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昼三夜二205 2018-09-15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由于脉象与主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而对于如何分析脉象所反映的不同病证本质,或辨别病证所出现的不同脉象,在脉诊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临床时若能发现疾病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即“独异脉”,这对于病证诊断是极为有益的。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但得其一而即见病之本矣。”

“部位之异”是指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例如左关脉独弦,右寸脉独弱之类。这些脉的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等,余此类推。

“脏气之独”是指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常是心病的表现,其他如肝病多见弦脉、肺病常见浮脉、脾病常见缓脉、肾病的脉象多沉等,五脏之中,各有本脉,独见者病也。

“脉体之独”是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其所主的病证自明,如滑脉主痰湿、湿热、食积,紧脉主伤寒、痛症,濡脉主脾虚、湿困,伏脉主邪闭、厥病、痛极,芤脉见于亡血、伤阴之际等。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脉象一般以浮为主表,沉为在里,数多热,迟多寒,弦大为实,细微为虚。但这些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又有真假疑似,须要注意。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必见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而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

  (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是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以判断病情的顺逆。一般而论,脉与症相一致者为顺,反之为逆。如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够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者为顺,说明正虽不足而邪亦不盛。若新病脉反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虚衰;久病脉反见浮、洪、数、实等,则表示正气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脉与症有时有不相应者,故临床时当根据疾病的本质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如自觉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属虚火;腹虽胀满,而脉微弱者,则是脾胃虚弱之故。胸腹不灼,而见脉大者,必非火邪;本无胀满疼痛,而脉见弦强者,并非实证。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要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脉诊的意义

  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整体观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上述各种生命现象,都通过脉象的动态变化及时地反映出来。但是,脉象的生理性变异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律(不失胃气为平)。当机体遭受外邪侵扰时,这种生理性平衡就遭到破坏,造成气血、脏腑功能逆乱,反映在脉象上就出现各种病脉。《景岳全书·脉神章》载:“脉者气血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则脉必盛,血气衰则脉必衰,无病则脉必正,有病则脉必乖。”脉象的盛、衰、正、乖,都是气血邪正的外在表现,通过诊脉可以了解气血的虚实,阴阳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长,为治疗指出方向。医生不识脉就无以辨证,不辨证就无以论治,只有精通脉理,方能成为良医。脉诊的临床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病证部位就是指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等。五脏六腑之气血,无不通于心脉。因此,当脏腑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时,便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在脉象上反映出来。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为里证。寸口部的寸、关、尺三部,在左分属心、肝胆、肾,在右分属肺、脾胃、肾,若某部脉象发生特异变化,则应考虑其相应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如两手尺部脉见微弱,多为肾气虚衰;右关部见弱脉多为脾胃气虚;右寸部见洪脉多为心火上炎或上焦实热等。

“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与心息息相关,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故诊察脉象尤可帮助诊断心的病证。如促、结、代三脉多见于心血、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心阳不振的病人。又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证实真脏脉中的大部分是心律失常的脉象,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病证的性质就是指病证属寒或属热,以及痰饮瘀滞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说明各种脉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病理特点。如寒与热均可改变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速率,常反映出不同的脉象,故可从不同的脉象上判断病变的性质。数脉、洪脉、滑脉、长脉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紧脉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的盛衰,必然影响脉象的变化,故诊察脉象可以分辨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如脉见虚、细、弱、微、短、革、代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若脉见实、洪、滑、弦、紧、长等有力脉象,则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交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通过诊脉能及时反馈病变的信息,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凶吉,观察疗效的好坏。

  观察脉象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必须结合症状,脉症合参;并要注意对脉象的动态观察。如外感病脉象由浮转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沉转浮为病邪由里出表。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热病脉象多滑数,若汗出热退而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促急、烦躁者为病进,并有亡阳虚脱的可能。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所说:“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所以缺乏和缓从容之势的脉象,是预后凶险的征兆。

  此外,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通常反映一致的特性,若脉与症不一致时,则提示病情比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如脱血者脉反洪,是元气外脱的征兆;病寒热而脉反细弱,是元气虚陷,正不胜邪的现象。这些情况多反映邪正的消长和病情进退,对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有一定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