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绝世之花

 知识传承永恒 2018-09-15

        尘世里的建筑,是盛开在天地之间的花朵。中国古建筑,则绝世独立,深谷幽兰般雅致从容。如同兰分春、蕙、剑、寒、墨五种,中国古建筑则分为皖、闽、京、苏、晋、川六派。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从2013年2月的冬天,到2018年8月的夏日,鱼儿游赏六派建筑依稀的模样,它们的身影从此留驻心头,永不褪色。六年的光阴,足以令一个小小的女娃变成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而对于那些建筑来说,却是它们的刹那。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心境,一一看过,似乎又忆起当时的光影流转,顾盼生情。

       

             一  京派,'庭院深深深几许'


                             

       2013年2月,什刹海旧胡同里的风微寒,带着冬的清泠。据说这里保存着原貌的四合院建筑。



        “四合院的选址、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所谓“四合院”,便是四面围拢起来的院子,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蒲松龄说“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那么四面屋舍楹楹相合,中容花木,岂不亦美哉!四合院若呈“口”字形则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目”字院的第三进中若住着小书生记得的女子,想要见一面可就极难了——要经过层层严整的门院入得后进院而不被发现除非是长了翅膀啊。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若说家有子女出人头地,必曰“光耀门楣”,这“门楣”在古建筑上可当真是美。纹饰彩绘透着古韵。“门簪” 有方形 、菱形、六角等样式, 若是四枚呢,就雕'吉祥如意' ;若是两枚呢,则雕'吉祥'或者“如意”……不管大户人家还是小家平舍,这整齐对称的院落,四处彰显的就是要“吉祥而如意”。“门簪”还有个别称,叫做“户对”,户对多的人家等级高,自然要与同样等级的人家联姻,所以就有了婚姻上“门当户对”的说法。



        这位于门口的相对而放置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就是传说中的“门当”了。是门户地位的彰显,也和对面的影壁墙一样,有祈福辟邪之意。 



       即使觉得那影壁墙上粉底青花,煞是好看,也在人力车夫的提醒下,没有在那里留影。远看那底色趁着红灯桃符仍是惹眼,心就像被什么吸引住了似的……这种视觉效应就是影壁带来的建筑效果,它凸显了宅门的宽阔喜气。

        

 

       走进四合院。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厢房的前沿不超过正房山墙,显得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极好。 觉得既安适隐秘,又足以进退自如。



      走着,就瞥见菱格窗外的花布棉门帘。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都在我的喜欢里。玻璃窗的模糊和对门屋脊的投影,还有稍显出旧色的大红窗花,他们在一起,“京味”就更浓了些。



       京派建筑代表除四合院外,就要数宫殿建筑了。其中故宫又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功能更广泛,分工更明确,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但是,我看那宫殿屋顶上的飞鸟,却觉得它们时刻渴盼着从幽深又幽深的庭院飞向远方的自由……屋舍四合,暮色四合,总有些围不住的光芒投向天空。


                              

             二  皖派,'一生痴绝处'


        皖派建筑是六派系中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吧,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而徽派建筑是皖派的最重要分支。其典型的徽派标本宏村,我还没有去过。所幸乌镇之行,尽管匆忙,白墙青瓦马头墙、砖雕门楼木门窗,这些徽派建筑的特质还是那么鲜明地烙刻在江南印象里。“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愿景,何尝不是我们的梦境呢?


 

       2015年2月末,在乌镇,我惊叹于马头墙的美。这或许就是梦的开始了吧!



       那踏实实的安然于陆的楼阁仍是看不厌的粉墙黛瓦,层叠着,错落着,据说不只是为美观,还为尊卑有序,最顶端的影墙亦有防风防火的实用。那就是传说中的马头墙啊!马头墙下的檐瓦更显细小精致,白壁墙上窗子连开着,更多了民居的意味,烟火的气息。

 


        皖派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有些静止的,呆板的无奈吧, 因为有了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便生出一种玲珑的,动态的美来。



       再看那静静然落于水上的阁楼则是木壁青瓦,高低相就,挨贴着,屋上瓦更觉如鳞般细密轻巧,那些优美而厚重的影墙飞檐偶尔闪现,越发显出“一马当先”的魅力来。



       中国古建筑习惯密集修建房屋,江南那些房屋密集的村落自然马头墙就密集出现,远远看去,有如“万马奔腾”。



       我愿意祈祷到百年,将至那托举着水上建筑的石基石柱永生,坚固着这里的马头墙,千万年留存这样明媚雅致的风景。一定是还有许多北国的小姑娘生来就和我揣着一样的梦想,她们终有一天也会来这里,并且不和我一样匆忙。



