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
2018-09-15 | 阅:  转:  |  分享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白木)

分享

首次分享者:杨柳依依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第一节:对联的艺术技巧一、对联遣词技巧二、对联组句技巧第二节:对联的表达技巧一、风格和格式二、结构三、用典四、集句

对联同诗词骈赋一样,为凝缩的艺术,特别要讲究修辞技巧。对联具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写作技巧是特有的,其主要表现方法在于遣词、造句等方面。

?

这些技巧有的是为了突出对联的内容,有的是为了表明对联的用场,有的是为了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有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情趣,有的对联可同时运用几种写作技巧。

对联除了兼有其它文体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外,自身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和方法,这些修辞手段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强化主题,加强对联的表现力,是我们学习对联和赏析对联的基础,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表现力。

?

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联修辞表达技巧的运用。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等。

?

属于遣词技巧的大致有:比喻、设问、反问、排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同音、衬托、析字、同旁、飞白、通感、用数、叠字、转类、拟声、对称、同韵、绕口、混异、假称、用典、隐切、对反等26种。

其二:组句技巧:指的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组句技巧的大致有:顶针、回文、列品、缺如、换位、嵌名、串组、分总、重言、两兼、对比、虚字等12种。(一)、比喻利用两种事物的类似处加以比较说明,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从而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明显、更深刻。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对象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似、若、犹、像、比等。

比喻中有本体和喻体

1、明喻:因设喻比较明显,又称直喻。联中本体、喻体都会出现。例如贵州黄果树观瀑亭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联中水、霞是本体,棉、锦是喻体,“如”“似”是喻词。

杭州云栖寺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而在对联创作中,明喻也可不用喻体,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成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而显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表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如燕王朱棣应朱元璋对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把马尾作线,龙袍比比作金

2、暗喻:也称隐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喻体。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直接连接而省去喻词,或用“是”“乃”“作”等词语连接。如: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

?

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联中将宝塔喻为“金鞭”,将长城垛口喻为“牙齿”。

?

3、借喻:借喻中本体和喻体关系密切,把本体省去,只说喻体,也不用喻词,实际上把喻体直接当本体来说。例如河北赵县赵洲桥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不用任何比喻词,直接借“碧玉环”取代桥洞,借“苍龙背”取代桥身。

再如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以“周郎”、“李靖”代蔡锷。

?

?

(二)、设问以疑问的方式代替直接的陈述,既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加强印象。1、有问无答:有的上下联全设问而不作答,也无须作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有的上联设问而不作答。(这种比较常见)

杭州西湖飞来峰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

2、有问有答:即:一联发问,一联作答。如南海倒坐观音庙联: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

3、前问后答:上下联中,分别前句设问后句作答。如一酒楼兼营伞铺: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问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上联言雨伞功能,下联言酒馆兴隆,并劝谕世人,幽默诙谐。

再如清大学士彭元瑞自勉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

?

(三)、反问即反诘,是无须回答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其答案本身包含在反问的句子中。

1、肯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上联用一反问句:当年用人民血肉之躯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如今还在吗?下联感叹而语,只有那千里寻夫的孟姜女仍然活在后人心中。

2、否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为了加强语气,对联用反问时,也常用“怎”“岂”“谁”“安”“哪”“何”“难道”之类的词。

如吴作人题蒲松龄故居联: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上联反问,说明世上没有真鬼狐,作者的用意在于醒世。下联反问警告:玩弄心术者,任其如何乔装,画皮终会被剥掉。

与设问中的前问后答不同之处,在于后分句,也不承担回答的任务。

?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主要是为了吸引何启发读者,反问则是为了给读者以感染。另一区别是反问不需作答。

?

(四)、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平行短句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联意的修辞手法。排比可以起到增强语势、加深情感、强调事理的作用。排比联中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其形式整齐、结构严谨、联意连贯、节奏鲜明,有一气呵成之势。

这里有几个概念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

如邓石如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姻、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山东日照鱼骨庙戏台联:无多地方,可以国,可以家,可以江山社稷;几许时间,忽而秦,忽而汉,忽而唐宋元明。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

写排比联,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要注意各相排列顺序,可按时间空间前后或大小排序、年龄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排列,要有层次和规律,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

?

