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茂林之家 2018-09-16

日本的杂物管理专家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的理念,在她看来,“断舍离”不是让谁去过“勒紧裤腰带”的穷苦日子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 在多年的历史中丅, 共五次建为都城, 那是:春秋末年吴国、越国、三国时期东吴、宋南渡之际和元末张士诚政权。

对于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看法有的比较一致, 有的存在着分歧, 直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本文试图对这五次建都的年代, 作一个简略的考述。

一 春秋吴国都城

吴越争霸, 是春秋末年的重要史事。苏州曾先后成为吴、越两国的都城。

根据考古资料, 商代末年太伯奔吴, 吴国的都城逐步东移。太伯十九世孙寿梦, 将都城从无锡梅里村, 迁到苏州平门西北二里地方。寿梦卒, 诸樊(公元前560—548在位)又南迁到苏州市中心位置, 在那里建造过一个约五里的“吴子城” 。

将苏州建成与春秋各大国相仿、具有相当规模都城的, 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14—496年在位)。《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 公元514年阖闾命行人伍子胥,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造筑大城” (卷四阖闾内传)这个城包括外郭、大城和内城三重城垣;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23900米), 陆门八座, 水门八座;城里划分为宫廷区、贵族居住区和市肆, 体现了“前朝后市” 的传统格调。阖闾大城的规模和格局, 其定了苏州城2500多年的基础。

关于吴国灭亡的年代是明确的, 《史记·吴太伯世家》称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 越败吴。” 因此, 吴国定都苏州其下限是周元王三年, 即公元前473年。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二 战国越国都城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越王灭吴, 诛太宰喜否, 以为不忠, 而归。” 《竹书纪年》记载, 周定王元年癸酉“于越徙都琅邪。” 原来勾践灭吴以后, 步吴之后尘, 也想北上称霸, 所以把都城迁到了琅邪(今山东胶面县琅邪台西北)。这年是勾践三十八年, 公元前468年。于是, 从浙江到山东南境, 均为越国所辖。

后来, 由于国势衰颓和宫廷内乱, 到越王翳(公元前411—376年在位)时, 又把国都从琅邪迁回到吴(苏州)。《史记·越世家》《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说“翳三十三年, 迁于吴。”即周安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379年。从这年起, 苏州成了越国的都城, 直到被楚国灭亡为止。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学术界看法很不一致。通行的读物上作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 楚宜王十四年), 证据不足;一般历史书上根据《史记·越世家》记载“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 大败越” , 确定为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楚威王七年),也不正确。

顾颇刚先生对此曾作过考证, 他指出《越世家》“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 大败越, 杀王无强, 尽取故吴地到浙江, 北破齐于徐州, 而越以此散” , 这段话有两点不符合事实, 第一, 楚灭越和楚伐齐徐州, 不发生在同一年中;第二, 伐越而胜的不是威王而是怀王。他依据《集解》引徐广的说法, 楚灭越于“ 周显王四十六年” , 即楚怀王六年, 公元前323年, 计算出从越王璐迁都到苏州以至灭亡, 共五十七年。(《苏州史志笔记, 第29页)

对不对呢? 对的。《史记·张仪传》:张仪说楚怀王曰“ 大王尝与吴人五战而三胜, 阵卒尽矣。” 当时吴国已亡, 越国将国都设在吴, 所以称越人为“ 吴人” 。证明战败越国的确实是楚怀王。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三 东汉末年孙氏政丅治中心

苏州是三国东吴的发迹之地, 作为东吴的根据地, 孙氏在苏州经营了十五年之久。具体地讲, 是从东汉兴平三年, 即公元194年, 孙策战败刘繇, 占据江东五郡, 自领会枪太守开始, 到建安十三年, 即公元208年, 孙权移治京口(今镇江市)为止。

说者认为, 孙权自号吴王, 建元黄武元年, 是公元222年;又称大帝, 改元黄龙元年, 是公元229年。从那时起才有吴国,才谈得上建都。因此建都于苏州的说法不能成立。