       就在你走得有些疲惫的时候,便从小巷来到开阔的石板广场上,四面都可看景,顿时令人视野开阔,心境开朗。此时阳光明媚而温热,似乎全然非冬。有古朴的唱腔伴着胡琴声传开,只见一庄重而俊逸的古戏台分外惹眼,翘角飞檐,别具风韵,乃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修真观戏台。匾额上书着“以古为鉴”四个金字,风雨的洗蚀令其更显古旧。 



          台上几位老者正一丝不苟地演出桐乡花鼓戏。尤其唱戏人先是入了戏,举手投足间颇为敬业。虽然我听不分明戏词,却已被他一板一眼丝丝入扣的台风折服——有人听,他们认真地唱演;少人听,他们更认真地进行着,不折不扣。一张地方戏的名片,一种古镇人的风范!这境界,与风住马头墙的意味特别相合。


 

       有些院落的后园却是空空荡荡的,有的也只是一两棵叫不出名字的树,粉墙高而无窗,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抬头只见四角的天空。”


    

        水阁、桥梁、石板巷、马头墙,融入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整体美中。 天水一色间的旷远无垠,江南建筑的绝世无双,是怎样的慧心与深情将它造就?这样想着,一代徽商胡雪岩的目光就在水波更深处活泛起来,谁在唱“相爱人最怕有情无缘,常相思却不能常相依恋。放眼环天水蓝,你就在天水之间。放眼环天水蓝,你就在天水之间……”



       穿过这条板油路就是我的不情愿了,和午后的影子一样拉得长长的。那些徽派艺术的痕迹渐渐远去——这时,民居围墙上一方方木刻图案映入眼帘,为徽派建筑之美提供一份有力的证明。徽州盛产木柴,雕刻艺术发展起来,渐渐形成其建筑风格,与砖雕、石雕并称“徽派三绝”。


       边走边看,——有些地方,有些路,一生只能走一次,走一次也就够了。




             三    苏派,'曲径通幽处'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又称姑苏、吴中、东吴……有史以来,英雄才子辈出,美女佳人不绝。能工巧匠更是层出不穷。苏派建筑成为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  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  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任谁人到苏州,必先观园林,以悉天下大观。 “苏派建筑的尊贵, 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 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从惠山到虎丘到木渎,看不尽的清淡雅素,古朴沉静。如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燕阵一般飞动轻快的韵味;那轻巧典雅的月洞门 ,间隔于园林建筑两院之间,虽断未断,隐现相连。



        苏轼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是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传有白虎踞于山上,所以得名。园林中没有虎,有的是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景观,有的是移步换景的万千气象。



        遮天蔽日的古树,掩映着高耸入云的虎丘塔, 这江南最古老的建筑,近五十米高。始建于五代的他,从明代开始顽皮,向东北倾斜起来。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


       

       走过虎丘塔,来到北园,苏州以”不对称“著称的园林艺术就可见一斑了。建筑个体特色鲜明,整体错落而和谐,想到当下那些批量速成的直线格楼,真的是要痛惜巨大的退步。每一棵树各自为木,又相映成林。其间意趣,顾盼不绝。 


        

       虎丘竹林,石径蜿蜒通幽,千竿翠竹彼此相距,又彼此相依。都藏于林,又都秀于林。每一棵都看不够,每一程都舍不得快走……这境界,不是悄怆幽邃的阴郁,也不是青天翠柳的明朗——可以暂避人群,闹中取静;又不至独坐幽篁,无人可知。近午的阳光不吝挥洒,加上竹子顶端枝叶本就嫩青浅碧,更透着满园的清幽活泛,人处其间,自然地觉得风雅,无需附庸。可见环境影人,谁忍心在这样境界斥责别人或者叹息自己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是得了此中真意的,无需辨言。我突然就想起一组竹林听雨的美图来:原来那图不是画的,世间真有这样美的竹林——在江南,在吴中,在虎丘。



          如果说看苏派建筑就看苏州园林,那么看苏州园林必看木渎。


       

       行走在木渎,随屋舍高低错落,人亦拾级进退。随小桥曲折,人亦辗转迂回。没有一处造景疏忽不得用心,没有一点人为的遗憾。先前走过景点的嘈杂,甚至现代人的渔利之举,在这里都无迹可寻。



        我们要往园里走了,经过处有一小阁楼高出母建筑,翘脊飞檐间,八角小窗中,轻轻飘出旧色布幌子,上有一个暗红色的“茶”字。茶幌子的影子,檐头花瓦的影子,也静静地投在素白墙上,每一小处细节之美都摄住我的心神!



       树影婆娑间,粉墙书生纸,黛瓦学子墨,黑白相宜,煞是明媚。 深绿的树叶,高护屋顶;浅碧的竹枝,低守屋角。都有影子斑驳地投在雪白的墙身,颇为写意。绝妙处,二十余盏长珠形红灯笼,玲珑古朴,一线穿追,点缀粉墙之上。我难以言说心里不尽的喜欢!



