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济水平相似的老对手德国和英国相比,法国失业率高企引发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困扰国民和政府的棘手难题。 近年来法国的整体失业率一直高于10%,2017年略有回落,也在9.5%到9.7%之间浮动,远远超过德国的3.8%和英国的4.4%,即使是巴黎,失业率仍然有8.7%之多。 与此同时,法国也无法在全球青年失业率日趋恶化的泥潭中独善其身,越来越多的30岁以下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或起薪低,不得不选择和父母同住。 《年轻女子》的主角宝拉被男友赶出家门,首当其冲面对的就是如此冰冷现实的世界,她31岁,身无分文,无一技傍身,同独居的母亲关系恶劣。 《年轻女子》 宝拉不工作也不住在母亲家中,因为在青春正艾的20岁时,她的身边有个取代家人的存在,一位比她年长许多的名摄影师若阿尚,他也曾视宝拉为缪斯,拍出令他一举成名的照片,可是,十年过去, 朱砂痣终究变成了蚊子血。 饰演宝拉的利蒂希娅·多施欠缺演出经验,但在导演蕾欧诺·瑟哈伊的第一部长片中,她展现出的奇特魅力和矛盾重重的个性支撑住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年轻女子》 在女子粗鲁的嘶吼和狂暴拍打房门的声响之后,转亮的画面中出现一只大狗,嗅了嗅就躺在房门前的宝拉,她捂着额头,墙面上留下斑斑血迹,下一个镜头,宝拉的额头伤口已经裹好纱布,正对着医生愤怒咆哮。 我们看到,她的伤口渗出血迹,眉头紧锁,眼睑下的浓重阴影暗示着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她的皮肤不再光洁,嘴角开始下垂,情绪激动地叙说自己的弃妇经历。 浪费十年光阴才被抛弃,精神崩溃惨不惨? 《年轻女子》 若放在社会新闻里,是个人都会说太惨了,渣男该死云云,然而导演无意渲染宝拉有多可怜,从她语无伦次的话语中,稍有判断力的观众都能分辨出,之所以沦落到此种境地,宝拉自己也要负不小责任。 穿着胡萝卜色大衣的清瘦女子抱着萌猫,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可以是温暖宜人的小清新治愈片,也可以冷清如《年轻女子》有口难言。 宝拉独自一人穿梭于廉价旅馆和喧闹酒吧中,她不合时宜的对话和动作总能吓跑陌生人。 《年轻女子》 《年轻女子》描写的人与人之间还不至于人情薄似纸,宝拉本来也有落脚的地方,只是因言语龃龉被赶了出去,她遇到过若干能说上话的人,为猫治疗的女兽医还同意延迟支付医疗费,但是,片中极少见到发自内心的笑容,人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 少有电影中的母女关系像《年轻女子》一般苦甜参半,余味反酸,母亲拒绝女儿的邀请,在看到女儿出现在家中时的第一反应是状似癫狂地将她推出门外。「为什么你从来没试着找我?」「你呢,这些年来你找过我吗?」 但母亲也默默给泣不成声的女儿递上面巾纸,伸手抚摸女儿凌乱的长发。假装艺术生的宝拉给一个单亲母亲的家庭做保姆,和她的照顾对象,年幼的女孩莉拉建立起近似母女的亲近情感,两人在游完泳后,互相梳理起对方的头发,这恐怕是电影里最能让人放下戒心的一幕。 《年轻女子》 可不服管束的莉拉就是宝拉幼年时代的镜像,亲生母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女儿,却又约束极多,可以想象,即使曾经深爱彼此,多年以后,这对母女的关系或许只能像宝拉和母亲一样疏远。 宝拉有一对罕见的异色双瞳,看待世界的方式永远充满奇妙的不和谐感。她的确如自己所言,能快速变换人格适应不同环境,她在电话中的声线被人误解为18岁少女,似乎体现出性格中天真幼稚的一面,她也颇为狡猾世故,口称不会撒谎,其实两份临时工作都是撒谎得来。 《年轻女子》 宝拉到底是需要医疗救助的无助受害者,还是在推卸责任?她在面试内衣销售工作时自称有洁癖,冷静处事,与电影中呈现的性格恰好相反,获得工作后,她又足够顽强努力,这都是为了生存,不是她有多么喜欢卖内衣。 在电影开头,医生将宝拉称作「自由的年轻女子」,宝拉对「自由」二字十分敏感,当场发作,「年轻女子」的称谓没有让她觉得被冒犯,而从后面就医时将年龄改成29岁来看,她并非对年龄毫不介意。 《年轻女子》 31岁还算不算年轻?宝拉说那就是快40岁了,要接受现实的生活,就在数分钟前,她刚刚对医生说稳定很无聊。 宝拉既讨厌「自由」,又不喜欢稳定,她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高失业率下的法国青年可能有差不多无解的疑问。 《年轻女子》能获得70届戛纳金摄影机奖,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那种廉价的成长励志片,电影结尾时,宝拉还丢了保姆工作,但是,之前愤愤说着「我讨厌巴黎,我恨巴黎」的她,最后也意识到「无论在巴黎还是别处,都要想办法求生存」,那么,不如多爱一点巴黎,让自己活得更舒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