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演变和征战原因,很多古老的文化都慢慢被遗忘了,尺八只是众多不幸文化中的一种。可是很多事实证明日本这个同样经受历史征战影响的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就是做的比较到位。既然在中国尺八已经失传,而日本恰好有保留着,为了更接近的学习唐宋的精髓,现在虚心跟他们学有什么不对吗。”。 以上这是张听在他《尺八》一文中对尺八的表述。 按照他的表述,尺八在唐代被日本学走后,现在能接近唐宋精髓的,便是这个在中国失传的尺八了。 那么,唐宋文化的精髓,究竟在尺八这个乐器中能留有多少影子呢? 单从尺八来说,从表象来看,自宋代以来的确在中国大地逐渐式微消失,但这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成这种竖吹自此我们中国过就没有了!而实际上,在唐代以前并无尺八之说,但由羌笛演变过来的长笛,一直在宫廷、民间流传。马融《长笛赋》诗一诗中所言长笛通洞无底,前四孔后一孔,刀削吹口等,其形制与尺八毫无二致。宋代《管弦记》、沈括《梦溪笔谈》二书中均有如下记载:“马融状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五孔,一孔出其背,似今之尺八也。”此说间接证明宋代尺八的形制与汉长笛不谋而合。 唐太宗时吕才所制十二枚与律相协长短不一的长笛首次被称为尺八,由此可见,尺八只是当时长笛的一种类型而已。也就是在这前后,日本把这种叫尺八的长笛带回了日本。而我们的长笛在后边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在名称和形制上更偏重了萧的发展。我们现在大家熟悉的箫,吹口就分别为U口、V口和唐口,其中唐口,和现在的尺八,就都更接近唐代的“长笛”。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失传了“尺八”,而是我们依然发展着大家熟知的萧,日本是把唐代长笛的另个尺寸形制吸收过去之后,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日本其本民族的特点而已。 至于唐宋文化精髓,也不是就如此简单的说成是尺八就更能接近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要听音乐,古琴和萧,依然代表着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另外,要强调文化,强调传统,唐宋诗词、书法、中国画,这同样是最具代表的文化,你张听偏偏故作高深的去学了个偏门尺八,就鸡鸡嚷嚷的说接近了唐宋了,满嘴胡说八道!!!!!!误导众生!!!!!! 有本事多写出写古文诗词来,拿来你的书法和国画来,这才是正统!!!!!!!!!!!! 摘录一篇关于尺八和萧的文章,大家学习学习吧: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人注目。按《辞海》:“剡,(1)削,《易*系辞下》:“剡木为矢”;(2)锐利。表明长笛的吹孔是用利刃削出,使其锐利,符合尺八吹口的特点。细阅《长笛赋》, 马融所言长笛通洞无底,前四孔后一孔,刀削吹口等,其形制与尺八毫无二致。 长笛不谋而合。 《吹箫庸》,其吹口处就有一个明显的、如同尺八吹口的斜面。可见这个吹箫庸所持有的箫就是尺八一类的乐器。 有一斜面,恰似尺八的吹口。吹奏音准极佳,音韵悠悠,显系唐代高手所制。 承,尺八即汉长笛的遗存。
侍中王王(旁加圭)。魏徽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协契。即召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尺八之所出乃见于此,无由晓其形制也。《尔雅*释乐》亦不载。 僧进于元宗,持以吹之,宛是先所御者。” 对话中便有三尺二寸调笛、二尺九调笛一说。
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 原贞敏为最有名,吉备在唐17年。他们学成后带回日本的乐书乐器甚多,珍藏在正仓院的唐代尺八,便是实物之一。
,约合唐律尺二倍,吹口有一斜削面。此8管尺八之长,按唐律尺计算,约合1尺6寸至2尺之间,可见唐代的尺八,依然长短不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