       夜游苏州护城古运河,但见厚重的城墙城门与形态各异的桥梁相谐,梦到小桥意正酣。拱桥柔美如虹,直桥翩然若鸿。人在船上,船在画中。倚窗凭栏,目之所及,桥内有桥,楼外有楼。 



       古运河两岸一边建有现代洋房,一边是仿古建筑,古今相映,相得益彰。这样景致之和谐是要比京城令人欣慰的。夜色升腾,华灯溢彩,真个水上天堂, 神仙境界!




               四  川派,'独倚望江楼'


       川派建筑,是居住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古时候云贵川地区都统称为入川。虽说“巴山蜀水凄凉地”,但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巴楚文化。他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充满智慧的川派建筑。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只道是看着神秘,内心猜测,却有些傻傻分别不清楚族与楼的名字。在中国古建筑领域,川派确曾一度属于小众“群体”,却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前来探幽的人。



       2015年8月,在云南西双版纳,除了希求普洱茶的纯正,就是饱尝热带水果的甜蜜。走在林中街巷,到处是树的绿,果的绿,草的绿;到处是树的香,花的香,果的香。菠萝蜜那么敦实地相靠着挂在高大的树上,树干并不显如何粗壮,麻裂裂的果皮更衬出它的奇异。这神奇的巨果的背景,便是傣族人家的吊脚楼。都说侗寨吊阁,是川派的魂。



       耳边就不禁响起“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的曲调来,而线条流畅的青芒,对,青色的芒果,已经甜甜地挂在枝头,细细长长的果柄垂直地悬着它,满是诱惑感。吊脚楼的神秘之美,总让人不愿想得“防蚊防蛇”那样现实。似乎吊起脚来,就是在云端。云端里的房子,就是神仙的居所。这些青芒,便是仙果了,我不敢偷着去闻上一闻。



       吊脚楼外有许多美丽的芭蕉树,加上竹篱笆围墙,处处是异域的风情。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看上去与周围的植物浑然一体,有着返璞归真的建筑美。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窗子是建筑的眼。这眼望向什么,心里便装着什么。望江山,天水,心中自然是有万千的气象。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是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居住在吊脚楼的人们和我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美。甚至,从鲜见生活垃圾这一点来说,他们比我们更爱。他们的周围本来有树,还要栽树;他们的身边有花,还有养花。各种旁逸斜出,各种平添趣味。


  

         湄公河岸上,可以看见侗族的鼓楼,在高耸的现代建筑丛中却显得精神抖擞,气势威严。



    

        2017年2月,在广西看见的侗家鼓楼和吊脚楼,不知里面是否真的住着等待招婿的阿妹,留给汉族游客哥哥们不尽的猜测…… 



            五  闽派,“神之围楼”


         相比于川派建筑的“防虫”,闽派建筑的“御敌”,就更有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况味。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传承五百年的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2018年1月,我有幸见到的是高北土楼群。



        雅致的圆形侨福楼围墙半掩,门牌坊及内楼正门都透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返璞归真的气息里兼有一抹西洋神韵。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展示了旅居在外的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大写情怀。现代化的设施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


   

       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站在天井当中,仰望楼檐围出来的圆的天空,心底不禁生出一层层的感动来,像海面并不汹涌的波澜,然而它不绝息地在动,阳光从圆的一弧里投进来,照在我的脸上,我希望光阴停在此刻一会儿。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我们在厅堂中进一步了解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千年沉淀的客家文化在此绽放出不灭的光华。



       世泽楼,坐落于楼王东侧,为长方形土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有四层之高,主墙厚1.6米。全楼设4道楼梯、1座大门,楼门石刻楹联为“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本遗风椒衍长”。而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无石基的五云楼虽晚了一点,外观却更显土楼的历久沧桑。虽没能走进方楼去看看那巨大的围起来的四角天空,却似乎在一步步石路上的行走间感受到斗转星移的明灭,前世今生的往复。



       “外高四层内四圈,里里外外四百间。占地面积约六千,历经沧桑四百年。楼中楼来天外天,住上人口近一千。阴阳八卦布其间,天地人楼和为先。”没到过永定的人单听这咏土楼王的歌诀便禁不住神往了。我便先是听导游口中的念叨羡慕得紧,并以为不见真面,强背歌诀也无趣。



       承启楼,在盛开的白山茶花枝下,看见她的正门。原来那神秘的高高的像是临时画而成真的楼门真的有,原来那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代表建筑巨大的圆形土楼真的有,原来那三四层上高低错落,规格不一的口字窗真的有,原来那仿佛铺满了天空的鱼鳞般密布的青瓦片真的有……承启楼,承启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读过《逍遥游》的人,都知道“鲲之大”,却未必知“鱼之小”。站在承启楼面前,我相信了《大鱼海棠》的神话,真的发生过,就在这里。那个红衣小女孩就是从世泽楼到承启楼的石头楼道里跑进去的,带着她在外面的世界买回来的无人肯养的小鱼。我也从方的世泽楼穿进圆的承启楼,堂口低暗,光有一束,尚未到达——从这里走过的曾是我的哪一世?



