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八——湖北省 武汉志(1840-1985)

 君临天下100 2018-09-14

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八——湖北省 武汉志(1840-1985)

 (2011-08-21 16:19:36)
标签: 

杂谈

【文化】

教育  黄陂县初等教育基本普及,1985年全县有小学525所,在校学生13.38万余名;初中106所,完全中学3所,单办高中5所,共有在校学生5.15万余名;幼儿园87所,入园幼儿5 216名。50年代,举办工农业余民校、夜校和文化学习班,至1960年全县“脱盲”有8万余人。198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黄陂县“基本无文盲县”称号。至1985年,成年人的高等教育先后有湖北大学、孝感师专和武汉教育学院在县内共招收函授学员781名,1982年又办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1984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至1985年先后领取高师、电大毕业和自学单科结业证共1 033人。县内陆续办有职业教育学校9所。全县教职工总数,1985年为9 583人,其中:小学教师6 305人,中学教师3 278人;教师有初师毕业以上学历的5 427人,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41人。

科技  1984年各区、乡建立科普协会,有会员4 389人。1985年各区、乡配有专(兼)职人员主管农科业务,并设有农、林、水产、农机具研究所和微生物实险室、玫瑰花试验站各1个。

1985年县科技人员有6 480人,占劳动人口的1.6%。1970~1985年全县有科技成果46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1982年棉籽壳培育苹菇,一蔸重30.5公斤;微生物站利用沼气残渣种蘑菇,为湖北省首创;油菜小面积试验获单产208.15公斤,为1982年油菜技术协作攻关第一名;以及县化肥厂研制成功耐压、防腐、可焊性强的合金铝、罗汉寺乡的沼气制取技术研究和李集水田三熟产等项,荣获省科学大会奖。

文化艺术  县有文化馆1个,乡、镇(场)文化站24个。有图书馆1个,藏书3.2万册;乡、镇文化站图书室24个,藏书4.2万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图书室21个,藏书5.9万册。有电影院和剧场3个,乡、镇(场)电影院18个,电影放映队102个(其中县办32个、区乡办5个、村办17个、个体办43个、企业办5个);有书店1个,书店网点126个,年销书刊775.48万册。有县广播站1个,1980年架通24个乡、镇(场)的广播干线;1985年建成81.5米高的发射塔,架有传输干线1 860杆线公里,分布网络1.38万线路公里,入户大小喇叭4 200只。电视覆盖面达20平方公里。   

表演艺术项目主要有楚剧、湖北大鼓。黄陂县是楚剧发源地之一,唱词通俗易懂,行腔婉转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向为湖北城乡观众喜闻乐见,并有戏班到河南、陕西、湖南、江西、上海等地巡演。   

50年代,黄陂县业余楚剧团队达105个。1985年全县较具规模的楚剧团有2个。县专业楚剧团组建于1951年,至1985年共演出传统剧目228出、现代剧目112出、挖掘整理传统戏87出、创作现代戏23出、移植改编现代戏16出。1979年参加孝感地区会演,《三岔口》、《小媳妇回娘家》均获一等奖;同年又集体改编连台戏《四下河南》,演出持续近5年,计300轮1 200场,观众达150万人次,获孝感地区优秀传统剧目一等奖。1981年《四下河南》由湖北电视台录制播映。此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喜剧《一条鳜鱼》亦被拍成电视片。    

80年代,全县有季节性的乡镇剧团200多个,“农忙种田,农闲献艺”。1984年前后,全县成立7个营业性的乡剧团,共自编自演现代小戏和传统剧近40出。   

湖北大鼓俗称“打鼓说书”。1950年5月16日,黄陂鼓书艺人在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播唱庆祝武汉解放周年《纪念词》时,与电台共同商定将鼓书定名为“湖北大鼓”,演唱以黄陂兼汉口方言为主,道具简单,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1971年县鼓书队演唱的《丰收场上》,参加省曲艺汇演获优秀奖。   

群众文艺项目有皮影、龙灯、舞狮、高跷等传统形式20余种。   

民间艺术项目有泥塑、剪纸、雕花、木刻、板画等。“黄陂泥塑”历史悠久,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塑像,即出自黄陂艺人王煜父子之手。1984年黄陂农民泥塑有9件作品在省、市展出,3件获创作奖,4件被选送湖北省美术作品展,其中作品《哨》获铜牌奖,并选入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卫生1985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80个,病床1 024张,医务技术人员2 090人;有乡、镇卫生室535个,乡村医生644人,卫生员715人;有个体开业医生75人;有医疗设备336台(件)。全县每千人占有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0.56人上升到1.87人。1985年,县人民医院成为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医院,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有病床320张、医务人员368人、大型医疗设备59台(件)。全县有中医药人员384人,中医病床120张。   

县境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傻、聋哑、瘫痪)、头癣、肺结核病、丝虫病、地方氟中毒、钩虫病、蛔虫病、麻疯病、梅毒等,解放后均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地甲病抽查5 290人,患病率仅为2.22 %,达到国家标准。主要传染病霍乱、副霍乱、天花、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从1953年的3 376.23/10万和5.20/10万,分别降到1985年的500.61/10万和1.92/10万。   

黄陂县是血吸虫病重疫区。1931~1949年因患此病而衰落的村庄199个,绝3 556户,亡1.60万人,荒芜田地6.3万亩。据1956年疫情调查,县南部方圆900平方公里,都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孳生,占全县总面积的39.81%;疫区人口31.4万,占全县人口的43.06%;有钉螺面积24.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69%。   

1951年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开展疫情普查。1956年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设8个防治组收治病人。至1957年,垦殖灭螺1 700亩,1965年灭螺6.2万亩。1975年治理武湖垦区,灭螺3万余亩。至1985年共消灭钉螺面积21.02万亩,占原有钉螺面积的86.7%。   

1956~1985年,全县累计检查血吸虫病236.6万人次,查出血吸虫病7.06万人次;治疗7.05万人次,总受治率为99.67%;治愈6.41万人,治愈率为90.91%。   

体育  黄陂县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龙舟、游泳等项。解放后,武术仍在农村流传,姚集区有500余人拜师学练武术。1985年该区少年武术班选手参加武汉市武术比赛,获冠、亚军各1名和4个第三名。同年,武汉市地方拳术研究会在姚集区设分会,在甘棠镇设武术馆。   

近代体育项目首先在中、小学开展,逐步推向乡镇。1951年举办第一届全县运动会,有27支代表队70名运动员参加竞技。1954年机关、工厂推行工间操,1955年开展“劳卫制”达标活动,1959年掀起“乒乓球热”后,活动项目增多。60年代职工体育、农民体育活动相继兴起。80年代后,农村体育以农村文体站为中心,向阵地化方向发展,至1985年,全县农村有乒乓球、游泳、体操、登山、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划船、象棋、围棋等业余运动队106个。    

1985年全县有各种训练点303个,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37.7万人,占总人口的36.3%,其中学生17.8万人。1951~1985年,全县共举办运动会2次,各类单项竞赛60次,承办各种运动会20次。   

县运动队(员)参加全国、省、市和地区举办的体育竞赛165次,有523人(队)取得名次,其中获全国前6名计9人次。至1985年,共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2名,其中田径15名、篮球17名、乒乓球5名、划船和体操16名。1978年输送湖北田径运动队的陈菊英,1985年10月在南京全国女子400米跨栏比赛中,两破全国纪录,夺得冠军;又与队友合作,获女子4×400米接力赛冠军。   