(五)、夸张有意将主观事物的局部特征夸大或者缩小,以鲜明地突出其本质特征,增加表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1、?扩大夸张:将所写对象的特征、性质、作用、程度,尽量往大处、深处、重处、好处加以扩大。如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玉清、太清、上清谓之“三天”,言极高之境,“九霄”即九重天。一开门,就到了九重天之上,说明泰山之高。通过夸张,表现泰山巍峨,高耸入云。

2、?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尽量往小处、少处、弱处、浅处、轻处加以缩小。例如镇江甘露寺联:六朝山色收杯底。千里江声到枕边。

例如镇江甘露寺联:六朝山色收杯底。千里江声到枕边。六朝山色是“大”,收到杯底,就是缩“小”了。千里江声是“大”,缩“小”到枕边。通过这样的缩小,反而突出了甘露寺的高大。

再如峨嵋山顶宫殿灶房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大千世界藏于以粒米中,巍巍乾坤置于半边锅内。这种缩小的夸张,意在说“米”“锅”之大。运用夸张作联,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要尽量把握分寸,不可无限扩大缩小。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具体环境为依托,令人感到夸张得体,真实自然。

?

(六)、比拟在想象中把人当物,或把物为人,或把此物当彼物的修辞手法称为比拟。

1、以物拟人:a、以无生物拟人化:例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青山都是无生物的。

?

再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同样,春风、夜雨也是是无生物。风和雨根本不会“放胆”和“瞒人”这里完全拟人化了,将春天的自然规律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形象。

b、以有生物拟人化例如: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呈水面,朱笔点天文。藕、荷是有生物的,将它们拟人化,可以“通地理”、“点天文”。2、以人拟物:例如:甘当教授因传道,愿化春泥犹护花。这里就把人当春泥(物)来描写。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把空谈、无实学的人比拟成“墙上芦苇”、“山间竹笋”。4、?以物拟物:以甲物当乙物来描写。例如: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以云拟兽,以月拟弓。

5、?人、物混拟:即拟人、拟物两种修辞兼用。例如;苍松翠竹为三友,月地云阶漫一尊。上联拟人,下联拟物。

再如:上联拟物,下联拟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拟物:把清风、明月拟为无价之宝。下联拟人:把山、水比拟成有情义之人。

?

?

(七)、借代不说出事物的原名而借用跟它有关联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个说法,故借代也称“换名”。原事物称作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称借体。

为什么要运用借代呢?可使对联的语言富有变化,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1、?以具体代抽象:例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借“黑发”代替本体——青年;借“白发”代替本体——老年。

2、?以抽象代具体这里有个故事于谦小的时候偷了花藏袖子里,被老师发现了。就是写石灰吟的那个老师随即出了个上联:小孩子暗藏春色==于谦随口对曰:小孩子暗藏春色老大人明察秋毫

3、?以全体代部分这里也有个故事张居正与顾璘赏菊的时候,看到折菊的人。

张居正出一联:赏菊客来,两手劈残彭泽景;顾对之: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春。

这里以“彭泽景”借代菊,用“洛阳春”借代花

?

5、?以特殊代一般:例如:皆替红颜添俏丽,钝教巾帼显风流。借“红颜”“巾帼”代妇女。

其它有一般代特殊,事物特征代事物、数字代名称等等(八)、双关:利用语言文字音同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湘西草堂王夫之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

清风:暗指清朝。明月:暗指明朝。联语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作清朝臣子的气节。

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联:因荷而得藕(偶)有杏不须梅(媒)

例: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

内江三元塔楹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联中镶嵌六个节气名词,但从联意来看,很多词性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联来说,三个复合名词变成了六个单纯词。“大”原来是“大寒”的一个词素,在通篇联语中它变成了形容词。“降”变成了动词,“小”字也变成了形容词。原来的三个节气名词的本意不复存在。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此联精妙之处在于:字句简短,却寓意深远。从字面上像是说有病时服的是六君子,临死时服的是二陈汤,二者均为中药汤药名。然而作者所说的六君子并不在于此,而是指“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是杨度、严复、胡英、刘师培、李燮和、孙旒筠。此六人曾为袁称帝摇旗呐喊,说明这是起病的原因。送命二陈汤则是指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铭。其三人都为袁的亲信,后来纷纷背叛袁而宣布“独立”。据说袁是在频繁接到其三人的“独立”通电后一气而死的。作者在讽刺联里,借两汤头名喻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被人称为借义双关名联。

?

