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圈款瓷器是什么年代的象征

 儒艺斋 2018-09-14
至於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碗——收口式碗与盘类纹饰相似,多绘洞石、秋叶、花卉,除题有干支纪年和“百花斋”款外,也的署“梓桑轩”款的,马蹄形小碗类,微撇的敞口施酱黄釉,器壁较直,胎体略厚。近年
北京建筑工地出土一件青花牡丹花碗,它与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绘有天女散花图的青花碗造型一致,青花色泽较鲜亮,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其款的体式与康熙早期官窑款一致,并明显同为一人手书。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清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瓷器的底款是辨别瓷器年代,身份的重要记号,民间日用粗器,一般无款识。官窑器款式样式多而精美。

就拿雍正款识而言,其款式多而杂,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有仿款,每一款识又多种写法。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民窑“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篆书款皆有。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雍正款识

官窑器,也有无字的双圈款,淡雅简练。双圈款始于明。但是器底的双圈款有大有小。 小的双圈半径只有器底半径的三分之一,大的双圈半径与器底半径几乎相当(即双圈几乎是圆形器底的外圈)。 那么各朝的双圈款有什么区别?各朝一般的大小粗细?

其实,早在明永乐就有双圈及帝号款了。各朝双圈栏大小笔画粗细(有时也有单圈栏款大概明晚--清早有),双圈栏大小笔画粗细都是与器物大小和书写款识空间比例适当。不过民窑比较随意一点大小粗细不是太讲究,官窑比较规正。 看一件器物开门与不开门是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是赝品怎么彷也无法做得完美无缺而达到形神兼具,总是有现代元素在里面的。当然这要看鉴赏人的眼力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华古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都应该不但学习,学习,再学习,见多识广,不管是间接与直接的经验教训都应该积累,不断练就自身以达到基本能辨识变化无常的仿品。

三、图案纹饰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等。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己渐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潇的人物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几种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例如:
云龙——以云龙为题材的绘画较为多见,官窑器上的龙纹,形状整肃;康熙时也一样。民窑器的龙形高大雄壮,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另有在云朵外线以廓線勾勒,形成一圈露白的画法,亦较特殊。
瑞兽——以伴有山石芭蕉的麒麟,独角兽等为多,用笔粗放、生动,大有呼之欲出之态。康熙朝所盛行的奇禽怪兽开光图案,亦当滋蔓于此。其青花色调,或浓或淡,有的甚至晕散不清,然而,此类黑蓝、淡蓝以及浅淡模糊有色泽,卻更能烘托出猛兽的气势。瑞兽图案之所以流行於此时,应与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结合明末清初盛烧佛前供器的特点,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民间希望神佑,祈求国泰民安强烈愿望。
雉鸡牡丹——明代嘉靖、万历时始有的雉鸡牡丹和山石图案,到此时开始流行,多见於青花和五彩器。牡丹花朵作盛开状,内心花辨分向两边,故称“双犄牡丹”。这种图案,在晚明天启初具雏形,至清康熙时盛行,成为一代的标识。
人物——传世品,书有“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及明确干支纪年款的青花人物器,绘画内容相当丰富,有天女散花、八仙、罗汉、竹林僧人,西厢记等,人物神态飘逸,并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远山近水、亭榭庭院集於一画,画工细腻,且采用分水、皴点、淡绘及浓笔渲染等技法。特别是胎质细密、色调翠蓝沈静的青花器,发展到康熙朝,有“出蓝”之誉。明代晚期画中题诗及写年款的习惯,在此时的青花与五彩器的人物画面上仍有青现。故宫博物院所藏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盘,在江西饶州守道五镁监制的赠品,堪称顺治青花人物的代表作。
树叶山石——民窑青花盘、碗中,多见仅画一片树叶或单一多孔洞三石的纹饰;树叶旁所伴题句书体较为规整,分隶、行、草几种书体,题句为“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生”、“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一题纹饰常被称为“秋叶洞石”。亦有在秋叶里以青花涂地,双钩露白的叶脉和行书题句的。除秋叶伴洞石纹外,还有以玉兰伴洞石的图案。此类图案沿用至康熙初年。洞石图案出现的年代当早於明代末期,顺治时用笔泼辣,一改乾隆时洞石的纤细柔婉;有的叶石相依,花草相衬,其山石奇异多姿。
类似此种叶纹的器物,在景德镇以外的民窑也有烧造,如福建省的德化县和广东省饶平县在时代特征和风格上它们与景德镇烧造的同类器甚为相近,为便於识别,特在此略说明,这些地方窑的盘类,有的也仅画一片秋叶,青花呈黑褐色,用笔圆润,釉质肥腴,有明代风格,但盘心叶纹有右上方写有“太平年兴”字样。其中“兴”字,往往在“兴”与“具”之间,不易辨识,其下尚有不可识的印文。因为此类盘、碗非景德镇烧制,青花色泽又难以捉摸,釉面肥厚,往往有人从所书有“太平年”上去联想,而导致误断年代。有的在“太平年兴”下面书“辛亥冬记”:查此“辛亥”年,一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一为康熙十年(1671年),经考证应为康熙时期。除上述款外,还有写“流古名器”或“一叶佳式”字句的。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景德镇的赛宝坦等地,也均有此类藏品或出土器。


欢迎喜欢收藏的朋友与小编微信交流哈151123538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