新洲县

【政区】   

位置面积新洲县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之南,长江中游北岸。地处东经114°301~115°5’、北纬30°35’~31°2’之间。东邻黄冈,西接黄陂,南与青山区、鄂州市隔江相望,北同红安、麻城交错毗连。县治城关镇,西南去武汉市城区新华路长途汽车站95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3公里。总面积1 481.6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2 %,水域占18 %。   

建置沿革夏商乃荆州之域。周为邾国;后楚灭邾,名邾城;秦为邾邑,属南郡;汉为邾县(倒水河以西部分地区属西陵县),三国、两晋沿之。南北朝刘宋改称南安县,南齐改为齐安县,隶齐安郡,北齐沿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齐安改名黄冈县,隶黄州,县治、州治均在今新洲县城。唐中和五年(885年),将县治、州治移至今黄州镇,县、州名未变。当时,为区别州治所在,将原州治称为旧州,后从俗呼为新洲。此后,历代沿之。1951年7月析置,属黄冈地区。1983年11月划属武汉市。   

行政区划  1948年,黄冈县共37个乡、镇,其中属今新洲县的有:夏河、潘河、三嘉、举东、举西、举南、举北、古道、孔埠、李集、石屋、西安、金毕、毛集、广安、同仁、新洲、仓埠、阳逻、刘集等。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成立11个区人民政府,其中属今新洲县的有第七、八、九、十、十一区的全部和第一区的部分村。   

1951年7月1日建县时,划为新洲、旧街、徐古、潘塘、三店、张店、辛冲、汪集、李集、仓埠、金台、阳逻等12个区,城关、阳逻、仓埠三个县属镇,161个乡(镇)。1975年划为20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12个区、3个县属镇、2个国营农场。

1985年全县划为两个区(新洲、仓埠)、15个镇(城关、仓埠、阳逻、徐古、潘塘、旧街、辛冲、三店、凤凰、李集、汪集、  孔埠、新集、大埠、双柳)、两个国营农场(涨渡湖、龙王嘴)。   

人口民族  境内人口1949年为52.42万人。建县后作过3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结果为53.14万人,1965年为59.94万人,  1982年为77.04万人。1985年全县人口为78.02万人。解放后36年间,平均年增7 110人,年均递增率为11.1‰。其中1962年,人口出生数剧增,这一年出生率高达38.71‰,为全县出生率的极值  年。1973年后,人口发展逐步纳入计划,将人口规划随同国民经济计划下达各区镇,层层落实人口规划,至1985年12年间,平均递增率为7.59‰,自然增长率为6.2‰。  

 境内人口主要为汉族,1982年全县共77.04万人,少数民族有回、藏、苗、壮、朝鲜、满、土家、哈尼、傣、水族共102人。

 

【自然环境】   

地质  县境地质受到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因后期构造与沉积物破坏和掩盖,故表面简单,境内陆层出露不全。县境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桐柏、大别中间隆起地带南缘,南部与下扬子台坳接壤。直至中新生代,始形成以北东向断陷盆地占主体的构造格局。  

 褶皱主要表现在老地层中,近期亦有显示。境内但店复式背斜,呈北西南东向,由黄冈西部伸入黄林至柳河之间;塔尔岗向斜,分布在凤凰和李集北部,后斜主体在红安县内。境内有两断裂,襄樊一广济大断裂经阳逻、双柳一带;麻城一团风大断裂经道观河、旧街一带。后者近期仍有活动,为地震之源。断陷盆地分布在徐古、辛冲、三店、新洲、汪集、仓埠、阳逻、双柳等地,呈北东向延伸,楔形。  

 地貌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状如一叶风荷。东北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垄岗平原区,西南为湖区和长江带形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300米之间。最高点是将军山,海拔675米;最低点是武湖二垦区段家岗农场,海拔15.2米。举水、倒水、沙河3条河流纵贯全县,楼寨、叶顾、长岭、仓阳4条长岗分列三河两岸,涨渡湖、武湖两大湖泊,布于县境西南。低山丘陵区占53.44%,半原湖区占46.56%。  

 山脉  境内山岗均系大别山余脉,绵亘于东北边境。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有3座,将军山面积10.7平方公里,长岗山面积5平方公里,艾家山面积7平方公里,均系东西走向;海拔100~300米之间的山丘有汉子山、杨家山、大悟山、城楼寨、刁楼寨、石屋山、刘家山等。   

水系  县境有长江、举水、倒水、沙河和街埠河纵贯全县。长江自西向东,经黄陂县至沙口入境,于大埠街出境,境内江段流程43公里。   

举水源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风波泐山,自麻城南部入境,境内流程62.9公里,汇支流2条,于鹅公颈注入长江。   

倒水源于河南庆儿寺,经新县至红安南部入境,境内流程43公里,原注涨渡湖,1.970年人工开河引流至龙口入长江,境内新开河道14.5公里。       

沙河源于麻城接天山,至沙河街入境,于白塔河入举水。沙河水系复杂,河道弯曲,泥沙淤塞极为严重。解放后治理的沙河,境内流程37公里,流域面积境内441平方公里。沙河支流左岸108条,右岸98条,主要为道观河。   

土壤  境内土壤有4个土类、10个亚类、35个土属、235个土种、123个变种。   

县东北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杂有少数基性岩母质。其土壤类型为沙泥土,岗顶为麻骨土,质地偏酸、沙性,土层瘠薄。除部分能种麦类、杂粮外,宜于发展林特业。

中部平岗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粘土、红色沙岩、石英片岩、少数紫色砂岩,发育的土壤为黄土、赤砂泥土、砖砂泥土和紫灰  色土。土层深厚,质地较粗,通透性一般,为粮棉产区。   

河间冲积平原。其土壤为无石灰性潮土,质地酸性,能返潮,通透性好,为主要产棉区。  

低洼湖区。土质偏粘,有机质含量中等偏高,为棉麦产区。   

西南部滨江平原。土壤发育于长江冲积母质,为灰潮土,具石灰性反映,多为沙质,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含量低,为棉、麦、花  生、西瓜产区。   

气候  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县气象部门资料记载:  1959~1985年,年平均气温各区差别不大,城关、李集为16.3℃,阳逻为16.6℃。极端最高气温为40.8lC(1960年8月30日),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14.3℃(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霜期为115  天,最早初霜日为10月24日(1968年),最晚终霜日为4月14日(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 172.3毫米,最多年为2 262毫米(1954年),最少年为762.9毫米(1976年)。年均降雨日为122.8天,最多的为141天,最少的为100天。年雨量按季节分布:春季占31%,夏季占41%,秋季占19%,冬季只9%。年平均蒸发量为1 525.4毫米,最多为1 774.9毫米(1966年),最少为1 299.3毫米(1980年)。年平均降雪日为7天,最多年为14天(1974年),最少年仅1天(1971年)。最早初雪日为10月27日(1978年),最晚终雪日为4月7日(1963年)。年平均日照2 071.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平均频率为24%,平均风速为2.8米/秒。  

 境内灾害性天气,受季风区气候的制约,洪涝、干旱、春霉、秋寒、大风、冰雹均有出现。据气象部门资料记载:从元至正十年(1350年)至1985年的635年间,共发生水旱灾害170次,平均3.7年一次,其中水灾92次,约7年一次;旱灾78次,约8年一次,水灾多于旱灾。近百年以来,则是旱灾多于水灾,多水期趋少。   

