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么近,那么远。”之隔花人远天涯近

 崆峒樵隐 2018-09-15

“这么近,那么远。”之隔花人远天涯近—俞平伯读词感言

2018.06.15 林子 阅读 9

  近期抱枕翻读沈复的《浮生六记》,不想大学舍友发圈@我,送来了俞先生的《隔花人远天涯近:俞平伯读词偶得·清真词释》。
电子书与我而言,远不及纸质书给我更深的读感,于是乎漫不经心、隔三差五地划拨手机屏幕。然,书中古人原词与俞先生所写的词释或交相辉映或相离甚远,也可谓"去古已远,引之使近"。故,有感而发之处,具截图作记,再注三五感言或吐槽,与舍友的馈赠之心也算是交相辉映吧。

  先说俞先生引用的词,我度娘了"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原意,使人生出几番联想: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而是还君明珠双泪垂;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不是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是从今往后,不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此番联想过于伤感,不考究俞老本意了,徒添几分伤感,作罢,作罢……

  再说俞先生作的序,这篇序里俞先生说了为何用文言文讲诗词。他认为,讲诗词不外乎两条路近真或易晓。如要"近真"宜用文言,如要"易晓"宜用白话,各有得失短长。

愈近今人必愈远古人,俞先生宁可近古,用文言来讲,我多看不懂,没有关系,原诗词也多不懂,横竖是不懂,要用大白话来讲,我是懂了,但可能跟原诗词就差老远了。哈哈哈~~

  俞先生有些评语透露出文人的酸腐气,装逼、絮叨、拿搪还繁琐。怎么说呢?比如他的序里说"不懂也不一点不要紧,懂也没有什么好处;虽然懂懂也不妨。。。。。。若有人以为的确"有妨",有妨于诸君将来的大业,我唯有惭愧而已。"是不是很酸腐?还有部分评论比原诗词还长。所以,在之后的翻阅,遇酸腐之处,我皆一眼带过,动情之处可入眼三分。

 

  古人说:词者,诗之余也。俞先生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纯粹是音乐,最早是有声无词,类如曲谱;第二期渐有歌唱,但粗浅,是用俚俗的白话作成的;第三期是在唐代晚年及五代时产生,才算得上有文学价值。

我认为,把曲谱和词相结合,作成歌曲传唱,四分音符就极好!遗憾的是词调失传,主要原因是当时词调流行得很普遍,几乎家喻户晓。既然家喻户晓,所以用不着人来记录它,因而最易失传。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从唐到宋,词的经过也有三百年,新调一方面逐渐添多,旧调一方面却渐渐消灭。添的有人注意,消灭则少人知,因而愈久,失传的愈多。

  南唐中主《浣溪沙》二首之山花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青鸟是凤凰的前身,本为多力健飞的猛禽,传说为女神西王母的使者,共三只,是有三足的神鸟,后渐传为色泽亮丽,体态轻盈的小鸟,是具有神性的吉祥之物。
文词这么美丽的青鸟在《盗墓笔记》里面却是人面鸟身的怪物,是西王母的守护者,曾出现在云顶天宫和蛇沼鬼城的壁画上,曾攻击过吴邪一行人,陈皮阿四的人就是死在三青鸟手上。而《盗墓笔记》里面的西王母形象与古代神话书的西王母形象无异。

《山海经》-西山经有记:"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古代神话故事的西王母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随后在最古老的雏形小说的西王母成为了善于歌舞、热情好客的天帝之女,并与周穆王、汉武帝这样的帝王相会,衍生出许多优美的故事。

远古时代的人或物我们当代人终究不能穿越实地亲临亲目,只能从流传至今的文学载体中觅得一知半解。

  上一首大家熟悉的《虞美人》,俞先生说一气读下,竟不见章法。俞先生这句话妙不可言!我认为:好文好词,章法虽是技巧,是技术,但由情生文,情到深处,词笔则婉转流畅,章法自然显现了。
李后主的词,俞先生评:"则谓为千古之名句可,谓为绝代之才人亦可。"王先生在《人间词话》评:"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李煜的词不仅具有"句秀""骨秀"之美,而且还有内在神秀之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就评论来看,我更偏爱《人间词话》。

  以上感言仅作为我的私人好恶,并非对俞先生心存不敬,而且我认为会有许多人喜欢这本书,并且留下自己的笔记。路过舍友读后感,听见她说:"俞先生之爱周邦彦,恕我愚钝,竟似无法共鸣。"不想竟与她同感。

本书没法读完,所发感言仅停留在这篇里,不再多言,到此搁笔。

 

下一篇:
"这么近,那么远"之四月蔷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