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谈趣味》一文,看到如下一段文字:“文艺不一定只有一条路可走。东边的景致只有面朝东走的人可以看见,西边的景致也只有面朝西走的人可以看见。向东走者听到向西走者称赞西边景致时觉其夸张,同时怜惜他没有看到东边景致美。向西走者看待向东走者也是如此。这都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必大惊小怪。理想的游览风景者是向东边走过之后能再回头向西走一走,把东西两边的风味都领略到。这种人才配估定东西两边的优劣。也许他以为日落的景致和日出的景致各有胜境,根本不同,用不着去强分优劣。 看到此处,感受颇深。笔者一直觉得,在众多的事物之中,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道,谁要掌握了这种东西,他的人生就会跃上一个层次。读到”理想的游览风景者是向东边走过之后能再回头向西走一走,把东西两边的风味都领略到。”,心里豁然开朗,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道“吗。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只吃一种食物是有害的,人需要吃五谷杂粮,各类肉食、水果、蔬菜才能保持营养均衡,才能身体健康,但是偏偏有些人,只喜欢吃某一类食品,喝某一类饮料,久而久之其身体健康才怪。
在读书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些人专爱看某一类型小说,如言情类、武打类、科幻类、侦探类、战争类等或专爱读某一专业的书籍如历史类、科技类、财经类、管理类、健康类等。他们总以为这些书自己才感兴趣,才值得看,才有意义,其实从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上来讲,只看一种类型的书,对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无益处的,正如吃饭偏食一样,只有看的书杂、品种类型多样,各种知识才能彼此激荡,形成新的认知能力,看问题、考虑问题才能够客观、系统和全面。在此方面,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堪称楷模,他的读书种类之多,世所罕见,马列著作、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国学、宗教、兵书等无所不包,仅仅是文学类书籍中又涵盖了诗、词、歌、赋、戏剧等,因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他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吃饭是这样,读书是这样,其实,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学毕业,我们寻找工作,总是力图围绕着自己的专业兴趣来找,总想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便是毕业若干年第二次、第三次找工作,依然不想距离专业太遥远,或者总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求得发展,这种思路就其本身来讲是没有错的,必定人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精力有限,但如果从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发展上来看,包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思路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会大大束缚个人的发展。 这里面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大学所学到专业,不一定是我们的职业性格最适合的专业。上大学所学的专业往往是自己在在不知具体情况,由老师或者家长选择的,阴差阳错,有些人选择的根本就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其次,各类知识都是在不断更新的,尤其计算机知识更新的更快,大学所学到的知识,等到毕业或者毕业后工作几年进行二次选择工作时,就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第三,社会的发展使得可选择的工作类型不断变化,尤其在目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工作被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从个人发展来看,职业的选择应该放的宽一些,要抛弃从我出发,我能干什么的观念,向社会需要什么,我就适应什么学习什么进行转变。 其实,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社会上,办企业、做买卖赚了钱的往往不是有多高学历的人,反而是文化不高甚至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人赚到了大钱,做成了大事,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找工作、赚钱不是看自己能干什么,没有专业的束缚,而是看社会需要什么,那个行业容易赚钱,他们就干什么,因此他们才取得了成功。他们才是“把东西两边的风味都领略到的游览风景者”。 看惯了东边景致的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西边的景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