1951年以来,县内发生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1954年夏季,霪雨连绵,长江水位与湖水持平,堤防溃决,淹没农田46.9万亩,受灾8.4万户,灾民83.4万人,倒塌房屋7万间。1969年7月,连降大、暴雨10天,沙河溃口。1969年和1978年均遭百日大旱。1976~1982年部分地区遭受风、雹灾害,小涝小旱,年年发生。   

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受地质地层运动的影响,岩性构造比较复杂。经过多次地质调查,发现非金属矿多于金属矿。   

金属矿有铁、磁铁、锰、黑钨、沙金等,分布在徐古、柳河和旧街等地,品位较低。其中沙金矿分布在金台镇和余集、施岗、毕铺、武湖等乡的古河床滞留砾石层中,是河流沉积的黄金资源,在淘金山一带,每立方米含金约0.1~O.2克,其储量约500~800公斤。   

非金属矿有磷灰石、大理石、石膏、石棉、石英砂、黄沙等。其中磷灰石、石膏、石棉等分布在徐古、旧街、打石河、凤凰、刘溪等地,储量少、品位低;大理石、石英砂、红砂、黄沙和麻石等分布在仓阳岗、楼寨岗和举水、倒水、沙河的河床,储量极丰,是冶炼、铸造和建筑的原材料。   

境内生物资源较丰富,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草本、竹类、蕨类、藻类、真菌和藏卵植物等;野生动物爬行类有蝮蛇、五步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龟、鳖、扬子鳄、螃蟹等;哺乳类野生动物有刺猬、豪猪、狼、狐、貉、穿山甲、狗獾、沙獾、豹猫、果子狸、水獭、江豚、自鳍豚等;鱼类有21科、74种,为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厚条件。仅作为能源的有农作物禾秆约1.5亿余公斤;还有水生植物和陆地杂草、树叶,以及人畜粪便,均可利用。至1985年,全县共建沼气池4 926口,建成多个沼气能源村,年产沼气94.53万立方米,平均使用率在80%以上。   

水资源地表径流量常年平均为7.22亿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4.4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900立方米。由于地势平缓,水能资源蕴藏量仅1.37万千瓦。到1985年,已开发利用占总蕴藏量的31.9%。  

    全县有耕地面积81.26万亩,可养殖水面积16.24万亩,占全县水域面积的48.39%。

 

【经济】   

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96 262万元,比1978年增加61 045万元,比1949年增加92 707万元。国民收入为45 729万元,比1978年增加28 380万元,比1957年增加41 57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为49 082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为26 742万元,比1978年增加15 320万元,比1949年增加25 026万元。   

境内经济建设素以农业为重点,长期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粮棉生产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未能彻底摆脱贫困。1979年后,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农业内部结构,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挥新洲的地方优势,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业和各行各业。1978~1985年,国民经济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和稳健发展。   

农业  1949年耕地面积为87.6万亩,其中水田53.89万亩,旱地33.8万亩。由于历年兴修水利、修筑公路、扩建城镇和新建住宅,占用耕地8.54万亩。到1985年底,耕地面积减为77.14万亩,其中水田44.62万亩,旱地32.52万亩,人平耕地1.06亩。   

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39.09万吨,为1949年的5.06倍;人均占有粮501公斤,为1949年的3.4倍.;棉花产量达2.45万余吨,为1949年的10.05倍;油料产量达1.02万余吨,为1949年的1.52倍;农业总产值达3.02亿元,为1949年的4.65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占80.3 %、渔业占3.61%、畜牧业占12.72%、林、业占0.83%、副业占2.54%;农民平均收入447元,为1949年的10倍以上。  

 种植  1949年按分设新洲县的区域统计,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1.1万亩,亩均产103.5公斤;棉花21.2万亩,亩均严皮棉11.5公斤;油料作物8.2万亩,亩均产82公斤。种植业总产佰为5 646万元,农业人口人平产值112.4元。   

全县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是水旱各半,粮棉生产安排矛盾突出,只得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49~1985年,根食产量年均增长4.61%,皮棉年均增长6.62%,油料年均增长1.18%。60年代初,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1965年棉花单产居全国首位,曾作为科学植棉和棉、麦双高产典型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1985年种植业总产值达2.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0。3%,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2.76 %。从1971年起,全县每年人均产粮400~450公斤,1984~1985年连续人均产粮500公斤以上。

县内种植业的传统耕作制度。水田为一年一熟制,其种植主要方式是“冬闲一中稻”和少数“绿肥一中稻”;二熟制面积占16%,其种植方式以“中稻一油菜”为主,“中稻一麦类”次之,早晚稻连作,仅限于滨湖区,为数极少;三熟制面积只占2 %,其种植方式为“中稻一秧荪(泥豆)一油菜”或“中稻一荞麦(萝卜)一麦类”。旱地主要为夏秋两熟制,其中夏熟小麦占旱地面积70%,其余为大麦、豌豆、蚕豆和油菜;秋熟棉花占60%,其余为花生、芝麻、黄豆、红苕、烟叶和杂粮。   

从1956年开始推行单季改双季、籼稻改粳稻。到1971年,形成以“肥一稻一稻”为主,“冬闲一稻一稻”、“麦一稻一稻”、“麦一稻”、“稻一杂(泥豆、荞麦)”等多种复种方式并存的水田耕作制,水田复种指数由118%提高到186.7%。1978年以后,经过几年的总结调整,1985年水田复种指数为239.4%。其中三熟制面积14.53万亩,占水田面积32.56%;二熟制25.32万亩,占56.73%;一熟制4.14万亩,占9.28%。   

旱地以夏秋两熟为主,秋季种麦类、豆类和油菜,夏季种棉花、花生和杂粮等。1953年开始以追求粮棉双高产,不断扩大棉麦两熟面积。1965年,棉花面积27.24万亩,其中小麦茬24.5万亩,亩均产小麦133.5公斤、皮棉76.5公斤,成为全国棉麦两熟双高产县。1966年棉麦两熟突破30万亩,直到1970年,一直稳定在30万亩以上。长期棉麦连作,导致地力下降,影响产量。1982年,经过农业区划,调整为以两熟为主,兼有一熟和两熟。1985年,两熟面积33.5万亩,占旱地面积97.46%。其作物茬口安排是:“小麦~棉花”面积占72.78%,“大麦一棉花”面积5.05%,“蚕豆一棉花”占1.46%,“油菜一棉花”占O.95%。此外,“麦一豆”、“麦一苕”、“麦一芝麻”、“麦一花生”、“麦一西瓜”等面积占19.76%。三熟面积3 900亩,占旱地面积的1.13%,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其复种方式为“麦(豆)一杂豆一苕”。一熟面积3 100亩,占旱地面积的0.8 %,为麦后休闲或秋后休闲地。    林业  解放初,有宜林地16.7万亩,成片林3.86万亩,主要分布在旧街、徐古、新集、道观、凤凰、李集、阳逻等地。   

1951年实行“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森林”的方针。1960年3月,新建国营将军山林场,发展社队林场385个,经营面积10.9万亩,其中有林面积9.1万亩。有区镇林业站20个,有县林科所、苗圃各1个。   

