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始学临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海航润泽馆 2018-09-15

一星期没有更新公众号了,说好的下一个专题《我的中学》还没有动笔。我没有忘,会写的。这一周的业余时间其实也没闲着,突然心血来潮,想学毛笔字。晨晚练习,已过“三日鲜”,似乎还蛮有兴趣的。

原来家中有很多字帖,比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王羲之的《兰亭序》、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竟然还有《草书入门》,楷、行、草均有,遥想当年应该有过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的。有些字帖,自己都不知道家中还有这种字帖,比如《颜真卿放生池碑》(下)、《王羲之传本墨迹选》、《元 赵孟頫 汲黯传》、《朱家济行楷六种》等。出版时间最早的1985年,最迟的1990年。定价最贵的3.50元,最便宜的0.50元,大多在1.50元左右。现在应该都很值钱了吧。

这么多字帖,除《兰亭序》曾偶尔临过,其余都冷落在角落里积灰尘。刚才拍照,把手指弄得黑乎乎的。我不知道当年为什么买这么多字帖,或许跟当年读中专时的书法课有关吧(很实用的课程,以后可能在《我的学习考试之路》里会说到,这里就不啰嗦了)。

这次心血来潮,看来看去这些字帖都不喜欢。学楷体,一笔一划地打基础,都这个年纪了,把基础打太扎实也没啥意义了。《兰亭序》太完美,太精致,甚至有点花俏,临了几天就不想临了。米芾的字虽然好看,但那种斜中取正的写法太难学了。那就只好跑新华书店去找了。本来是想去买王羲之的《圣教序》的,网上很多人说行书应该从《圣教序》开始练。到了书店,改变主意了,赵孟頫的《洛神赋》一眼看上去就喜欢,就买了赵孟頫的《洛神赋》,18元,是30年前的十倍多。

说来真是孤陋寡闻,由于高中读的是理科,后来又涉猎不广,竟然不知道这么著名的《洛神赋》。字帖一买到就开始瞎临,注意力都在字上,不知道内容写些什么。临了几遍,注意力分散到内容上,发现文字很优美。遂百度,原来是曹植写的。曹家的基因还真的不错,曹操、曹植、曹丕都是个大文学家,合称“三曹”;曹冲称象,差点发现浮力定律,就差计算公式了。当然还知道曹植的《七步诗》。也就知道这些课文里读过的知识,再深入下去就不知道了,我们读的书真的是太狭窄了。

《洛神赋》,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印象最深的是对洛神宓妃的描写,真的是像工笔画一样的细腻,从头写到脚,从人写到服饰,从静写到动,从形写到神,太优美了。这么优美的文字,怎么就没有选入语文课文呢?要不是这次第一眼看上去就喜欢赵孟頫的《洛神赋》,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读到这篇文字了。又想到了语文教育,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字词句的分析上了,花在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了,而且有标准答案的,而阅读量少得可怜,阅读面窄得可怜(以后可能在【学不在苦】系列中说到)。

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看上去就喜欢赵孟頫的《洛神赋》,临了几遍才发现其实很难写的。赵孟頫的字,跟我的习惯(钢笔字)或许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不一样,折是方的,钩是弯的,很硬朗,很紧凑。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笔法夹进去了。很多人都说我的字很硬,我觉得赵孟頫的字更硬。如果真的“字如其人”,我猜测赵孟頫的性格应该偏刚的,王羲之则应该是偏柔的。不了解赵孟頫、王羲之的相关故事,不敢贸然下结论。

有些字是草书,不知道是什么字,要看页边的印刷体才认得。平时经常开玩笑说,写得好的字,都是我不认识的;我认识的字,好不到哪里去。想不到自己也会开始学写不认识的字了。至于章法,根本没有精力顾到了,只管逐字逐字地临。但愿像临了几遍后发现文字很优美一样,待每个字都临熟悉了,也能顾到章法。

虽然写得不像赵孟頫的《洛神赋》,有的甚至像钢笔字,不像毛笔字;还有由于不是同一天临的,不同时间临的字差异比较大,但还是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慢慢来,应该会像起来的,应该会越来越像的。“老汉半百有余”了学写字,纯属爱好,没有远大理想和多大奢望的。有人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不能老是去想“万一”的东西,还是脚踏实地地临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