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义书中关于“苦”的相关论述

 认真读书吧1avj 2018-09-15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予以正确认识。

两教关于苦的种类以及消除无明的智慧的看法有重要差别。

印度是个宗教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

古代印度有大量宗教派别,各派通常都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并将摆脱痛苦作为最终的目标。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印度宗教中影响较大的两派,二者对痛苦有许多论述,包括生命现象中痛苦的基本形态、产生痛苦的原因、灭除痛苦的方法 等。

研究两教在这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宗教的特 色,深入认识印度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奥义书中的相关论述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较早提出系统哲学思想的一批重要历史文献,其中的主要观念反映了婆罗门教的基础理论。在这些文献中,已提出了关于“苦”的一些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对印度后世宗教哲学派别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奥义书哲人认为,作为生命现象的轮回过程中存在着痛苦,而痛苦又与人的无知或无明有关。《迦塔奥义书》中说:“幼稚之人追求外部世界的快乐,他们步入宽阔的死亡之网。”这里说的“死亡之网”就是痛苦的形态。进入这种状态与人追求外部世界的快乐有关。在许多奥义书看来,人之所以不能追求外部世界的事物,是因为外部世界没有实在性,而其追求行为则能使人陷入轮回和痛苦。

展开剩余53%

奥义书中的主流思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最高实体“梵”,无数生命形态中的“我”及其相关事物与“梵”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所谓“梵我同一”。在一般的奥义书哲人看来,真正实在的东西是梵,独立于梵之外的各种事物是不实在的。如果认识不到这点,就会去追求不实在的东西,产生业力,陷入轮回,而轮回状态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伊莎奥义书》中说:“在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是我(大我或梵)的人那里,在看到了这同一的人那里,有什么迷悟和痛苦呢?”这里说的“迷误”即无知或无明。如果认识不到“梵我同一”,就会有贪欲和相应的追求行为,使众生轮转于生死。《广林奥义书》中说:“世上无异多。那看到似乎存在的异多之人,将从死亡走向死亡。”这里所谓“从死亡走向死亡”即是连续不断的痛苦。而要灭除这痛苦,则需要解决人认识上的问题,需要最高的智慧。

这种最高的智慧就是“梵我同一”的观念。它是消除痛苦的根本手段。《剃发者奥义书》中说:“认识那最高梵的人变成梵。在他的家庭中,没有不认识梵的人出生。他超越痛苦。”《白骡奥义书》中说:“高于这世界的是梵。……高于这世界者无形无苦。那认识到这的人变得不朽。其他人则要经历磨难。”

从奥义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按照多数哲人的观点,痛苦是轮回世界的基本状态。人的痛苦主要是其对事物本质不能正确认识造成的,宗教上追求的解脱主要依赖于消除无知或无明,要依靠最高智慧灭苦。

奥义书中的这些关于苦的观念在不同程度上为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所借鉴和吸收,佛教和婆罗门教哲学派别尤为重视,都将对苦的分析及对脱苦方法的探讨作为各自构建思想体系的出发点。

(摘自: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苦”的理论比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3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