗歌形式的原因,没有别的原因。我们再看陶渊明四十三岁时写的《移居》: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辞官时,写过“草屋八九间”。有人觉得陶渊明过得还不错嘛,有八九间房子,自己住两间,其余的租出去嘛!(农村你租给谁呀!)非常不幸,后来发生一场火灾,八九间房子全部烧掉了。一家人只好暂住在船里。最后迁到另一个村子——南村。 这本来是很悲哀的事情,是吧?陶渊明面临悲剧的时候,往往选择快乐。他说自己早就想迁到南村,但舍不得我的八九间房子啊!现在老天爷帮我的忙,“哗”全给我烧光了,这不是实现我的愿望了吗? (“素心人”是品格非常纯真的人,“邻曲”就是邻居,“抗言”就是无所不谈。有漂亮的文章,我们一块欣赏;有不懂的意思,我们一块分析。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清代初年有一个学者,叫阎若璩,他读书快乐到什么程度呢?他儿子阎咏亲自写的《先府君行述》记载: 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 大家看,这就是过去的一个读书人对书的热爱。到了现代,著名的学者闻一多结婚那一天,新娘子来了,找不到新郎了!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先生正手捧一本书,在那陶醉呢! 我以前听过一个评书,说中国人爱看热闹,好多人在看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做生意的也不做了,扛着一口袋面的,也不往家里扛了,把面扔在地上。还有一个人越看越入迷,看了二十分钟后忽然想起来今天结婚,不去了!看热闹有这种精神,那么读书呢,也要有这种精神。 读书真的能给以前的人,带来一种无穷的乐趣。这是真实的,不是夸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