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志愿服务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

 健康慢走 2018-09-14

2018年3月18日,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召开二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召开了2017年北京志愿服务学术成果分享会,现场发布了五项成果,包括我参与翻译的《国际志愿服务重要文献选辑》,另外一个是去年12月3日在成都志交会上发布的《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三个分论坛。虎哥应邀在“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生活”中做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英语“communities”在翻译时,有两种意思:一是社会,二是社区。因为从广义上讲,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社区。今天,我们就从狭义的社区概念来谈谈志愿服务如何进社区。

按照一般的意义而言,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包括三种形态:政府服务(社区居委会)、商业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志愿服务。当前,社区的政府服务、商业服务已经相对比较健全、成熟,但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活力、缺乏自主性、缺乏可持续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必须明确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因为,功能,或者说为什么要在政府服务、商业服务之外,开展志愿服务,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初心”。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

1. 增进社区福祉:社会幸福感是由相互支持、信任和归属感来衡量的。志愿服务作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的有益补充,除了可以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社区服务提供外,正如《2011世界志愿服务发展状况报告》中提出的,还能够增强社区“恢复力”,可以减轻、影响或改变不可控风险造成的影响,减轻社区内部冲突,降低犯罪率,使人们可以享受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

2.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十九大报告对社区治理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基础,是社区内部人员的参与,对社区有信感和归属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动员方式,能够在人们之间建立纽带,增强社会资本,实现居民根据自己的时间、爱好以及家庭实际状况,在自愿基础上参与社区治理。

3.引进社会力量服务社区的平台:相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需求,社区内需求非常具体,长期存在并相对容易满足。对于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而言,在实现自己的意图、完成有关任务方面,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组织运营成本较低。对于社区而言,也成为引进外部资源服务社区内部建设、居民需求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从以上三项主要功能来分析,社区志愿服务首先是一个内生性的行为,关键是社区内部居民的参与和归属感,而外部资源则是补充。

二、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误区

前两天我又看了一遍纪录片《大国重器》,中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意思是讲: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仅仅设计出来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能够生产制造出来。

这句话也非常适合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专家们也都有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但为什么许多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缺乏活力、缺乏自主性、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关键还是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者。

我认为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者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社区管理者

1. 社区只是志愿服务的被动接受者:由于我国社区还不完全成熟,社区内部组织还不发达。虽然社区委员会,名义上是社区自治组织,但其职责更多的是政府服务执行者。由于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人员、资源的限制,只能依靠外部资源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而不是常态化的“志愿服务”。

2. 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助老、助残。这也与我国当前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助老、助残是需要持续人力资源支撑的工作,这是居委会无法承受的,需要志愿者的参与。而社区环境整治、社区秩序管理等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服务,则可由居委会或者是物业管理公司来承担。

3. 老年人、残障人士只是志愿服务的对象。这与我国敬老助老、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相一致。即使是可以动员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也只是社区工作力量的补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社区治安协管等。但对于动员残疾人参与社区工作,则要慎之又慎。

(二)社区居民

在社区管理者中存在的误区,也通过日常管理和服务,传递到社区居民中。

同时,居民中还普遍存在着政府服务、商业服务具有普惠制,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自己最低生活需求的认识。而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只是特定对象,社区内大部分居民享受不到,感觉不到,因而也就想不到、参与不到。

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造成社区内动员力度不够、社区内常态化项目不够、社区内居民参与度非常低。而这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造成了社区内生志愿服务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关于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几点建议

1. 充分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应该是内生事物。一个成熟的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而我国大部分社区,特别是新社区,由于缺乏居民的普遍参与,尚缺乏具有特征的文化,只是一群人、一批家庭堆砌形成的物理集合体,由一批人管着(居委会)、有一批人维持着基本运行(物业管理公司)。应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是动员居民参与,实现社区治理、建设社区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而不仅仅是社区服务的补充。对于外部组织而言,要树立“与社区合作,而不仅是为社区工作”的理念。

2.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采取“引进—吸收—自我发展”的思路。首先可以引进外部力量,如企事业单位、高校,在社区成立工作室,常驻社区,负责社区内部志愿服务的规划、协调;然后,吸纳社区居民进的入工作室,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最后,形成社区居民与外部资源合作互动、甚至独立运行的模式。我觉得这方面,广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加大对社区内部的动员力度。这个可能是一个难点。因为当前的商品房制度,形成了居民并没有真正的社区归属感,所拥有的只是财产归属感(即使是租用的房屋,也拥有使用权),造成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邻里之间缺少社会交往。要加强引导,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发展以社区公共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使社区居民能够将参与社区事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当作生活习惯

4. 发挥老年人、残疾人的作用。随着我国医疗健康水平的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现代的老年人已不同于过去的老年人。“人生70古来稀”这句话也变成了“人生百岁古来稀”了。目前,我国的退休人员大多健康状况良好,他们追求“生活”而不只是“活着”,拥有良好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充足的时间和迫切的愿望,是志愿服务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潜在力量。在例如,日本海外协力队(JOCV)自1990年开始实施年长志愿者(Senior Volunteers)招募69岁以下的中老年人到海外服务,截止到2017年,已招募派遣了近10000名年长志愿者。在中青年只能将社区当作一个下班后归属地的情况下,低龄健康老年人应该能够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同样的,残障人士也可以力所能及开展志愿服务。团中央也表彰过的优秀志愿者也不乏残障人士,如大连的韩伟、长春的于海波、武汉的董明等。

5. 要在青年人中树立“志愿服务回归社区”的思想。青年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但现有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难以满足青年人的需求。当今很多青年人,热衷于到远离自己居住和生活地域的地方参加志愿服务,有的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去一两个地方,将志愿服务当做了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但他们对于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却少有耐心和兴趣长期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是因为到远离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域开展志愿服务,满足他们强烈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害怕让志愿服务成为自己的负担。应针对青年人这种对于志愿服务能够体现独特性、展现个人价值,随愿而为、快乐生活等需求,设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便捷的报名渠道等,引导青年人将志愿服务的热情回归到自己的社区,将对社区“家的所在地”的认识上升到社区是“家园”的认识,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内生动力的形成,而内生动力的形成的关键是将志愿服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