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划计划和比划

 patt2006 2018-09-15

记得曾经流行过一款游戏,就是“找茬”。要用北京儿话音,最后带点卷舌。

 

擅长这个游戏的人或许会很敏感地看到本文标题的问题,“比划”?这如何能与规划、计划这些高大上的词并列?

 

之所以想到“比划”,起因于一些困惑,例如对当前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住房价格,以及庞大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庞大开支、高起的税收、官员的不作为等等。总有一种“比划”的感觉,许多措施、方案当初推出时也是色彩斑斓、雷声轰鸣,可10年、20年之后回顾发现,还是在原地踏步。

 

与“比划”等同的是,似乎存在着一些“隔靴搔痒”的现象,比如为了显示对教育的重视,学校的建筑越来越高大,百姓的教育支出却难见下降;为了平息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的设施倒是越来越豪华,面向大众的医疗费却难言低头;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退休养老的时间被热衷延后,而投入到居民养老上的资金如何开源、如何保证却难以发现蛛丝马迹;热衷于讨论一些新税种的推出,而不是直接减少税收;热衷谴责影视明星等快速高收入阶层,却不见对这些阶层推出提高税收调节并严格执行的措施;热衷控制房屋价格,却不见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税收调节的措施出台;热衷于要求部委公开预算,却难见限制预算、减少预算的源头干预,如此等等。

 

最大的一个“隔靴搔痒”似乎是4万亿的投入。不是为了民众的收入,不是为了增加就业数量,而是所谓的稳定GDP增长。因为按照当时的说法,只要有了GDP,才会有收入和就业。但后来的结果是,股票市场泡沫的崛起,房地产价格的崛起,以及雾霾的加重。

 

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浪费与惯性做法。记得网络上曾经讨论过文山会海,但文件的长篇累牍现象似乎没有人谴责。一个很好的命题,大量的篇幅却花在了重复、说教或理念上,而真正到了需要细化、执行的环节,却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

 

与上述“比划”或“隔靴搔痒”相对应,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这些都是容易做到、也非常高贵的品质。但发展到今天,要做到这些,需要许多深层次的思想境界上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勇敢,敢于面对问题的核心与症结,敢于直面挑战,不惧怕所谓的威胁和恐吓。其次,是概括,要有高度的提炼能力。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追求“化繁为简”的智慧。第三,是韧劲是坚持。持续的关注问题核心,不达目的不动摇、不松口。第四,是善于识别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只有把害群之马坚决剔除,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第五,增加透明度。凡是故意复杂化的行为,遮遮掩掩的做派,都注定会藏污纳垢,贻害公众。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在会议室唇枪舌剑,要比仓促真金白银投入或是长时间的不作为损失更小,风险更可控。

 

时间是所有规划、计划或比划的试金石。健忘的人总是用一个个新的华丽辞藻追求未来,而真正的强者,会呈现一个结果,不需要说太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