1979年以后,全面推广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生产责任制,林业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成批涌现。到1985年止,全县有将军山等国营林场4个,有集体林场244个,有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177个,共经营面积11.6万亩。连同平原、湖区的成片造林,森林保存面积为16.4万亩,计用材林13.1万亩、经济林2.5万亩、其他0.8万亩。加上四旁植树603万多株,农田林网共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 %。县林科所“立体林业结构综合技术项目”试验成功,经林业部审批,同意在平湖区大力推广。具体分林农型(幼林期在林间种黄豆、花生、棉花、油菜、小麦等)、林苗型(在林下育苗)、林菌型(利用林内荫蔽、湿度大的特点,生产苹菇、凤尾菇、草菇等)、林鱼型(根据池杉耐水湿的特点,在林下养鱼)和林种型(根据池杉生长快、结实早的特点,实行速生丰产林与母树林兼营)等5种类型。池杉种籽经省林木种子公司鉴定,质量达一级标准,远销本省及上海、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   

全县引进国外树种有意杨、湿地松、火炬松等5个品种。1984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新洲县为全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县。1985年新洲县被评为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饲养业饲养品种畜类有猪、牛、羊、兔等,禽类有鸡、鸭、鸽、鹅等,近年来部分养鸡场开始饲养鹌鹑。改革开放后,畜牧业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开始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方面转化。到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41.63万头。其中存栏24.69万头,出栏16.94万头,出栏率为78.4 9/5,高于全国出栏率水平。全县存栏耕牛3.38万头,水牛为滨湖水牛,黄牛称黄陂黄牛,均为役用优良品种。养羊659万只,养兔4.62万只,养蜂O.72万群。畜牧业专业户788户。畜牧业产值3 83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72%。   

渔业  境内渔业资源丰富,江河可捕捞天然鱼类,湖泊塘堰宜鱼类养殖,可养水面积16.24万亩,占全县水域面积的48.39 %。有鱼类21科、74种,主要经济鱼类有20余种,其中银鱼、鳜鱼、团头鲂为名贵鱼类。1949年,新洲地带渔业生产者有4 108户、渔船1 537只、绠网242部;鱼苗产量9 070万尾、成鱼产量170万公斤。

1957年渔业生产大发展,下水绠网1 184部,鱼苗产量5.4亿尾,成鱼产量300万公斤以上,比1949年增长76.4 %;1968~1970年,年均鱼产量在300万公斤左右,并兴建区乡集体渔场20个、农场水产队2个、水库渔场3个、国营渔场3个。在长江捕捞的阳逻、街埠水产队各有一艘小轮船为生产服务。1971~1978年,由于围湖造田,填塘扩耕,养殖水面缩小,生产量年均只在250万公斤左右。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水域经营权明确划分,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的多渠道渔业发展体制,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渔业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湖区有计划地退田还湖,渔场开挖精养鱼池,农村养鱼户、联合体积极修整承包塘堰,渔业生产出现新局面。到1985年,全县水域面积38.3万亩,其中江河14.07万亩、湖泊9.79万亩、水库7 780亩、塘堰5.87万亩、河港7.87万亩。另有精养鱼池2.03万亩。放养水面共14.66万亩,成鱼产量802.45万公斤,还开始放养螃蟹、养蚌育珠等。    

农田水利解放前,堤身矮小单薄,不堪洪水冲击,塘堰蓄水量不到1亿立方米,抗旱能力极低,因而易旱易涝,十年九灾,水、旱灾害面积常年达68万多亩。   

解放后,全县人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培固江堤,根治三水,改造四岗,开发两湖。至1985年,共投放标工3.04亿个,完成土方3.29亿立方米、石方2.37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0.9万立方米。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47万处,其中塘堰1.97万处;大、中、小型水库48座;干支民堤286.63公里;排灌涵闸93座;干支渠道540公里;固定机械提灌站169处、装机223台、1.39万马力;电力排水站50处、装机143台、3.66万千瓦;小型水电站22处、装机34台、2 652.5千瓦。形成四大防洪圈、四大排水系统和五大灌区。   

境内农田水利建设的防洪效益:能抗御类似1954年的洪水和1955年的山洪,保护农田面积68万余亩,人口近50万。主要干支堤防有:涨渡湖干堤,全长29.25公里;举水支堤,全长66.80公里;倒水支堤,全长74.17公里。其排涝效益:基本达到“十年一遇的一日暴雨三天排完,或三日暴雨五天排完”的标准,除涝面积42万亩。其灌溉效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70.8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为60.7万亩,即全县保收面积达到80%。   

农机1953年湖北省农业厅在新洲试办机械灌溉点,并开始推广改良农具。从1959年起,建起68个国营排灌站、3个国营拖拉机站。1956年开始集体办机械,农机每年以成倍的数量增长。机械作业由排灌开始,逐步发展到脱粒和粮棉油加工。   

1978年新洲被列为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县内农业机械化进入“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小型为主,有选择、有步骤发展”的新阶段。1985年全县有拖拉机4 570台,农用汽车145辆,内燃机5 618台,农用电动机3 670台,农机总动力26.6万匹马力。各类农机人员1.28万人,农机经营单位1 688个,有联户、独户经营农机的4 756户。完成机械作业任务计:耕整19.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脱粒28.4万吨,占总脱粒量的77%;农副产品加工303万吨,占总加工量的96%;运输2 190万吨公里,占总运输量的75%;播种3 100亩,收割1 800亩,植保457.3亩,铺农膜4万亩。   

工业境内在解放前主要是手工业,有铁、木、竹、纺织等私营作坊和手工业者1 049户,生产方式落后,产值甚微。其中手工纺纱织布是农家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解放后,全县手工业由分散生产走向合伙经营。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518万元(按198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1951年8月,始有农具、织布、印刷、轧花、碾米、榨油、发电等地方国营工业。至1952年,工业产值为8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1%。1955年私营工业实现公私合营,手工业组织高级合作社。至1957<,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计有高级手工业合作社107个,社员6 230人,成为发展乡镇工业的基础。1960年个体工业纳入社办企业,此后,全县工业产值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1960年全县工业产值升至3 30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9%。1983年为20 97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至1 9 8 5年工业产值达到43 80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2%。   

县内工业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行业越分越细,门类增多。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改造,由手工转向机械操作,生产规模、品种和经济效益均有很大变化。根据社会需要,有些老厂改行转产并兴建化肥、水泥、棉纺、造纸、冶金、电力等企业,全县工业初具规模。1979年后,全县工业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值翻番的步伐,县内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食品、冶金、电力、轻工等行业的生产力又有所增强。伴随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业也异军突起。   

按经济类型分,1985年全县有机械、纺织、化学、建材、冶炼、食品、粮油加工等国营工业52个,职工2.83万人,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4.6%。集体工业有轻工、纺织、冶金等乡镇企业4家主管的工厂362个,职工3.17万人,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9.8%;个体工业有6 150户,1.7万人,包括木、竹、铁、铝、塑料、羽毛、猪鬃、皮革、印刷、缝纫、酿酒、熬糖、修理、加工等40多种行业,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6%。   

按企业隶属关系分,县直工业局(或公司)有工业、冶金、轻工、纺织、电力、乡镇企业6个分管机构。其中县工业局所辖的化肥厂,年产合成氨万吨,1977年9月被命名为湖北省大庆式企业,1980年2月被石油化工部授予全国小氮肥行业百面红旗竞赛的红旗单位。高中压阀门厂生产的32时高压阀门,产品上乘,行销全国13个省市,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   

