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与安心 从禅悟到心理治疗

 健康慢走 2018-09-15

焦虑与安心 从禅悟到心理治疗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初祖:又一次,二祖慧可求他:“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达摩答:“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苦思之后说:“我已寻了很久,但找不到心。”达摩又答:“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在禅宗的语录中,处处有这样的机锋,用语义逻辑来推理的话,好像禅师故意要捉弄学生 。无巧不巧,在人本学派的心理治疗中,类似的场景也常出现。当事人急着找出痛苦的原因,希望心理师给一个答案,偏偏心理师不正面回答,让当事人困惑不已。

终止穷追尾巴的恶性循环

在电话咨询或精神科的药物门诊,由于时间有限,为了让个案得到关于药物的作用于副作用等资讯,或求助或复健资源,医病之间必须直来直往,实问实答,由医护人员直接为病患指点迷津。

但在心理治疗室里,当问题更有深度地呈现后,往往会发现和当事人的思考、行为模式彼此缠缚,互为因果。当事人解决问题的手段,其实就是造成问题的主因。最原始的发病原因有时反而找不到,甚至不重要了。

这种情况在急性子的人身上最为明显,他们往往会缠着心理师,追问“为什么我会得焦虑症?”“为什么我吃药这么多年还好不起来?”“有什么方法让我不再害怕、逃避?”“催眠有没有用?你不可以帮我催眠让我好起来?”这和慧可向达摩企求的并无两样。

加入心理师真的实问实答,回答他理论上怎么做,当事人会暂时松一口气,但马上冒出更多的问题来,结果会强化了当事人“只有靠外力(权威、新药、催眠、或神通)才能治愈我”的信念。心理治疗变成一场又一场Q&A的健康教育课。

有些当事人甚至熟读许多心理书籍,比心理师还会使用术语和病名,但却因此更无法摆脱焦虑和依赖。

答非所问 终止惯性行为模式

达摩和后世的许多禅师,利用答非所问造成的错愕,帮助当事人打断理智上“穷追狗尾巴”的恶性循环,一步踩空,发现无路可走,当下止息的新体验。当初为何要开始追自己的尾巴,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停下来。多次挫折下来,性急的当事人也许会有机会领悟:停止“对焦虑的焦虑”才是答案。

据说,后来禅宗的三祖僧璨也碰到以为年轻弟子求助:“请师父慈悲,救我解脱法门。”僧璨反问:“是谁缚了你?”弟子愕然道:“没有人缚了我。”僧璨说:“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法门呢?”弟子闻言大悟,他就是后来的四祖道信。

虽然生物精神医学认为,病根全在大脑神经的内分泌,但从禅宗的故事看来,也许病根也在观念和行为模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