       承启楼上的每一扇窗都留着很大的缝隙,都透着无限的光明,都能放一条大鱼出去。“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承启楼人秉承客家祖训,在这个小社会当中,发扬客家传统,耕读为本,勤俭持家,世世代代充满着希望与生机。



       据传承启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之巨大,造型之奇特震惊世界。仅是楼直径73米,外墙周长1915米这个数据,便足以令人想起《大鱼海棠》中那个小女孩为大鱼生死在走廊里奔跑得大汗淋漓的样子。而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到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这充分保证了楼身的坚不可摧。客家人感恩老天相助,便又唤承启楼为天助楼。


  

       这伟大的建筑奇迹,风雨不动安如山。每一次想起客家土楼,都会想起:有的鱼是永远也关不住的;有的希望是永远都不会灭的。



             六    晋派,大红灯笼高高挂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当然,今年8月的这场山西行,就是为着晋派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去的。意外的收获是先行去了王家大院。坐落在三晋大地上的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无疑是我国民居建筑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但二者又有着诸多明显的不同。其中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王家大院很大,乔家大院精巧”。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因时间有限,不说走马观花,亦是有所取舍。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主体均为三进式四合院,后院两厢设有绣楼,正面二层是祭祖堂。窑洞式的屋舍冬暖夏凉,目之所及是官家的讲究和气韵。



      看着内院二楼绣楼前的过廊,直觉得严整精致,却也狭窄。与闺房加在一起,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们的整个世界。




      而这些却不是看王家大院的重点。作为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和 “ 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的清代民居建筑, 王家大院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是在具体建构中,将建筑技术、装饰技艺和雕刻技巧近乎完美地结合运用,大院中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无处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形成超凡脱俗的建筑风格,以三雕艺术体现中华文化及美学价值。



      养正,修养正道。从大户人家的书塾名字就可窥见其家训严谨。一幅幅楹联匾额更是极具审美和观赏价值,多想时光停下来,人群散开去,容我好好驻足,品味,遐思……走着瞥见一门上的大红对联尚完好,读字句虽未对仗严谨,却也未出离官宦世家的门楣风尚。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 连接两个建筑群的是一座小桥,桥头悬一玲珑的亭子,远看极为可观。



       走在王家大院,这座“山西紫禁城”中,若一时入迷,怕就丢了自己。因这深宅大院,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探寻与挖掘……


  


       闻名天下的乔家大院“在中堂”,是清朝闻名海内外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 (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保存完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中国古建筑史上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穿过“乔家大院”牌楼,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




      从内部结构上看,乔家大院乔家老院落采用了内五外三穿心院的格局,也就是里院正房厢房都是五间,而外院都是三间,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格式。


    

      从游客观赏的角度来说,乔家大院是个民俗博物馆,展示了晋中一带的民俗风情。仅仅半日之闲,是远远不够领略这无限风情的。


          

       仅说造型独特的九龙灯吧,是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藏精品之一。慈禧太后因日本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解了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灯分3层。上层有4条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真是一件既豪华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 



       虽是一座大宅院,但乔家大院在我眼中,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总觉得这院落里有未曾退却的晋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勇气。



        大红灯笼高高挂,亦点缀乔家花园的古雅馨宁。一时之间,四合院的严密,园林的幽深似乎又有了可寻觅的影踪。乔家大院不像王家大院那样,是纯粹的明清建筑,乔家大院有对其他流派建筑的借鉴,更有大量欧式建筑元素的采用。




       将从大院离开之际,看到有融斋院墙上的福禄寿三星雕刻,看到精致的门楣下展现着书法技艺的匾额,红灯掩映下,藏不住的文化魅力深深感染着我。



     走出乔家大院,那高高的城堡式的围墙将我隔离在它的世界之外。



        “你的世界我已来过”——看不够的中国古建筑,是一朵朵艳绝尘世的花。每一朵花都是人间看不够的风景。皇城四合院,江南马头墙,川西吊脚楼,客家土楼王……呆呆地凝望那些美丽建筑的轮廓线,在天际间横斜弯转,比繁花满枝还更令人欣喜。

        这些建筑是人类最好的语言。只有这些美好的语言,才能传达大地与天空之间的问候,使人心更温暖,让岁月更深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