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个体差异,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瑞金市象湖镇岗背小学 管瑞敏 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是现代文明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个性的发展决定人的能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是人的潜能开发的基础,只有提高了个性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而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好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搞一刀切。家长的话,老师的教诲,书本里的字句成了孩子心中不容置疑的真理,他们成了学习机器,过早的打上了某种烙印,这样过早的把孩子“格式化” 丢失的不仅仅是美妙的童真,更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和丧失了孩子的创造力,把这样的“模子人才”推向社会我们又怎么期望他们能适应如今风云变幻的世界。 我们的教育目的从来都不只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为单一目标,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个性的培养同样重要。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仅仅教学生知识,而对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 ,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 。作为教育环境提供者的学校要为塑造学生的个性创造开放的氛围,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塑造生个性的重任。有人说过“如果他(她)是一只鸟,就让他(她)尽情歌唱;如果她(他)是一朵花,就让她(他)尽力实现花的芬芳”。说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阶段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以便制订适宜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性行为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之中,有些学生个性鲜明,性格张扬,举手投足就知道其心中所想,这类学生容易于了解,教师更容易有针对性的对其教育。但是有些学生性格内敛,不爱表现自我,朋友少,也不喜欢与人接触,这类学生最让人头疼。不过,任何性格的养成都跟其内部和外部因素紧紧相联,作为教师这个时候就必须有耐心,既可以当面了解谈心了解其个性形成的内因,也可以进行外围调查了解掌握其个性形成的外因,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心结,找到了走进学生内心的那扇门,你才能真正掌握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 不仅如此,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还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提奇奇怪怪的问题,说明他有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总爱出风头,说明他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学生爱哭鼻子,也许他自尊心较强;有的学生做事比较慢,也许他比较细心…… 总之,学生的每个不同的表现都会或多或少的折射出他某方面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明察秋毫,为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引导作充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教育时机对学生的个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 学生正确、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教师抓住有限的有利的教育时机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什么是教育时机?这里所说的教时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在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学生的一次板演,一次回答,一份作业,一张试卷,我们教师都要视其为引导学生的良机,灵活巧妙的利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之外,与学生的某次谈心、辅导、家访等也是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好机缘。 第三,教师的引导方式要灵活,不搞一刀切,教育思想要开放,要有坦荡的教育胸襟,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个性表现,甚至是“异常”的表现。 首先引导方式要灵活,不搞一刀切。既然学生的个性是参差不齐的,那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许学生有迥异的性格差别。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化的思维,不给学生加套,不设定统一答案,不给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喊停。 其次教师思想要开放,要有坦荡的教育胸襟。教师有坦荡的胸襟就能给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索与判断的能力。教师有坦荡的胸襟就能相信学生,就能容忍学生的“异常”表现并与之建立互信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自已独特的观点,懂得认识世界其实是有多种角度的。 当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还不彻底,教育的评价制度还没有完全跟上。同时,教师的思想认识还不深入,《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并未落实到深处。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早日回归到个性的塑造上来,教师眼里不再只有知识和成绩,不再“目中无人”,真正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不再把孩子的个性“格式化”。 http://www./rjbyyl/column36508/be0f341d-1109-4d88-88fa-025ec3f0d02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