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以无知,但不可无趣

 沐沐阅览室 2018-09-16

你可以无知,但不可无趣 来自京博国学 11:34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本文主播音频

主播:微笑



常听许多人抱怨“生活越过越苦,日子越走越没味儿。”

 

一个人的生活有趣与否,其实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这个人。一个有趣的人,即使他的生活平淡如水,他也能让其开出花儿来;而一个无趣的人,即使他的生活比之最传奇的小说还精彩,他也依旧会觉得味同嚼蜡。

 

生活不是不美,是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正如作家毛路所说:生活,不在于它是否“看起来”有趣,而在于我是否“感受到”它的趣味。

 

一、趣味,需要自己去领略

 

梁启超把没有趣味的生活看做是“石缝里的生活”和“沙漠里的生活”。

 

在他眼里,石缝里的生活是挤得紧紧的,像监牢,没有丝毫开拓的余地;而沙漠里的生活是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像枯树,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

 

有一次有人问他信仰什么主义?

 

梁启超


他不假思索地答:“趣味主义。”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致勃勃。他曾在《教育家的自己田地》一文中写道:

 

“趣味这种东西,总是愈引愈深,最怕是尝不到甜头,尝到了一定不能自己。”

 

生活是一个发现趣味的过程,你之所以没有爱上它,是因为还没找到它的乐趣所在。

 

杨绛先生在《将饮茶》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钱钟书和夫人杨绛


钱钟书小时候喜欢玩一个叫“石屋里的和尚”的游戏,他每次讲到这个总是讲得津津有味。杨绛一开始也以为是什么特别有趣的游戏。但经他描述后,发现所谓的“石屋里的和尚”只不过是披着一张被单,盘坐在蚊帐里自言自语。

 

杨绛不懂得它的乐趣在哪里,但钱钟书却经常一玩一个晚上。

 

佛典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各自有乐趣。正如梁启超所言:“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也无法告诉你。”

 

二、生活不会自己变得有趣,但你可以变得有趣

 

汪曾祺先生曾说:“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大事,他曾对儿子汪朗讲起过一件秩事:

 

当时他参加土改下乡,他所在的工作组刚到村里,一个地主就因为害怕斗争自杀了。当时的他对这种事情毫无经验,工作组中一个曾组织过游击队的和尚却“十分老练”地“左右开弓打了地主两个大嘴巴”,说:“埋了!”

 

汪曾祺先生一生直面过许多生活的黑暗,却依旧对生活心存热爱,从不消沉沮丧,在写字、画画、做饭这些最平凡的日常中却能深得其乐,一个平凡的景,经过他的视角,便美得天真烂漫。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他以一颗赤忱之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也是一个极善发现生活妙趣的人。每件普通的东西到了她手上总会有神奇的变化。

 

有一天丈夫沈复闲来无事,便插花取乐,花虽插得精巧,但却总觉得差了些东西,于是,他便让陈芸给他看看。

 


陈芸欣然接受,看了看后,说:“你这花插得虽然很妙,风晴雨露都有了,但却少了些生机。”

 

沈复一听,确实如此,便说:“那你有办法吗?”

 

陈芸说:“我看作画时有一法,名曰草虫法,夫君你为什么不试着在花草上用针固定一些死去的蝉蝶呢?”

 

沈复从其言,把蝉蝶用针固定,系在花草间,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直呼大妙。

 

陈芸的有趣还不仅如此,在夏日里,她看到有荷花含苞待放,于是便在夜里用小纱囊取小许茶叶,放在荷花花心中,到第二天拂晓时取出,用以冲泡,茶味便带了荷香。

 


人生在世,不求做得到满腹经纶,但求过得能有趣而已。有趣的生活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

 

正如胡适所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生欢喜就在于不断发现一寸寸的趣味。一辈子如白驹过隙,倘若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岂不枉来人间一趟?

 

在金庸所创造的众多人物中,老顽童周伯通的武功不是最高的,经历也不是最传奇的,但他的生活却一定是最有趣的。

 

生活不会自己变得有趣,但你可以变得有趣。


作者:木舟,95后,读书人,酷爱文字,喜欢写文,最大的理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