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和孩子

 汐钰文艺范 2018-09-14
近半个世纪,我们的父母和孩子很明显地分成“三代型”,如果认真分析起来,还真就颇有点意思。

  “文革”前的“一代”父母大多数是生一大群孩子,所以对孩子的成长一般是不管不顾。生活中,孩子表现优秀,父母基本不表扬;但要是做错了什么,就非打即骂。一般父母们也不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前程,也就是说,对孩子的读书及就业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当然,那时的社会大统一管理环境,也不允许父母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然而奇怪的是,那时的孩子进入社会干活,第一个念头是想多挣钱给父母维持生活,家庭观念很重。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地位就像现在的领导和上司,对工作的选择、对前程的打算,父母的意见犹如泰山压顶,必须认真听取。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生活。如果谈婚论嫁成立家庭,会对自己的父母生活带来麻烦,相爱的热情就大打折扣。用世俗的话说,那时的孩子很孝顺。

  改革后的“二代”父母和孩子就不同了。“二代”的父母因为只能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所以对独生子女开始心疼和宠爱,甚而宠爱得像个“小祖宗”。“小皇帝”“小公主”的戏称就是从那时叫响的。

  问题是,“二代”孩子受到父母如此疼爱,长大后进入社会工作,却对父母的存在想得不多,他们第一个念头是自立。因为改革开放后,统一分配工作的大锅饭体制消失,就业的门路也就复杂和多样化了,这也迫使他们不得不自立。但这种自立同时也是自私,他们一个劲儿地想自己怎么能活得更好,而对父母的存在不太当回事儿。不过,“二代”孩子虽然没有“一代”孩子们对父母的那种孝顺,可是能想到自立,也是“二代”孩子的亮点。

  当今的“三代”父母和孩子,坦率地说,情况就不太妙了。因为改革毕竟带来经济的富裕,“三代”的父母们有能力也有精力全神贯注地抚养自己的孩子,并真正能将孩子当皇帝当公主当祖宗供养得舒舒服服。而且,当今父母为孩子将来的前途全都呕心沥血,挖空心思,用整个生命来保护孩子每一根汗毛的安全,总之,全心全意地将孩子一生全都安排好。

  在当今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孩子的享受就是父母的享受,孩子的痛苦就是父母更大的痛苦。这个世界只有他的孩子,其他一切都摆在次要地位。倘若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世界从此就是黑暗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父母为孩子超级牺牲,对孩子超级关爱,却适得其反。当今孩子最不当回事儿的,最不感兴趣的,甚至最没有感情的,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认定父母对他们付出的一切是天经地义,是应该应分的。最显著的现象是,他们花父母的钱从来不感到心疼。他们走向社会工作,不会有“一代”孩子对父母的责任感;他们面对前途,不会有“二代”孩子的自立意识。倘若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获得理想的工作,立即就迁怒父母无能。有些孩子干脆就成了吃父母喝父母的“宅男”“宅女”。

  我到一些校园采访,看到越是父母拿他不当回事儿的孩子,越是用功,越是俭朴,越是舍不得花父母的钱;而越是父母宠爱的孩子,越是胡吃海喝,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从来没有丝毫感觉。

  为什么父母不管不顾甚至“摔打”养活的孩子却会孝顺父母,父母宠爱娇生惯养的孩子却不将父母当回事儿?这种绝对不合逻辑的真实现象怎么会发生?我想,社会学家们应该专门研究一下了。

  当然,我以上分析的现象,只在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身上存在。还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优秀父母和优秀孩子不在我的分析之中,所以,请读到这篇文章的优秀的父母和孩子们原谅,并希望你们继续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