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饲料大王刘永好在1982:四兄弟脱下“公服”建“希望”

 天府老夫 2018-09-15

中国饲料大王刘永好在1982:四兄弟脱下“公服”做个体齐心创业建“希望”

他曾被批“资本主义”,转行走上养殖业;他创业遭遇变故,曾想跳江一了百了;他“快半步”管理企业,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脱下“公服”做个体,他变身改革弄潮儿,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能找到他的印记。

他见证了中国民营经济由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刘永好。

初创业求合作,被批“资本主义”

20岁前,刘永好因家境贫寒从来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和一件新衣服,为了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他与三个哥哥一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1980年的春节,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刘永好的二哥刘永行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与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的时间竟赚了300块钱,相当于当时10个月的工资,这让刘永好和兄弟们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和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而言,生产电子产品并非难事。没多久,兄弟四人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起名“新意音响”。得到周围亲友的肯定后,兄弟四人拿着音响去公社寻求合作,不想却被公社书记批为“资本主义”,拒绝了刘氏兄弟的合作请求。

就这样兄弟四人的第一次创业梦破灭了。

重燃斗志,转战养殖饲料业

1982年,改革开放全面开启,农村经济开始起步,国家鼓励农村“专业户”发展。兄弟4人相继辞去公职“下海”创业,他们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家产,筹集了1000元人民币,作为创业初期的投入。

从养殖鹌鹑入手,兄弟4人成立了“育新良种场”,其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到1986年,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15万只,他们不仅将鹌鹑蛋贩卖到国内各个城市,而且还卖到了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鹌鹑大王”。同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也就是之后闻名全国的希望集团的前身。

事业起步却遭遇变故,差点跳岷江自杀

万事开头难,刘氏兄弟的第一笔生意曾差点让“育新良种场”夭折。

1984年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向他们预订了10万只种鸡,接到大买卖的刘氏兄弟立即借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买了10万只种蛋。万万没想到的是,孵出2万只小鸡后,在运输途中小鸡被闷死了一半,又因火灾烧死了剩下的一半,买家几乎倾家荡产,刘氏兄弟不仅分文未得还欠下了巨额债务。

在走投无路之下,兄弟几人碰头商量着到底是跳岷江,还是隐姓埋名逃去新疆。但他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不逃避,勇敢面对并解决这一问题。

四兄弟思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将种蛋与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起床,风雨无阻,骑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着嗓子叫卖。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摔得像泥猴一样,但是8万只鸡仔竟然全都卖完了。

就这样,历经磨难,经过6年实践,兄弟四人积累了1000万元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转向饲料生产,在改革的春风下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