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有阴亦有阳,有坏人的出现,必有好人;有愚昧之人,也有睿智聪慧之人,所以待人待物,能做到恰得其宜,方为处事之智慧。 与聪明人谈话,需点到为止;面对愚人,则须用愚人之方法;只要内心无愧,心正明顺,处世之方法则是多变的,行为亦是多样。越是有智慧之人,越能看透常人之禁忌,活出无限人生。 释义:愚昧的人,不可用一般方法教他,善意的欺骗(哄骗),会更加有效。 俗话说,人贵以诚相交,但世事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只要内心坦诚,没有肆意伤害,行为上懂得变通,才是明智之举。 面对愚昧的人,有时诚实地讲明事实,却不一定能够理解。如果一味地坚持,反而可能因此破坏原本的计划。所以运用善意的欺骗,最终达到目的,反而更容易让他看明白,有所体会。 释义:行为虽然可以有所浮动,但出发之心必正。 儒家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是重在修心,心正而身修。中国自古讲究的处世之方,便是内方外圆之道,内在有原则和尺寸,而外在讲究温润圆滑,所以做事之行为,可以有所浮动、圆润,但内心之正气不可丢失。 古人言:“遇上等人说性理,遇平等人说因果。”言行能够随世事而应变,才是助人助己,有所作为。不然便如那一潭死水,一成不变,只能越发讨厌,毫无生机。 人之禁忌,多为目视之表象,而背后之本质,还需用心才能有所了解。观其所以,察其所安,才能明辨是与非,做主明智之举。 虽然外在行为,需要依据世事而变化,亦不可为了目的只做表象功夫,忽视了内在的精神支柱,不倒翁之所以左右摇摆而不随风倒,只因含有内在的重心,这才是物之根本,人亦是如此。 【闻尘杂说】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带你探寻中国古代各个学说的思想与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