县轻工局主管塑料、橡胶、力车、农机修配、农具、酿酒、化机、罐头、印刷、机床、五金工具、皮鞋、服装等工厂企业30个。按性质分类:国营企业5个、大集体12个、小集体13个,共有职323 216人。生产50多个品种,其中平板硫化机、台虎钳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食品罐头、皮鞋、农用薄膜、服装、刺绣等产品均获省、市优良品种称号。   

乡镇企业局所属的是一个多层次、多成分、多行业的工业体系,计有企业14 531个、9.99万人,年总产值33 36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4.1 %。生产21个门类、40余种主要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有52家企业与武汉市的大型厂矿建有横向经济联系。   

交通邮电  境内水陆交通两便。水运航线有长江、举水、倒水和沙河,计通航里程169公里。在未修长江干堤之前,夏秋涨水季节,涨渡湖、武湖与长江连成一片,帆船和竹筏畅通无阻。解放后,随着水系治理、湖区围垦和内河改道,至1985年全县通航水路有:过境江段水口至大埠街,四季通航各类船舶;举水夏秋之际城关至大埠街可通航千吨机驳,冬春之际木船仅航行于辛冲至大埠街之间;倒水李集至龙口段,只有少量捕渔木船作业。    

县境公路线东入皖,北达豫。1985年共有等级标准公路479.37公里,纳入国家投资养护的公路有15条、222.45公里。其中柏油路116.85公里,设养护道班27个,绿化公路187公里。干线3条(汉小路,柳界路,阳红路)在境里程86.26公里,全部是黑色面化,好路率达70%以上;支线5条149.33公里,常年晴雨通车;乡、镇公路32条243.88公里,与主、支线纵横交错,县、区、乡之间均有班车往来。   

境内河湖交错,桥涵甚多。至1985年,全县有大小桥涵近千座,其中公路桥58座,计2 915米。主要有横跨倒水的李家集大桥,桥长290.8米,宽7米,为县内第一座永久式钢筋水泥桥;还有新洲大桥、柳子港大桥、四合庄大桥、胡家嘴大桥和龙口大桥,分别横跨倒水、举水和沙河,可通行13吨载重汽车和60吨气胎平板拖车。   

运输工具有汽车1 056辆,包括大客车118辆、小客车153辆、特种车32辆。货运能力达3 700吨,比1949年增加42倍。从1983年起,有个体户购车经营运输。到1985年计有91户,占全县总车数8.3%,还有专事运输的拖拉机2 125台。汽车客运量384万人次,周转量1 5709~人公里;货运量57.8万吨,周转量5 318)~吨公里。船舶客运量245万人次,周转量1 657万人公里;货运量197万吨,周转量55 939万吨公里。   

建县后,新洲设电信分局。1953年春,与邮政局合并,建立邮电局。1985年,下设12个邮电支局、10个邮电所。至1985年,全县从支局到乡、行政村全部白行车班化,共有邮路85条,邮程3 829公里,实现村村有邮班,30%的村民小组通邮。   

县城到各区、镇先后开办电报电话业务。1985年有市话6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台,实占容量568门,杆程长9公里,线长18.6公里,电缆皮长8公里;有长话电路20条,农话交换机92部,并开始对私人承包经营,个体户亦安装电话机。全县农话线路杆程1 032公里。   

1985年,县局拥有电传打字机6部,人工无线电报机2部,发报线路3条(其中无线1条、有线2条),短波无线电收讯机3台,能与全国各地通邮、通话、通报。    

商业外贸  1985年,全县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08万个,从业人员1.88万人。其中国营商业93个,集体商业1 328个,个体商业9 390个,联营商业7个。平均每平方公里1.3个网点,人均零售商业1.7万元,饮食业0.3万元。   

按经营体制划分,其中国营商业主要从事批发业务,除食品业务伸向各区、镇外,只在城关、阳逻、仓埠3个大镇设有零售门市部。1985年底,设有11个专业公司、14个食品所,共有网点181个(不含医药)。供销社商业网点遍布县内大小集镇。1985年设有7个专业公司,14个基层供销社,13个棉花采购站,107个购销网点,742个商店。粮食商业主要经营粮油购销业务,设有1个粮油公司,15个粮管所,62个议价购销点。1985年4月1日改粮油统购为合同定购,粮油分别按“倒三七”、“倒四六”比例议价收购。全年入库粮食8 487.5万公斤,油脂140.5万公斤,按合同完成定购任务。物资系统设有7个专业公司、6个经营网点、18个门市部。   

集体商业(不含供销社大集体商业)1985年有457户、1 844人。个体商业1985年发展到5 768户,7 551人,资金391万元(其中农村个体商户5 149户、6 763人、资金347万元),总营业额3 894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5 %。   

1979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境内乡镇逐步形成市场贸易网络。至1985年,境内有集市57个,平均每天赶市人数达3万余人次,上市品种200余种,年成交额达3 961.2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81%。   

1985年全县有粮油、棉花、百货、副食、五金交电等20多个经营门类,经营商品万余个,与国内外5 200余个厂商有贸易往来,全年社会零售总额26 742万元,比1978年增长134.1%。其中国营商业占24.5 %,集体商业占41.1 %,个体商业占14.1%。   

县内传统出口产品有烟叶、牛皮、猪鬃、山羊皮、蚕茧、棉花、鸡蛋、鸭蛋等。   

1952~1973年,出口商品有土产、畜产、粮油食品、丝绸4大类51个品种,出口总额1135.42万元。1973年9月成立县对外贸易局,1974年始有工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到1985年,出品商  品11大类、120个品种,出口总额达3 131.26万元。主要出口商品有活大猪、蜂蜜、“龙王牌”白莲、“力士剑鱼牌”台虎钳、“力士牌”搬运车和“天字牌”宝塔线等。其中紫云英蜜、白莲在国  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台虎钳、搬运车荣获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搬运车同时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金龙奖。“天字牌”宝塔线是县内第一个突破千万元出口额的产品,1985年出口额达2 409.94万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6.96%。   

财政金融  1952年财政总收人为606.34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占65.8%,工商税收占34.2%;总支出为54.31万元(行管费大于文教与抚恤费的支出),上缴国库547.13万元,结余4.9万兀。1961年向人民公社投资占总支出的68%,赔偿“一平二调”损失款103万元,且企业亏损,利润下降,财政人不敷出。  

 1985年,财政体制进入经营管理型,讲究投资效益,集中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林牧副渔生产。企业增添了活力,并享受了,一定财政自主权,促进了企业顺利发展。财政总收入达2 558万兀(其中农业税741万元、企业税89.5万元、工商税l 709万元、结转18.5万元),比1978年增长56%;总支出为2 657万元,其中投资文教科卫1 149万元,优抚救济142万元,扶苏扶贫151万兀,扶持乡镇企业“两户一体”1 8 1.6万元,均取得显著效果。     

县内预算收入以农业税和工商税为主要来源。1952~1985年,除1983~1985年由税务部门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直接向市上缴302.02万元外,全县财政预算总收入3.92亿元,年均1 154.1万元。其中农业税占36.9%,工商税占52.4%,国营企业利润占9.68%,其他收入占1.02%。1952~1960年(除1954年外)各年农业税收入均大于工商税收,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2.1%。1972年后,农业税每年稳定在517万元左右,各年工商税收均大于农业税收。1985年实行利改税,工商税上升到2 000~-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7.7 %。   

至1985年,境内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县支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县支公司各1个;乡、镇信用合作社63个,金融业务点共95处。采取多种服务和结算方式,多渠道组织资金,多层次吸储,多次调整利率,试行浮动利率,以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在信贷业务上,既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又发放中短设备、技术改造、文化科技等事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贷款。   

