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说明文复习

 江山携手 2018-09-15

中考说明文复习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什么是说明?就某种事物或有关事物的道理作些解说,让别人明白,叫做说明。

  说明文有哪些类型?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两大类:1、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往往就某种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构造作些介绍或者就事物的成因、功用或者相互间的关系作些解说。如《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晋祠》等。2、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往往就某种事物的道理作些解释,侧重于说明事物的本质、规律。如课文《向沙漠进军》《统筹方法》等。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为两大类:1、平实性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如课文《统筹方法》等。2、文艺性说明文:除采用说明外,辅以叙述、描写、抒情,并借助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如课文《隆冬话竹》《晋祠》等。

下面我们逐点来复习科技作品的阅读。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

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首先应会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根据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包括事物和事理两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的外部特点,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成因、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事理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的本质特点,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

1、看题目,例如《活板》,“板”是要说明的对象,“活”是“板”的特征;

2、看首段,例如《动物尾巴的功能》,文章开头就写道:“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点明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3、看关键词句。显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往往包含在说明文的中心句或在说明文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中,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例《晋祠》一文第四自然段说明晋祠树的特点的词语就出现在两个分说句中,“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以造型奇特见长”;第五自然段说明晋祠水的特点时,就借助了段首的总说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概括说明中心,第一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第二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如《向沙漠进军》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

说明的中心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是两个方面。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划分段落层次。

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

空间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是表方位的名词。如《核舟记》一文在介绍核舟各部分时,就用了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有操作程序、发展变化两类。标记词是表时间的词语,如朝代及数字时间等。

逻辑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理。具体次序有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划分段落层次应借助说明顺序和结构及一些语言标志进行。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等。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通览全文,把握说明的中心和重点。说明事理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应从逻辑关系上考虑。介绍建筑物、场地的,类似记游式记叙文,可按先后顺序划分。介绍生物或器物的,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划分。说明对象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套一格种式,要灵活掌握。
  三、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用图表。不要与修辞方法、论证方法相混淆,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⑺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层次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

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几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准确具体;用图表,清晰明了;举例子,具体;作比较,通俗易懂;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分类别,条理清楚;引言论,引证事物特征。

四、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准确是最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常见的题型有两种:①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②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答题方法常用删除法,即该词放着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生动形象是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因此可和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的分析结合起来。

五、从探究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有:1、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数据、图表阅读、综合资料得出结论等。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
1、对信息的处理:图表阅读,首先要了解图形的类型:表格式、圆形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式等。答这类题目要注意3点:①弄清题目要求。②看清图表内容,从图上找规律。③进行分析思考,用简洁文字表达。
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 共有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答案例如:商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

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

①除了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提到的“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外,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再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2分)
(1)                     (2)                  
②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举例:对森林乱砍滥伐   措施:封山育林 
③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解答这类题目,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学过的各科知识作答,措施应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类考题可体现出考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①第1段中“中国首名太空人”指的是谁?并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的主要事迹。
这是与时事政治的结合。答案: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持续飞行21小时23分钟,飞行距离约60万公里,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②阅读文中划线句,运用你们学过的压强的知识,说明呼吸运动的原理。
这是与自然中的物理、生理学科的结合。答案:吸气时,胸部(或胸膛壁)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胸内空气压强减小,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中;呼气时,胸部(或胸膛壁)缩小,肺的容积缩小,胸内空气压强增大,肺中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③第3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这是与自然中的植物知识结合。答案: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胎生繁殖”不同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孢子繁殖、插扦、嫁接等,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④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这是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的融合。答案: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
⑤侵华期间,日军企图掠走司母戊鼎,还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请你写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见练习题) 
这是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答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这类试题最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要求大家平时学习要多思考,多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