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奋斗的故事,永远都是最感人的。我本身也是一个小人物,因此我一开始朝着这方向去拍摄和报道。 拉萨老城区古老的建筑布局不可能适应像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这就为像德荣老人一样的板车车夫们提供了一个营生的路子。为商家运货,为住户搬运东西是老人们最主要的工作。58岁的顿珠格桑敦实,64岁的德荣消瘦,74岁的强白瘦高,为了生活,三位老人至今依然坚守着这份营生。人们依然用“ter ka:”这个专属职业名字称呼他们。“ter ka”藏语意为拉货的车子。 西藏拉萨市八廓街为核心的拉萨老城区总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是拉萨这座古城的心脏和脉搏。分布老城区各处的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大昭寺在内的27座寺庙,使得这篇区域有着浓浓的宗教氛围。而林立每条主街巷两侧的店铺也使得这里的商业气息绝不亚于宗教氛围。这里还有56座古建大院,常住人口8万。
位于拉萨市八廓街东南角的“翁堆星卡”(藏语,地名)是板车车夫们的大本营。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曾经聚集着五十多个车夫,加上老城区其它几处地方,每天穿梭在老城区巷子里的板车手超过一百个。
可如今,“翁对星卡”这处曾经是一片田地、如今两面藏式小楼的热闹街面,绝大部分位置被拉货的电动三轮车占据着,只剩下了一小块地方属于德荣、顿珠格桑和强白三位老人。
道路条件的改善刺激了电动三轮车的迅速普及。“三年前,电动三轮车开始加入了拉货了行当,后一年就更多了,”强白老人感慨的说:“如今,走遍老城区各处,用板车拉货的人,只剩下我们三个了。” 德荣老人和强白老人,一年四季都会坚守在老城区里。强白老人清晰地记得自己在48岁的时候,开始了板车车夫的营生。“49岁那年,我去了阿里朝拜神山岗仁布齐,费用就是前一年拉车挣的。” 在老人们踏遍老城区各处巷子的几十年时间里,这里发生了很多变化。街巷的路面从土路逐渐变成了石板路、花岗岩路、青石路,店铺从几十家几百家变成了上千家,地下管网的修建取代了藏式旱厕和空中交错的电线,取暖的火炉子变成了今天的电暖气。
很多东西都在变,很多东西又没有变。比如老人们的坚守和他们的板车。他们不愿改换电动车,“只有双脚踏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过的感觉,才是最稳的。” “夏苏仓那边,搬家,拉一趟吧!”强白老人站起身,缓缓拉起板车。“我想我会坚持到拉不动的那一天。”说完,老人和板车消失在八廓街熙攘的人群中。
每天早上他们三个在老城区内等待搬运工作 没有搬运工作期间拿着佛珠念六字真言 格桑老人被人叫去搬运货物,强白老人有些郁闷
强白老人在老城区内找到一份搬家的活儿 德荣老人给从外地来的康巴一家搬运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