全县储蓄余额达6 551万元(其中城镇储蓄4 113万元,农民储蓄2 438万元),比1978年增长2倍,人平储蓄83.95元,城镇居民人平储蓄449元,农民人平储蓄35.40元。全年发放工商贷款29 634万元,农业贷款5 365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6倍和6.7倍。年末货币回笼达28 291万元,比1978年增长2.85倍。保险公司承保金额由原来的9 449万元增至32 744万元,保险费收入由2 5.2万元增至1 2 6万元,理赔费由12.1万元增至7 5万元。

 

【文化】   

教育  1948年全县共有私塾794所,学生2 086人,塾师814人;小学134所,232班,学生1.68万人,教师726人;中学2所、10班,学生311人,教师20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境内的中小学,并将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1958~1965年,新洲县第二中学(前身是正源中学)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并被评为红旗中学。8年共为全国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 043人。其后,又有县一中被地、市、县列为重点中学。   

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38所,幼儿4 117人,幼师178人;有小学555所,学生9.47万人,教师4 564人;高中5所,学生3 973人,教师234人。1958~1985年,全县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共4 035人,其中清华大学13人,北京大学13人,中国科技大学5人,军事院校85人。   

从1950年起坚持扫盲教育。至1982年,省、地两级检查验收结果:全县12~40岁的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87.8%。1983年,经省教育厅认定为无文盲县。   

职业教育始于1952年。至1985年,有中师班12个,学生464人,教师94人;高师函授1 370人;农业学校培训320人;技工学校培训300人;粮食职工学校培训1 898人;商业职工学校培训875人;供销社职工学校培训3 367人;卫生学校培训1 955人;广播电视大学592人;电视中专246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者985人。全县集资办学金额达828.8万元,勤工俭学(校办工厂、农场)收入77.19万元。   

科技  从1956年起,先后成立县科普支会(后改为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研究所、专业学会和学组等科技机构与科技群众组织,分别按专业从事科研活动。至1985年,全县有专业科研机构5个,专业学会和研究会13个,会员近千人;17个区(镇)设有科协,14个局级单位设有科技股、技术股或科教股。共有农民技术员5 122人,专业科技人员4 799人(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2 373人、社会科学方面有2 426人)。被授予技术职称的有1 642人,其中高级农技师2人、工程师级82人、助理工程师级485人、技术员级1 073人。   

1973~1979年,开展科研项目165项,其中有104项获得成果奖,9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10项达到国内科技先进水平。   

人工降雨试验在境内获得成功。从1976年起,县气象部门在柳河林场、仓埠镇等地设置6个发射点,配置发射架36具和高炮2门。到1983年止,共作业58次,消耗弹头6 275发,降雨1 153.7毫米,受益面积56.9万亩次。   

文化艺术  1951年。有文化馆、站10个,文工团1个,图书发行门市部2处,年销书6.8万册。1985年,全县有文化馆、站18个,村文化室157个,个体文化户36个,文化联合体1个,农民文化乐园2个,群众文化团体6个。有图书馆、室46个,共藏书1.4万册。有图书发行门市部94处,集体书店1家,个体书店2家,年销售图书4.45万册。有专、兼业余剧团20个,演职员745人,分别上演楚剧、汉剧、曲艺、木偶戏。其中县楚剧团1个,演职员55人,累计上演剧目100余个。其中传统剧目60多个,现代剧目30多个,创作剧目10多个,演出6 000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有半职业性皮影戏24台,从艺者84人,以仓埠、孔埠、三店、凤凰、旧街等地活动为盛,保留有《水浒传》、《西游记》等十多个剧目。有电影院8个,集体电影队62个,个体电影队21个,放映1.29万场次,人平1年看电影24次以上。   

1951年建县后,首建1个广播站,有1部母子收音机,1个工作人员。至1985年,全县有区(镇)广播站17个,管理区(乡)广播站57个,村广播室417个,扩音机470架,入户喇叭7.79万只,广播专杆专线3 250.7公里;有调频广播电台1座,功率50千瓦,电视机1.4万部,收音机14.2万台,六频道电视差转机功率增至50瓦,并自办专题节目。   

卫生解放前,县境人民缺医少药,天花、霍乱、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疟疾等病连年流行,滨湖地区血吸虫病尤为严重。1941年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达15‰、200‰。   

1951年建县时,设县卫生院、县医药卫生社、区卫生所各1个,还有私营联合诊所24所,中药供应处8处。医务人员共339人,病床30张。1985年,全县除有县人民医院、血防站、妇幼保健所、药检所和卫生学校外,并筹建一所县中医院。有13所区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4所),41个工厂、学校医务室。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 223人,其中医师级384人,病床2 033张,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85人,诊床2.61张。另有村卫生室519个,乡村医生519人,个体医生63人。县、区两级医疗单位年门诊量为117.59万人次,治愈率为96.5%。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能进行腹膜透析、腹部和部分胸、脑部和食管下段癌症等手术。医疗器械也趋向电气化。   

境内原有钉螺面积13万余亩,血吸虫病患者3.98万人,受威胁达19万人之多。从1953年开始调查摸底,1956年进行综合防治,至1970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为省、地血防红旗县。头癣、甲状腺肿、丝虫病等地方性疾病已基本控制和消灭,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境内不再出现。   

体育  境内传统体育活动,有群众性的舞龙灯、赛龙舟、踩高跷、玩武术、拔河等形式,其活动多在节日期间。   

1954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配有专职干部,经常组织群众开展球类、体操、游泳、棋类、武术、田径等活动。到1985年,全县有篮球场58个、田径场1个、业余体育学校1所、训练房两大间、旱冰场3个、小型运动场83个。有国家级裁判员46人(其中一级裁判员4人),各级项目体育代表队3 225个。经常参加活动者达23.7万人,占总人口的30.4%。   

县业余体操班曾作为省先进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运动员姚菊英参加1978年全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获柳州赛区女子少年全能冠军。1981~1984年,在省、市和全国体操比赛中,县队获全能和单项名次149个,夺金牌13枚。1985年在全省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中,获男、女两个团体冠军、两项全能第一,单项和全能共36个名次。省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先后4次到新洲县拍摄《体操新苗》、《山村小体操》等新闻纪录片和体育电视片。   

自1974年起,向省和国家输送运动员和其他专门人才41名,向武汉体育学院选送学员5名。输送到国家“八一”跳伞队的徐爱珠于1980年打破两项全国纪录,1982年在泰国参加八国跳伞比赛,夺得定点跳伞第一名。输送到省跳水队的刘世明,是全省十佳运动员之一,1983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中、美等5国跳水比赛中,荣获金牌2枚。

清代后期(1 8 4 O年一1 9 11年)(上)

1840年(道光二十年)

1月

    5日  前湖广总督林则徐正式就任两广总督。林于1837年任湖广总督,其后在武昌、汉口、汉阳等地查禁鸦片,成绩卓著。

1838年12月31日林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海口禁烟事务,节制广东水师。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7月

汉口、江夏水灾,灾民10余万,仕商设粥场救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午)

1月

    崇阳钟人杰起义军杀知县、克通城,武汉震动。湖北提督刘允  孝前往镇压。3月2日,钟人杰等被诱捕,9日,被槛送京师。

  本年英国海军舰长柯林逊率舰闯入武汉江面,偷澍长江航道,侦察沿岸军事设施。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月

