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4皮肤粟疹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414皮肤粟疹

[概念]

皮肤粟疹,是指高出皮面,心实饱满的小疹而言。犹如粟米撒于皮肤上,单发散在,或集簇成群,抚之碍手。

本症是皮肤科常见症状之一,但在古典医籍中尚无明确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热气大行,病【上病下弗】疹。'其'疹'似包括本症在内。《外科启玄》曾指出:'疹者,隐也,隐而现,现而隐,有头粒而更(碍)手。'这段描述略较《素问》具体。

皮肤粟疹与一般的风疹,及儿科中的'疹子'(俗称'痧子')、温病中的'赤疹、白疹'不同,故后三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毒热浸淫粟疹「粟疹初起色红,大小如针头或如粟米,周围焮红,中心有一根毛发贯穿,以后顶端红肿出现小脓头,伴有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痰热蕴阻粟疹:粟疹如粟粒大,圆形,质地坚实,表面光愲,色潮红日久为红褐色,伴有轻微灼热感,潮热,盗汗,腰酸背痛,少眠,舌红少津,苔黄或腻,脉细数。

风湿郁聚粟疹:粟疹紫红色,扁平或多角形,表面有光泽,以后逐渐融合成片,呈苔癣状,搔痒明显,舌红,苔薄黄或微腻,脉弦滑。

湿热壅阻粟疹:粟疹色正常或浅红,往往与水【上病下包】、红斑难相混错,集簇成群,搔痒,身热,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血热郁肤粟疹:粟疹色鲜缸,如针头或粟米大小,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常与红斑、水【上病下包】同时出现,皮肤灼热潮红,可伴有发热,口渴,头痛,舌红,苔薄少,脉滑数。

肺胃郁热粟疹:粟疹好发颜面,如粟米或绿豆大小,正常皮色或微红有黑头,用手挤压出乳白色粉刺,皮肤油亮,身热不适,口干渴饮,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鉴别分析

毒热浸淫粟疹:系属温热毒邪,蕴集玄府而成。粟疹特点是中心有一根毛发贯穿,色红,有小脓头,容易与其它粟疹鉴别。治以清热解毒法,方选解毒清热汤内服,外用毛疮洗方洗之。

痰热蕴阻粟疹与风湿郁聚粟疹:此二证多发生于成年人。前者主要好发于颜面,由于肺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为痰,痰热交凝,上蕴于面,阻于肌腠所致;后者好发于四肢或躯干,也可发生于口腔、口唇等处,乃因风湿侵袭,失于疏散,阻于肌腠,气滞血瘀引起。二者病程缓慢,鉴别要点为:痰热蕴阻粟疹呈圆形,粟粒大,坚硬,色潮红,融合成堤状,伴有阴虚内热脉症;风湿郁聚粟疹为扁平、多角形,紫红色,表面有光泽,伴剧烈搔痒。在治疗方面,痰热蕴阻粟疹,法宜补肺益肾,清热化痰,佐以软坚,方用增液汤与芩部丹化裁;风湿郁棸粟疹,法宜搜风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方用乌蛇驱风汤加桃仁、红花、茜草等药。

湿热壅阻粟疹与血热郁肤粟疹:此二证均与体质有关。前者由于禀素湿热内蕴,复受外界湿热邪气浸淫,或吃鱼虾海味及辛辣等物,使内外湿热搏结,壅阻肌肤引起。后者因禀性阳热偏盛,内服或外用药物不当,药毒内侵,以致营血蕴热,血热壅郁肌肤所致。二证的粟疹均为针头或粟米大小,同时相杂小【上病下包】及红斑,单从皮疹方面很难鉴别,临证应从以下几方面区别之:湿热壅阻粟疹发无定处,周身均可发生,但以四肢屈侧多见,与受潮湿有关,发病缓慢,吃鱼虾等物加重,常反复发作,瘙痒明显。血热郁肤粟疹常对称发生,口腔粘膜及手足掌跖多见;有明显的用药史,发病突然,停药后皮疹可逐渐减轻,病程较短,微痒,皮肤灼热尤为突出。湿热壅阻粟疹,治以利湿清热法,常用龙胆泻肝汤化裁;血热郁肤粟疹,治以凉血清热法,可选用皮炎汤治之。

肺胃郁热粟疹:这是男女青春期好发的一类粟疹。系由肺胃有热,上蒸于面,血热郁滞而成。临床特点为:粟疹色微红,有黑头,可挤出粉刺,愈后可有小的凹陷性疤痕;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部。在治疗上,可予清泻肺胃郁热,方投枇杷清肺饮加减,外用颠倒散涂之。

皮肤粟疹,常单独出现,或可与其它皮肤症状同时并见,有些粟疹长久不变,有的则发展成水【上病下包】、脓【上病下包】。因此,在掌握粟疹常大见证候的同时,远要注意粟疹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变化情况,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是有所裨益的。

[文献别录]

《寿世保元》:'古谓麻即疹也。疹出如麻成朵,痘出如豆成粒,皆象其形而名也。夫胎毒一也。痘出于五脏,脏属阴,阴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其症寒热备有也。疹出于六腑,腑属阳,阳主气,故疹有形而无浆,其形多实而无寒也。'(李林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