(九)、同音同音是指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安排在一副对联内。

常见联如: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书翰林书

?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

(十)、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修辞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联,明明写的是这个人。如写的是孔明,有可能是衬托一个有智谋的人。

孙中山挽黄兴联: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常鄙随、陆元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都是古人。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意在用古人陪衬烘托今人,弘扬正义。(十一)、析字析字是利用汉字的特殊性质和功能进行巧妙地析分和组合,并将析分和组合的现象贯通于对联之中以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拼字两种形式。这也是我们常见的机巧联创作的手段之一。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

例:踏破磊桥三板石分开出路两重山上联就是从把“磊”分成三个“石”的角度来说的,下联就是从把“出”分成两个“山”的角度来说的。

例: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凡、鸟二字组成繁体字“鳳”)。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港口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

例: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婚姻联。夫妻二人分别姓潘和姓何。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2.拼字也叫合字,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

如: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又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烟火成烟夕夕多白水作泉日日昌?

3、拆拼结合一联中融合拆字有拼字两种形式:例:?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上联因火拼烟,若字易苦;下联舛木拼桀,全拆人王

也有辗转相拆的情形: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这副对联,上联“寸”和“土”为“寺”,“寺”又与“言”成“诗”;下联“木”和“木”为“林”,“林”又与“示”成“禁”,都连拼了两次,而且是层层递进的。

因析字属于技巧对联,在使用时,在确保折字结构应对的时候,尽可能顾及到联律。还可有一些权宜处置。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尽可能顾及到联律。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例: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百年匹配,己酉两命相当上联中的“孩”,若按其书写顺序,当为“子亥”。但干支纪时,“亥”是一天末尾的时辰。“子”是一天开头的时辰,彼此交接,总是由“亥”到“子”,这里写作“亥子”。“配”字也一样。干支相配,只有“己酉”没有“酉己”,所以这里也是把“己”写在“酉”之前。为使上下相应,有些说法也可以变通。例如: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冯”字的左边并非“二”,“驯”字的右边也并非“三”。但“冫”是两笔,“川”是三笔,分别包含有“二”和“三”的数,于是加以变通,说成“二”和“三”。“二”和“三”说得过去,后面的“五”自然也没有问题了。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

例如: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这副对联,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百头、千头、萬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萬”字头(“艹”)。这种只讲字的部分情形,虽与正规的析字差别较大,但它还在“拆”的范围,不过别具一格而已。

?

(十二)、同旁这类对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横同、竖同等)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这里注意一点,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例::烟锁河堤柳(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灯深村寺钟)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而且字义贯通,实属难得之佳作。

例: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诙谐,令人发笑。

例: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宦官寄宿穷家,寒窗寂寞冢宰安宁富宅,宇宙宽宏这副对联,仅“冢”字头上少一点,其余都同头,据说有“让一点”之意。(十三)、飞白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做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常用于戏谑中达到嘲讽的目的。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用这个修辞的人必须够坏才行例:《礼记》一书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这里有个故事: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一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礼记》一书无母狗。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春秋》三传有公羊。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还有一联:

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矣说的是清末有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这样一个题目,用的是《尚书?泰誓》中一句。蔡沈集传:“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明白一点说,“昧昧”就是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粗枝大叶,把题目抄为:妹妹我思之。主考官看后,哑然失笑,并提笔批道:哥哥你错矣。还有一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国民党统治时期,成都“怪人”刘师亮所作的一副,也很有名。那时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刘师亮便将“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两句口号飞白为这样一副对联。“岁”同“税”,“平”同“贫”,意义迥别,而西南官话读音一样。这么一飞白,对国民党统治的反动本质,便作了深刻的揭露。

?

?

?

分享已被分享1次分享来自:不知谓的日志

|

看过该分享的人还喜欢看:

大家发表的互动观点(0人发表)

还没有人发表过观点,你还不做第一个?

窗体顶端

发表

直接输入观点,最多8个字

窗体底端

其中好友观点为:

分享评论



献花(0)
+1
(本文系贵清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