    湖广总督裕泰在武昌侦破暗中反清的青莲教,捕杀教主程依精及有关骨干,并通饬各地严密查禁。

本年  大量鸦片改由上海再入武汉,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制钱200文仅兑白银1两,兑率比10年前下跌一半。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夏季

长江、襄河泛滥,武昌城内水深丈余,汉口更成泽国。灾情之重,为百年所未有。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夏季   

大雨如注,长江、汉水陡涨,武昌城内陆地行笑逐颜开、汉口灾情尤重。清廷命湖广总督裕泰遴员查赈,并延期举行乡试。

 

1850年(道光三十年)

1月

    1日  夜间,武昌新河口(塘角)江边船工吸食鸦片引起大火,毁大小船只约1 000艘,烧死、淹死多人。

本年  山西帮商人在汉收购茶叶,开始销往俄国。

 

1851年(咸丰元年)

5月

江夏名医杨燮在武昌创办规模较大的诊疗所,设有候诊室、诊断室和熬药房。

 

1852年(咸丰二年)

4月

    24日  湖北天地会在武昌张贴布告,号召“士民归顺天德皇帝,富者输财,贫者助力”,迎接太平军。

8月

3日  为抵御太平军,清湖北当局在武昌设立防堵总局,募征团练、乡勇,加固武昌城墙。    

9月

10日  太平军抵长沙,武汉三镇戒严。

12月

    13日  太平军攻占岳州,建立水营,乘胜向湖北进军。武昌城外清军撤入城内防守。次日,除汉阳门、武胜门外,其余城门均用土石填封,望山门和保安门外石桥尽被拆毁。

    16日  湖北巡抚常大谆、提督双福以清野为借口,下令焚毁武昌城外民房,使城外屋宇焚毁殆尽,3 000居民流离失所。

    22日  太平军进抵武昌、汉阳城外,宝通禅寺、归元禅寺和长春观被视为“妖庙”、“妖观”,皆遭焚毁。

    23日  太平军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罗大纲等部攻占汉阳城,全歼清军800余人,击毙汉阳知府董振铎、副将米翰、游击李信等。   

    24日  太平军典水匠唐正才督办,星夜施工,在江面上铺设完成汉阳鹦鹉洲至武昌白沙洲、汉阳南岸嘴至武昌大堤口2座浮桥。

29日  太平军强渡汉水,占领汉口。天王洪秀全移驻汉口关帝庙山(西)陕(西)会馆。

 

1853年(咸丰三年)

1月

    12日  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检点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指挥罗大纲等以地雷炸塌武昌文昌门城墙,占领武昌城,全歼清军6 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总兵王锦绣等义武官员败死。

    14日  杨秀清令武昌城中居民拜上帝;设圣库于长街,纳存珍宝;于城内设馆扩军。

    17日  洪秀全入武昌城,驻湖北巡抚署,门首朱书“天朝门”,  大堂朱书“天朝殿”。杨秀清设东王府于布政使署;萧朝贵设西王府于湖广总督署;韦昌辉设北王府于按察使署;石达开设翼王府于学政署。

    18日  太平军在武昌设立进贡公所,收纳群众金银、钱米、鸡鸭、茶叶等贡物。

    19日  太平军在武昌阅马场设台“讲道理”,进行宣传活动。

    25日  长江浮桥被大风吹散。27日,太平军重建武昌汉阳门至汉阳晴川阁浮桥,上缚圆木,下投三、四千斤铁锚,稳定桥身,人马往来,如履坦途。

2月

    9日  太平军放弃武昌东下。江上舟船齐发,鼓声大作,号称大军50万。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等率陆兵夹江前进;天官正丞相秦日纲等率水师顺流而下,直取南京。  

    10日  清“潮勇”进入武昌。广西提督向荣率清兵2,100余人尾追太平军。

lO月

    20日  太平军西征军石祥桢、韦俊部再次攻克汉口、汉阳。旋因奉调参加天京外围东线扬州大战,于11月6日退出,转移黄州。

1854年(咸丰四年)

2月

    16日  太平军西征军取得黄州大捷。石祥桢等部率战舰西进。入汉水后分兵登陆,第三次攻占汉口、汉阳。

6月

    26日  清军困守武昌孤城4月余,援绝粮尽,士无斗志。太平军韦俊部将陈玉成率精兵200人率先登城,摇旗呐喊,清军惊散,夺门出走。太平军第二次占领武昌城。

9月

    上旬  太平天国在武昌城举行乡试,考生不受门第、性别限制。全省中试800余人,由太平天国地方官府发给路费,赴天京参加京试。

10月

    12日  曾国藩督湘军自金口沿长江三路齐下,直抵鹦鹉洲。

13日,武汉三镇外围太平军各军事据点尽失,江面水师亦毁。

14日,石凤魁、黄再兴率军突围,退驻田家镇。武昌、汉口、汉阳陷落。

11月

湖北按察使胡林翼在武昌设立湖北盐茶牙厘总局,抽取厘金,筹集军饷。 

 

1855年(咸丰五年)

2月

    23日  太平军罗大纲、陈玉成部第四次攻占汉阳、汉口。

4月

    3日  太平军秦日纲等部第三次攻占武昌。湖北巡抚陶恩培等被击毙,驻鲇鱼套彭玉麟水师被焚。

    本月  太平军在三镇大力加固城防,修筑土墙,布置大炮;“夹江为营”、“夹市为营”,于汉水入江处密植木桩,护以木筏,中设栅门;在三镇布防重兵,以图长期固守。

5月   

    湖北布政使、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率军包围武昌,城外多次发生激战。

8月

    27日  清军攻占汉口。

11月

4日  清廷命湖广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军务。

 

l856年(咸丰六年)

 

4月

    6日  太平军计诱湘军悍将罗泽南至武昌城下,将其重创致死。

5月

    31日  胡林翼军水师新添“洋炮”200尊,击毁太平军武汉江面全部战船。武昌、汉阳太平军粮源断绝。

8月

    11日  石达开率援兵抵达武昌鲁家巷,与胡林翼军激战20余日,未解武昌之围。

9月

    5日  因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石达开星夜驰回天京,武昌军心动摇。

12月

19日  太平军守将韦俊洞开武昌7座城门突围,万余人牺牲,54名将领和800余名战士被俘,胡林翼进驻武昌;由汉阳突围的太平军牺牲2 000余人,500余人被俘,官文进驻汉阳。

 

1858年(咸丰八年)

8月

    26日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俟地方平靖”以后,“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12月

    6日  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率舰队闯入汉口江面,窥测三镇全貌。沿途勘察航道、气象、水文,制作水线图。10日,会见湖广总督官文。18日,折回上海。

1860年(咸丰十年)

lO月

    汉阳府在汉口成立织绣局,发展汉绣。

12月

2日  清廷允准英国正式在汉口、九江通商。

 

1861年(成丰十一年)

3月

    7日  英军中校威司利同上海宝顺洋行行主韦伯乘英舰一艘抵汉口。次日至武昌会见湖广总督官文,自称来汉查看地势,立行通商,并在汉口租栈房一所,留下随员数人驻汉。

    11日  英海军将领贺布及英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率军舰4艘抵汉口。当天巴夏礼会见官文,次日贺布会见官文,商谈汉口开埠事宜。

