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西效应:怎样奖励孩子,才是对的?

 醉隐品茗 2018-09-15

来源公众号:明姬心理工作室

 ID:WMJ_YB


昨天给大家分享了超限效应:如何批评孩子,才有效果?》,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批评孩子的技巧,得到了广大朋友的热烈反响。今天,我们为家长们带来了它的姊妹篇,聊一聊对孩子实施奖励的技巧。

“狡猾”的老人

一位老人在乡村休养,附近住着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屡禁不止后,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越多,而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声音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习惯于获得奖励,老人却开始逐渐减少发出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老人也是一分钱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心里想着“不给钱了谁还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吵大闹了。

 

于是,老人就这样“狡猾”地解决了问题。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位老人特别高明?其实,他不过是改变了孩子们吵闹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时,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降低。

 

人的动机分成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我自己想要这样去做”。如果驱使我们行为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成为外部因素的“奴隶”,被其左右。

 


故事中老人的算计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原本行为(大喊大叫)的内部动机——“快乐地尖叫”,转变成外部动机“为赚钱而尖叫”,老人操纵着外部激励因素,所以也操纵着孩子们的行为。

 

直到有一天,老人取消了外部的刺激因素(奖励的钱),根据强化理论,孩子们的行为(大喊大叫)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德西效应”。

德西实验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对象是一群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需要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问题。

 

实验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与实验的所有人都需要做题,但是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人们被分成两组,实验组有奖励,他们每做完一道题就能获得1美元,而控制组做题依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做题或原地自由活动,但不再给予奖金。研究者把被试是否愿意继续做题,作为是否喜爱这项活动的指标。

 

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第二阶段(有奖金)表现的十分积极,但到了第三阶段,答题兴趣明显降低,愿意继续不拿奖金答题的人变得很少;而相反,始终没有金钱奖励的控制组在第三阶段表现得比实验组积极很多。

 

德西发现,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还会减弱。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后来,人们把德西发现的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也就是说,对于一项会令参与者感到愉快的活动(内部动机),如果在此基础上给参与者提供外部奖励(外部动机),反而会削弱活动“本身”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而把参与者的行为动机转移到关注“我可以获得多少奖励”上。

 

显然,德西效应对于我们改进教育方式,极具启迪意义。

对家长的启示

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适当的奖励是必须的。但是,究竟该如何设置奖励项目,才可以避免“德西效应”呢?在这里,有以下几条操作原则可以借鉴:


 

第一,总体上,应以内部激励为主。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削弱内在的活动动机,所以,家长要把激励的重心始终放在内部上,让孩子们从正在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可选择的内部奖励范围很广,只要能够让孩子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即可。

 

比如,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做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学成语的时候就玩“成语接龙”游戏,学数学的时候就玩“九宫格填数”游戏,学英文的时候就玩“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练习记忆的时候就来比试一下谁可以复述更多的细节……与孩子一起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孩子爱上学习本身。

 

第二,实施外部激励时,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外部激励不是不可以使用,而是要注意分寸。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样属于外部激励,我们建议,精神奖励方面,以提升孩子的愉悦感为目标,比如,为孩子唱一首歌、陪TA看一场演出、送TA参加夏令营游学或科学考察,哪怕来自父母的一句“我为你骄傲”,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肯定和鼓励。

 

而物质奖励方面,以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目标。最好不要直接奖励金钱,也不要奖励奢侈品或太过贵重的东西,当孩子小的时候,TA不知珍惜,而TA长大以后,又会因为拥有这些高价格的物质奖励而产生虚荣心、攀比心。我们建议,可以奖励1-2项对其成长有帮助的物品,比如送给TA一套想看的漫画书、一部用于查阅资料的ipad等。

 

选择外部激励因素时,可以给孩子一定的主导权,让TA在几项奖励中自己挑选。这种民主的做法,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也会在最终获得自己心仪的奖品后,产生更高水平的愉悦感。

 


第三,奖励缘由莫单一,不要只奖学习成绩。生活中,常听到一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就对孩子许下承诺:“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能得满分,我就给你买个笔记本电脑”或是“要是你能考进班级前五名,我就给你买双耐克球鞋”。

 

如果我们只是在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时才奖励孩子,而对于其他同样值得奖励的优秀品质(比如助人为乐、持之以恒、创新思维等)置若罔闻,那么,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只有学习才重要,我爸妈只在乎学习”,这种做法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是外部物质奖励会慢慢浇灭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是不利于形成良性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品质。

 

第四,有诺必践,不可失信。不论是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不论是精神激励还是物质激励,只要是我们答应的,就必须要做到;如果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如果因为某些意外真的没能兑现承诺,也要认真解释,得到孩子的真心谅解。

 

这一点,特别要提醒某些家长。因为,如果家长轻易许诺又没有做到,一是会极大地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感;二是会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说话可以不算数”的糟糕榜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将会一落千丈;三是会极大地破坏孩子的活动动机,就像文章开篇中的小孩一样,再也不大(nu)声(li)喊(zuo)叫(shi)了。

小  结

教育学家认为,正确的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很多家长也发现,孩子需要时常被奖励。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德西效应”,就为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奖励孩子提供了思路。

 

当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做某件事时,只有采取以内部激励为主导的奖励措施,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外部激励产生依赖,降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家长朋友们,想好该如何激励我们的孩子了吗?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