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宋本伤寒论》中“蘖”字之我见-三稿
2018-09-14 | 阅:  转:  |  分享 
  
“蘗”字,发音bò,《说文》未载此字。《康熙字典》中记载:“蘗:《集
韵》博厄切,音擘。《唐韵》俗檗字。《说文》黄木也。或从薛。《本草》李时
珍曰:蘗,木名。义未详。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讹也。《鲍昭·行路难》剉蘗染
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康熙字典》明确指出,“蘗”字也是黄檗之“檗”
的俗字。可见“蘗”字,也非本字,同样是俗字。
又黄檗之“檗”字,发音bò,《说文》谓:“黃木也。从木辟聲。”意即
黄色之木,并没有明确为何木。徐锴于《说文解字系传》中说:“即今药家用黄
檗也。”至南唐徐锴已明确指出“檗”即本草之黄檗。又《说文解字段注》曰:
“俗加艸作蘗,多誤爲蘗字。”段玉裁已明确指出檗字上面加艹头作“蘗”,为
黄檗之檗的错字。又邵锳于《群经正字》中说:“今经典作蘖,《考工记·旅人》,
郑司农注薜读为药黄蘖之蘖,按《说文》无蘖字,祗有櫱字,乃之或体,义为
伐木余……音义具异,以蘖为檗相传,写刻讹。”皆明确指出,“蘖”,为黄檗
之檗的错别字。而经典写作“蘗”字,正如段玉裁所言“多誤爲蘗字”。
综上所述,宋本《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子目第四十三方,“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蘖皮汤主之。”其中的“蘖”为明显讹字,若作“蘗”则为古时通行俗字,
并不符合文字规范。而全书之“蘖”、“蘗”当写作“檗”,才是黄檗之檗的本
字。上面不应有艹头,加艹头乃是古时民间传写之讹,或为俗字。而“蘖”字,
《说文》中作“櫱”字。为牙米,乃至斫木余等,皆与黄檗无关。故作“蘖”、
“蘗”等皆为通假或者俗字,当以“檗”字为黄檗本字也。
若我们用后世汉语来解释古籍文字,就如同以似是而非的日文来诠释中文,
始终是隔靴搔痒,无法准确理解古文含义。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且汉语言一
脉相承,很多古代语言的读音、涵义,乃至用法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想
要读懂中医古籍,在某种意义上必须首先精通文字训诂之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
解读中医经典,才能正本清源,参透古人著书立说之意,而不至囿于诸家注释之
说。读书愈多,去圣愈远。曾国藩曾说:“读古书以训诂为本”,其义即明确指
出,读古文必须以训诂学作为基础,才能读懂古文。曾国藩能得“文正”的谥号,
与他嗜书如命,有咬文嚼字的好习惯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1.明.赵开美.《仲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
2.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钱超尘.《宋本伤寒论》.中文字讹误例释[J].中国中医药报,2018.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南唐徐铉校:景宋大字本.
5.汉.许慎.《说文解字》.[M]湖南:岳麓书社2006.
6.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寿阳祁氏初印刻本.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氏注》.[M]经韵楼白纸初印本.
8.清.邵锳.《说文解字群经正字》.[M]嘉庆丙子刻本.
9.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湖南:岳麓书社2011.
第2页共2页
献花(0)
+1
(本文系李保平话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