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哲学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摩旗谷 2018-09-14

你能想象用不到15分钟的时间

就能做出一双筷子来吗?

有人做了一个“筷子大师”机器

哪怕是没有任何木工经验的人

就算是小孩子和老年人

也能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

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的筷子

他就是南京海威机械有限公司

的创始人、董事长许庆海先生 


混球匠人

“你和我是一类人,都是‘混球’类型的。”——当美国木工艺术家、木工工具品牌桥市(BridgeCity)创始人John Economaki第一次见到许庆海时,说了这样一句让两人哈哈大笑,又耐人寻味的话。

许庆海说他特别能理解John,“因为在他心里,产品已经不是单纯地拥有使用价值的工具,而是一件凝结着匠心的艺术品。”显然,在许庆海心底,一定也住着一位执着的匠人。

欧洲的纵切榫锯和日本的双刃锯

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下的对力学的解析。

许庆海曾经试过用舌头去检验产品。“机器所有的部位都必须光滑,不会剌人,用娇嫩的舌头舔过后没有伤痕,证明做工符合要求。

来自欧洲的同行看完海威设计制造的木工机械,提出这是“过设计”(over designed)。许庆海笑着回应道:“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合乎标准’的设计,任何设计都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展示厅里放着颜色各异的“海威制造”。

这些颜色代表不同的等级:

蓝色用于高校中的木工实训中心,加了一层安全保护;

白色、黄色多用于木工房;黑色则是精品中的精品。


商人与哲学爱好者

许庆海自称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最终他成了一位商人。1999年,他创办南京海威机械有限公司。2001年,许庆海购置了当时南京市价最高的公寓。然而房子并没有让许庆海得到内心的满足,空虚感再次袭击了他。“这辈子我到底为了什么?”许庆海身体里埋下的哲学种子开始作祟。

许庆海认为,每一件木工工具都有灵魂,是一种灵动的存在。

同年,他决定投身实体制造业,“造什么不重要,但一定要造好东西。”当时他列出3个方向——木工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一时无法决定,许庆海竟选择了抛硬币的方式。似是冥冥中早有安排,最后的结果还是和老本行靠得最近的木工机械。

这是许庆海精心打造的海威工场木工坊

他可以在这里结识不同的木工从业者

2003年,他开始建厂,但根本没想到投进去的500万元两年后就“烧”完了。然而此时,除了几台精心打造的台锯样机外,海威在市场上根本泛不起水花,存在即是合理。许庆海认为自己的价格合理,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慧眼识器者必然有之。随着第一台台锯的售出,海威品牌渐渐被市场接受,如今已销往105个国家,拥有20多万终端用户。

“在这里,黑色的是海威制造中的奢侈品。”

海威每一台机器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与检验。


“玩”出来的红点奖

对许庆海而言,创新一来无法规划,二来如同一场赌博,赌赢可独步天下,赌输则满盘皆输。

7年前,许庆海赌了一把,带着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木工集尘器。传统集尘器采用简单的负压收集、强制网格过滤的原理,存在噪音大、分离效率低下、易于堵塞等弊端。

机缘巧合下,许庆海发现可以将原创轴向离心强制分离技术(气陀螺技术)应用于集尘器中,于是和团队开始长达7年的研制与打磨,终于在2016年推出GYRO AIR气陀螺集尘器这一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气陀螺还一举斩获德国红点奖评选机构创办的“中国好设计奖” 。

而同样获得“中国好设计奖”的“筷子大师”,也是“玩”出来的。

2013年,许庆海和John探讨中国木工发展现状,两人决定做一款零基础的木工工具,让人们在制作筷子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体验木工文化。

没做过筷子的人,无法想象这简单的两根木棍竟然拥有20多个尺寸,尤其是筷顶的“宝塔盖”,必须保证四面完全一致。如果不借助现代工具,没有大师级的手艺,要做出一根完全符合传统标准的筷子,几乎不可能。但用这套工具,普通人也能化身为大师,做出精美的筷子,时间不过一刻钟。

“大师者,为常人不可为之也。今一物现世,即令传统制箸之事成常人易为之乐事,遂以筷子大师谓此物。妙哉。”得到红木大师杨金荣的肯定,许庆海甚是欣慰。在他看来,既然是“玩”,就要随自己心意、“做自己”。“玩这件事,与挣钱没有直接关系。”



筷子大师简略使用步骤

1.在准备好的木料每一面标记1、2、3、4的数字,方便跟踪制作筷子的每个侧面。

2.如果要做中式筷子,使用红色杠杆,将两个调节旋钮设定在位置1。如果制作日式筷子,使用绿色杠杆,将调节旋钮设定在位置2。

3.以对角线的姿态安装木料,这样便可利用刨刃的整个宽度来进行刨削。

4.按1、2、3、4号面的顺序刨削木料。

5.筷子尾部的八边形尖头是衡量一双好筷子的标准,制作时取决于刨刀深度。

6.做好尾部后,用砂纸打磨表面,也可用清漆、颜料、虫蜡等处理,还可以使用金属进行修饰,让您的筷子独一无二。


试一试

做一位筷子大师

扫描左边二维码


文丨宦菁

图丨陈隆譞

文章摘自《中华手工》2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