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小镇政策变脸,投资商是微笑还是哭泣?

 waikatolabrary 2018-09-15

引论:

随之2017年8月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和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以及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特色小镇面临关键转折点,从野蛮生长逐步进入调整模式,且看政策的风向哪里吹?


Ø  201610月住建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公布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其区域分布及产业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127镇分布

在这127个特色小镇全部为建制镇,有87个镇是国家级重点镇,35个镇是全国特色景观名镇,24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3个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华东区域分布小镇数量最多,这与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经济实力、产业化阶段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显示出目前一些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出现的“城市病”,特色小城镇出现恰恰可以解决城市病所带来的居住成本畸高、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有效吸纳周边人口、疏导城市资源。

基于主导产业可将特色小镇分为: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

第一批特色小镇在功能类型的分布上有些不够均匀,基于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明显居多对特色小镇在疏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方面的意义体现尚不充分,对现有小镇的产业特色性和产业带动性方面的挖掘也还不够深入。

Ø20178月住建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公布276个镇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其区域分布及产业特征分析如下:

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276镇分布

在这276个特色小镇中,有160个镇是国家级重点镇,35个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5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2个镇是全国美丽宜居小镇,35个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14个镇是财政部和住建部建制镇试点示范。

审标准呈现新风向,以旅游发展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推荐比例不超1/3;以农业、工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占比有所提升;同时第二批特色小镇产业类型比第一批更丰富,产业凝练更加突出,比如高山滑雪小镇、运动服装小镇、起重机小镇、风筝小镇、樱花小镇等。

Ø国家级特色小镇政府引导方向演变

(1)弱旅游、强产业。国家政策方面,对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数量进行一定限制,强调产业的多元性和特色性;地方实践方面,如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地区,浙江省的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3年或5年各产业拟投资额已经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居榜首,达1304亿元。故从国家政策到地方实践都开始强调,特色小镇后续发展中将弱化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进一步聚焦产业多元化和带动性,推进特色产业从“微笑曲线”的低端向高端发展。

(2)强调文化IP。在第二批特色小镇公示名单中,有历史沉淀的小镇文化IP特色明显。如河池市宜州刘三姐镇(名人IP),黔南州瓮安县猴场镇(红色文化IP),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旅游IP)等。

Ø同时《第二批特色小镇专家组评审意见》中多次强调:

“聚焦特色产业”——许多小镇在选择发展特色的道路上摇摆不定或以多为优,缺乏对产业的做深做精的聚焦意识,把“互联网电商”、“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等概念简单拼凑叠加,使得小镇产业发展规划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情况。

“产镇融合”——为了避免特色小镇统一模式化,专家评审意见明确指出“落实‘产镇融合’的发展策略,培育专业的小城镇运营主体”的评审意见,为突出地方特色及小镇多元化提出了先决条件。

Ø201712月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两不能”——“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

“四严”——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严控房地产化倾向,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严格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名义破坏生态。

Ø从国家各部委全面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相继出台了多项更加深化、更加具有具体指导意义和支持倾向的政策措施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1.把握特色小镇内涵,产业聚集才是小镇落脚点

现在的特色小镇都在强调环境、文化、旅游等,而忽视了产业和特色。比如很多旅游小镇,真正形成的其实是消费集聚,集聚不了特色产业,而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度假小镇,还到不了特色小镇的层面。另外,有些小镇把原本的产业基础进行简单升级,将类似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装到小镇的概念里,这种嫁接形式强调了产业,但缺乏特色,最终的成品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弱旅游强产业政策导向下,特色小镇产业特色性愈趋明显,并呈现多元化。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聚集等特色,构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城镇大产业的格局。

2.房地产开发成为小镇高压线

在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中的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等,都被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房地产项目比例、防止过度房地产化、避免破坏小镇原有风貌 

在房地产项目被高压受限的情况下,小镇运营商如何平衡好运营现金流,使得企业不会因为某一个小镇占用过量资源使得后期其他小镇开发失去支持;在项目规划中如何确保合适的度,使得规划能够接受均为待解问题。

3.运营小镇不是简单的造小镇,靠小镇,吃小镇过程,小镇需要运营商带来资源

小镇运营商作为产业的直接运营者,如果仅做基础建设,简单招商引资以期产业发展升级、或政府部门对产业做进一步指导。这样的想法在资金端或难以实现预期投资回报,于下一步发展政府端也必将对开发方案加强审核带来不必要的周期。与之相反,如果能有更好的资源注入到已有项目中,打造出一个标杆性项目,将对企业未来项目发展大有裨益。

Ø当下处于特色小镇发展关键转折期,建设火热,政策加码,监管严控,如何把握发展方向,避免特色小镇概念化、虚无化,投资企业需侧重把握以下几点:

1.小镇选址:

特色小镇并非单纯地理解为具有环境宜人、旅游基础、历史文化的地方为合适目标地,而是需要结合产业特色、城镇化、区域资源、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及地方政府支持六大维度科学分析进行小镇选址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特色小镇选址依据六大维度主要研究内容

2.产业导入:

特色小镇作为集聚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平台,其中最核心要素就是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如今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小镇大多避重就轻,倾向直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而非结合产业深度开发,对投资者而言,应以产业链搭建、政策争取及相关机构引进作为指导策略。

策略一:产业链搭建过程


策略二:政策争取环节

策略三:相关机构引进流程



Ø完整开发运营体系: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对开发方及投资者而言,小镇建设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巨大挑战,如何完善开发运营体系将成为保证小镇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那么保障小镇市场化运营和成功建设总结有三方面: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保障各投资主体的利益、完善合作及退出机制。

(1)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特色小镇开发价值的最大化。

(2)保障各投资主体的利益——坚持市场主导,完善政府监管机制,避免小镇建设的量化和房地产化,保护各投资主体的开发利益。

(3)完善合作及退出机制——提供多元化融资和盈利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特色小镇多元主体开发运营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学习,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