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的演变总是蕴含着微妙而又精确的含义。《说文解字》曰:路,道也。从足,从各。各是略的本字,出门向他邑出征,表示进犯;而足,表得胜归邑。不得不说路这个字,实则隐藏着古人对踏上道路之后的期许。 农业时代的阡陌,不得不言是人们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而向自然界妥协的产物。秦始皇废井田、开阡陌,为赢得更多土地与资源蓄势。古人以人工开凿的路为依托,与自然界达成索取后相存的平衡,最终在古代社会中呈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般自给自足的安宁乐土。与该时代时代相适应的是马车---唐明皇调用千里驿站、快马加鞭,为的不过是使“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鲜荔枝,流露出特权阶层在阡陌为路的时代也只能等待的无奈;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在北伐道中为蜀国提供异于常速的粮草供应,不得不说是一次征服自然的尝试...以阡陌为路的人们,或多或少是悠闲而缓慢地走在古代文明的道路上,对征服自然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向往,微小确足以展现一个民族在与自然之矛盾中达成统一的伟大思想。 随着商业发展、技术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大清洗,人们进入工业时代。他归属于批判 是因为人们在工业时代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一条驯服之路。欧洲人踏上美洲与非洲的土地,此后丰饶的物产不再全数进入原住民的粮仓 而原住民也不再全部埋头进行耕作,而在诡计与枪支的力量下转化为资本积累的一部分。于文明而言,是工业文明对原始文明的驯服;而对于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而言,盛行数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则是对人种乃至人格平等的鞭笞...驯服之下,是被压迫民族的血泪之路。大马力汽车作为工业时代驯服之路的代表产物,彰显越来越崇尚速度、力量强权与霸主的价值取向,也隐含着工业革命背后的人类之殇。卓别林用《摩登时代》中轻松夸张又引人深思的演绎,讽刺福特流水线生产对人的伤害和异化。在那个贫富差距巨大的摩登时代里,小人物们离奇但又让人心酸的遭遇,是对工业时代他们内心所怀之迷茫、无所适从的最佳诠释,也是对工业时代一切事物“格式化”驯服之路的反思。 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工业本身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后工业时代的人们,走上一条救赎之路。康德曾经说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后工业时代的技术与人性更加贴合,我们用技术向一个圆融的状态靠近:适应环保的循环经济应运而生,人们尝试以最小的索取实现物质价值最大化;而在物欲横流、屡见不鲜的喧嚣后,向内探求道德与精神成为价值取向的代表……于自然而言 人们企盼圆融和谐的相处 与人类自身 我们追求圆融完满的境界。技术这头猛兽终于在人类的警醒意识中悬崖勒马、伏首温驯,成为救赎者的“孺子牛”。技术与道德相结合,实现对技术世界的救赎:汽车排放标准的硬性规定引导人们舍弃大马力高排量带来的“快感”;共享单车激发共享经济热潮,在后工业时代的生活中,技术转而帮助我们改变自身,培养道德观念。 人类的救赎之路,归结于人类保护自然意识的觉醒。人作进化为直立动物,在地球上存在至多不过180万年,会否认我们已经诞生了璀璨辉煌的文明。而今四大古国有三个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连续最长久的中华文明跨度五千年,与地球46亿年的进程而言 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世界能源渐趋枯竭的时刻中有人从工业时代肆意消耗的迷梦中惊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