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宙散文】滿城風雨,記得潘郎句

 銀花 2018-09-16
 潘宙的大頭貼照,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和戶外

                                                      潘宙

相傳乾隆寫過四萬多首詩,但今天沒有人能記得這四萬多首詩的任何一首。而另一方面,有的詩人只憑一句詩就能傳誦千古。

讀小學時,父親給我買了一套四冊還是五冊的成語故事,我差不多每天都看,有的內容都會背了。「滿城風雨」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宋朝一位詩人一首沒寫完的詩。這位詩人和我同宗,叫潘大臨,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這首沒寫完的詩:「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雖是將近一千年前的文字,二十世紀的一個小學生仍然一看就懂,不需要大人的解釋,而且幾十年後還牢牢記得。

(我上網搜索,發覺我記得的和原文一字不差,但有另一個版本,「件件是佳句」之後還有一句「恨為俗氣所蔽翳」。)

從這短短幾句敘述中,我們知道那時候的詩人,詩興一發,拿支筆就把詩寫在牆上,不管那是酒樓還是自己的家;而唐宋兩朝能寫詩的人又特別多,所以拍古裝劇時,布景應該注意一下,不管什麼地方,牆上都應該寫上幾首詩,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除此之外,活在一千年前的詩人,和今天似乎沒多大分別,還是有種種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偶爾想寫寫詩,詩興也會被上門討債的人打斷——而在滿城風雨的天氣還會上門追債,可能也是拖欠很久了,人家才會選在這個打風的日子來追討,明知窮詩人不會四處跑,果然逮個正著。

平心而論,潘大臨不是個有名的詩人,「滿城風雨近重陽」全詩若寫成,也不見得就會比單單開頭的這一句更能廣為人知,如果不是詩人在第二天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它,這句詩只能一直留在他家的牆上,根本不會流傳下來,那麼今天我們碰到引起熱議、鬧得滿城風雨的社會新聞或娛樂八卦,又該怎麼去形容呢?

光是在私人信件中提到這句詩,也未必能傳開,是後來釋洪惠在《冷齋夜話》裡引述了這個故事(還加上一按語:「聞者笑其迂腐」),才成了一則文學典故。

被人譏笑為迂腐的潘大臨跟朋友提過這句詩,之後也沒再試著完成它,畢竟詩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處理,比方迫在眉睫的那筆債務。一場重陽節前的風雨、一個窮詩人、一個殺風景的討債者……,構成了這一句孤零零的七言詩,以及由之衍生出來的一句成語。

當然,還有和詩人通信的朋友,他也是一位詩人,叫謝無逸。潘大臨去世後,謝無逸用他未完成的詩句,續成三首七絕作為對故人的悼念:

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

滿城風雨近重陽,不見修文地下郎。想得武昌門外柳,垂垂老葉半青黄。

滿城風雨近重陽,安得斯人共一觴。欲問小馮今健否,雲中孤雁不成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