这种看法只看形式, 不看实质。实际上, 作为魏、蜀、吴三分抓足的实体, 东吴政权早就存在了。试看孙权平山越、派海船到台湾(公元203年)、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划分荆州(公元215年)、曹操丅死(公元220年)、刘备兴师攻吴(公元221年)等等, 这些在三国历史上称得上最重要的事件, 都发生

在孙权称王称帝以前。

如果承认在立国仅仅是形式上有个国号之前的这些事件是属于东吴政权的, 那末, 就应该承认从公元194年—208年,东吴政权在苏州建都。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四 宋南渡之际行在

宋南渡到江南, 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直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其间整整十年,南宋政权以平江府(苏州)为行都。

北宋时期, 收吴越国版图, 设两浙路, 苏州属浙西路。由于经济发展, 财赋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将苏州定为“帝节镇” , 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并升为平江府。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置浙西提举司, 治平江城,管领各种事务, 使苏州从浙西地区的历史中心、地理中心, 上升为政治中心。因此, 宋高宗赵构在“ 建炎三年二月丙寅, 次平江府” 时, 就将它确定为行都。尽管次年遭受过金兵焚掠, 还在这里设立掌握稽察狱讼、劝课农桑、监察官吏的机关——浙西提点刑狱司;并在绍兴初年, 节制浙西的驻军——许浦军, 从而大大加重了作为行都的政治比重。此时, 平江府的政治重心, 超过杭州。

建炎三年末, 宋高宗所发《诏书》中说“......或必用兵窥我行在, 倾我宗社, 涂炭生灵, 竭取东西金帛、子女, 则联亦何爱一身, 不临行阵, 以践前言, 以保群生。肤已取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跸, 前去浙西, 为迎敌计。” 这里提到的“行在” 、“浙西” ,均指平江府。可证从建炎三年起, 苏州就定为行都。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绍兴初年, 高宗打算从浙东移驻平江, 命潜臣即子城营治宫室。三年, 行宫建成。四年, 驻蹿平江。《宋史·高宗本纪》记载了赵构在苏州的活动情况:

绍兴四年二月, “ 乙未, 诏孟庚赴行在。”

“五年春正月乙巳朔, 日有食之。帝在平江府。”

五月“ 壬辰, 召张浚还行在。”

绍兴六年九月, “ 癸酉, 帝次平江。”

十二月, 召秦桧赴行在。张浚人见, 请幸建康赵鼎请还临安。”

“七年春正月癸亥朔, 帝在平江, 下诏移蹿建康。”

二月“ 己末, 帝发平江。”

从绍兴四年到七年, 高宗基本上在苏州。这里的“在平江” 、“次平江” 、“发平江” , 诏或召孟庚、张浚、秦桧“赴行在” 、“还行在” , 并就定都南京还是杭州这样的经国大事进行协商, 说明南渡之际的苏州作为行都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五 元末张士诚大周和张吴都城

对于元末张士诚政权建都在苏州的情况, 因为年代近, 记载多, 一直比较明确。其起讫年代是:从元至正十六年, 公元1356年, 到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年, 共十二年。

为了说明问题, 将《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 和《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 的有关记载, 摘录如下:

至正十三年, 张士诚据高邮, 自称诚王, 号大周, 建元天佑。

至正十六年二月, 攻陷平江, 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

改平江为隆平府, 士诚自高邮来都之。即承天寺为府第。

至正十七年, 降元, 元朝授以太尉之职。士诚虽去伪号, 搜甲兵土地如故。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 士诚复自立为吴王, 尊其母曹氏为王太妃, 官属, 别治府第于城中。

至正二十六年, 朱元璋派大军围平江。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 城破。士诚押至金陵, 竟自组死。改平江曰苏州府。

虽然张士诚一再变换其称号, 但是, 不能不承认这个政权是始终存在的。所以, 《明史》说“士诚自起至亡, 凡十四年。”《明史纪事本末》转述州人张翼的话“ 吾民为张氏守十二年矣。”都是符合事实的。

「苏州历史」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