    20日  巴夏礼会同汉阳知府、知县在汉口下街尾杨林口勘定租界地458亩,次日签订租约。是为汉口有外国租界之始。

    22日  巴夏礼自汉口到黄州见英王陈玉成,骗阻太平军进攻武汉。陈中计,于4月间回安徽谋解安庆之围。6月下旬,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到兴国州(今湖北阳新)求见忠王李秀成,阻其进兵武汉。

7月  14日,李秀成军撤出鄂南。太平军西征军会师武昌计划落空,第二次西征失败。

5月

    11日  美国海军提督司百龄率随员多人,乘大小军舰各一艘抵达汉口,查办通商事务。两日后会见官文,并留领事官韦良士驻汉口择地起造栈房。

6月

    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威尔逊来汉口,在汉正街传教,并在大夹街建立首恩堂。后又在花楼街建立中心会堂(即花楼堂,又称花楼总堂)。1865年在武昌戈甲营建基督教堂(即以后的崇真堂)。

11月

    11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准湖广总督官文之请,在汉口青龙巷成立江汉关署,以汉黄德道监督税务。自1862年1月1日起开关,稽查货物。1863年1月1日起正_式征收进口各税。设关后,

委英人狄克为第一任税务司,关税大权长期受英人控制。

本年  谦祥益老号棉花批发商店在汉口戏子街(今人和街)成立,所经营之棉花以色好质坚享誉江汉。   

汉口对外通商8个月。汉口港进口贸易值556万余关两,出口贸易值411万余关两。

 

1862年(同治元年)

本年  全泰盛等在汉口成立民信局,开民办邮递之端。

英商怡和洋行、德商礼和洋行开始在汉营业。随后法、俄、美、日、意、比、瑞典、丹麦、印度等国纷纷在汉建立洋行。至1901年,各国在汉洋行共计76家,1905年增至114家。

 

1863年(同治二年)

夏季   

    英国麦加利银行在汉口设栈营业,1865年正式设立分行。至1922年,在汉设行的共有英国汇丰银行(1868年)、俄国华俄道胜银行(1896年)、德国德华银行(1898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02年)、日本正金银行(1906年)、住友银行(1908年)、美国花旗银行(1910年)、万国通商银行(1910年)等20家。1911年,在汉外国银行成立汉口外国汇兑银行公会,推选麦加利银行为“永久”主席。

本年  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因有华资,亦名上海轮船公司)“惊异”号客轮由上海首航汉口,开辟申汉航线。英国怡和、宝顺两洋行经营的轮船加入长江航运竞争。至1867年,旗昌与怡和、宝顺达成协议,以旗昌退出上海以南沿海口岸为条件,要求怡和、宝顺10年内不再航行于长江。长江航运遂为旗昌公司独占。

    英国宝顺洋行在汉口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营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第一座轮船码头。   

美国商船“明安”号私运军火至武汉,被江汉关查获,武器没收。

 

1864年(同治三年)

4月   

    29日  武当山龙门派道士何合春至武昌,募捐重修长春观。

5月

    24日  英国基督教循道会传教士师维善在汉口汉正街金庭公店建立第一所西医诊所,后命名为普爱医院。

6月

    13日  赖文光、张宗禹率捻军进占黄陂,与清军战于滠口一带(距汉口市区仅20华里),武汉大震。

10月

    汉阳知府钟谦钧、知县孙福海主持修筑汉口城墙(兼可防水),上自矫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长约1l华里。

本年  汉口成立督销总局,专卖食盐。

1865年(同治四年)

1月

    1日  英国人在汉口宝顺街(今天津路)英国领事馆对面设立水位标尺(1922年移入江汉关大楼旁)。

本年  湖广总督署和湖北巡抚署捐资重建洪山宝通禅寺。1871年重建宝通塔,改木结构为石结构和铁护栏,塔顶耗铜6 500公斤。全部工程于1879年竣工。

1866年(同治五年)

1月

     6日  英文《汉口时报》(《HANKOW TIMES》,一译《汉口泰晤士报》)创刊,是汉口最早的近代报纸。1868年停刊。

23日  捻军赖文光、任柱率部克黄陂,逼汉口,武汉戒严。

本年  俄商新泰砖茶厂在汉口开工。随后将原设于崇阳、蒲圻的顺丰、阜昌、隆昌等茶庄陆续迁来汉口,并改手工生产为机器制造。这是外商在汉创办最早的加工企业。至1911年,外商在汉共建工厂40余家。

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在汉口设立仁济医院。复于1878年在武昌开设仁济(男)医院。

 

1867年(同治六年)

6月

    15日  湖北官书局在武昌成立。

11月

    20日  江夏火药局失火,引起15万公斤火药大爆炸,“沿江二三百里皆闻其声”,“庙宇衙署,无不倾地狼藉”,“毙者以千百计”,民房大量倒塌。

本年  意大利嘉诺撒修女会6人抵汉。翌年在汉口都阳街开办孤儿院(1938年迁桥口)。

 

1868年(同治七年)

秋季

    湖广总督署和湖北巡抚署主持重建黄鹤楼,动员工匠1 000余名,耗银3万余两,次年夏季竣工。

本年  曹正兴刀店在汉口张美之巷开业,所产菜刀名扬江汉。

 

1869年(同治八年)

3月

    湖北学政张之洞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创办经心书院。

1870年(同治九年)

夏季

    汉口最高水位27.36米,三镇被淹。

本年  武昌崇文书局成立。刊行善本经、史、小学等书籍数十种。不久,与湖北官书局合并,扩大经营业务。连年战火造成的学界书荒局面为之改观。

1871年(同治十年)

10月

20日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开设一所男童寄宿学校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至1899年,在武昌、汉口、汉阳的基督教堂中几乎都设有小学堂,通称“福音小学堂”。

 

1872年(同治十一年)

8月

    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汉口创办《阐道新编》,为武汉最早的一份中文宗教月刊。1876年停刊。

本年  武汉第一家照像馆荣华照像馆在汉口回龙寺(今江汉公园附近)创办。

    英国商人在汉口英租界设立砖茶厂。

1873年(同治十二年)

1月

    14日  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设立办事处。同年成立招商局汉口分局。有“洞庭”、“永宁”两轮航行汉申线,并在汉口英租界外周家巷购置码头。这是中国商轮在汉经营长江航线之始。

4月

    英商太古洋行在汉口首置浮囤码头2座,继起者纷纷仿效。

8月

8日  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该报是国人在内陆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不到一年停刊。

 

1875年(光绪元年)

 

本年  天主教圣若瑟堂在汉口太平路(今上海路)破土动工,次年竣工。造价12万法郎。建筑形式为罗马式“十”字形。是武汉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1876年(光绪二年)

 

本年  英商在汉口设立压革厂。汉口皮革出口量猛增,由上年5 000余担增至2万余担,次年更增至5万余担,均输往欧洲。

 

1877年(光绪三年)

 

本年  汉口龙王庙码头设官.渡船14只,汉阳朝宗门码头亦设官渡船。

    隆希和尚在汉口创建古德茅蓬。1905年,经昌宏和尚改建,更名为古德禅寺。

    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汉设立分公司营业,有“大通”号(1 264吨)等4艘轮船往来于汉申之间。英怡和轮船公司亦在汉营业,有“吉和”号(1 924吨)等3艘轮船进行客货运输。

1878年(光绪四年)

 

本年  汉口海关成立书信馆(寄信局),经理华洋邮政业务。

汉口海关进口美国煤油7.6万加仑,国产木籽油市场遭严重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