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尺八的认识

 醉了山人 2018-09-16

“由于历史的演变和征战原因,很多古老的文化都慢慢被遗忘了,尺八只是众多不幸文化中的一种。可是很多事实证明日本这个同样经受历史征战影响的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就是做的比较到位。既然在中国尺八已经失传,而日本恰好有保留着,为了更接近的学习唐宋的精髓,现在虚心跟他们学有什么不对吗。”。

以上这是张听在他《尺八》一文中对尺八的表述。

按照他的表述,尺八在唐代被日本学走后,现在能接近唐宋精髓的,便是这个在中国失传的尺八了。

那么,唐宋文化的精髓,究竟在尺八这个乐器中能留有多少影子呢?

单从尺八来说,从表象来看,自宋代以来的确在中国大地逐渐式微消失,但这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成这种竖吹自此我们中国过就没有了!而实际上,在唐代以前并无尺八之说,但由羌笛演变过来的长笛,一直在宫廷、民间流传。马融《长笛赋》诗一诗中所言长笛通洞无底,前四孔后一孔,刀削吹口等,其形制与尺八毫无二致。宋代《管弦记》、沈括《梦溪笔谈》二书中均有如下记载:“马融状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五孔,一孔出其背,似今之尺八也。”此说间接证明宋代尺八的形制与汉长笛不谋而合。

唐太宗时吕才所制十二枚与律相协长短不一的长笛首次被称为尺八,由此可见,尺八只是当时长笛的一种类型而已。也就是在这前后,日本把这种叫尺八的长笛带回了日本。而我们的长笛在后边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在名称和形制上更偏重了萧的发展。我们现在大家熟悉的箫,吹口就分别为U口、V口和唐口,其中唐口,和现在的尺八,就都更接近唐代的“长笛”。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失传了“尺八”,而是我们依然发展着大家熟知的萧,日本是把唐代长笛的另个尺寸形制吸收过去之后,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日本其本民族的特点而已。

至于唐宋文化精髓,也不是就如此简单的说成是尺八就更能接近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要听音乐,古琴和萧,依然代表着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另外,要强调文化,强调传统,唐宋诗词、书法、中国画,这同样是最具代表的文化,你张听偏偏故作高深的去学了个偏门尺八,就鸡鸡嚷嚷的说接近了唐宋了,满嘴胡说八道!!!!!!误导众生!!!!!!

有本事多写出写古文诗词来,拿来你的书法和国画来,这才是正统!!!!!!!!!!!!

 

摘录一篇关于尺八和萧的文章,大家学习学习吧: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竹(下加过)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马融《长笛赋》诗,人所共知。此诗首四句是写长笛的由来,后四句是写易京君明对长笛的改革。中二句是写长笛的形制和特点,其中一句“剡其上孔通洞之”,尤为引

人注目。按《辞海》:“剡,(1)削,《易*系辞下》:“剡木为矢”;(2)锐利。表明长笛的吹孔是用利刃削出,使其锐利,符合尺八吹口的特点。细阅《长笛赋》,

马融所言长笛通洞无底,前四孔后一孔,刀削吹口等,其形制与尺八毫无二致。
宋代《管弦记》、沈括《梦溪笔谈》二书中均有如下记载:“马融状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五孔,一孔出其背,似今之尺八也。”此说间接证明宋代尺八的形制与汉

长笛不谋而合。
其实,从汉、魏晋至唐代,在长达数百年的岁月中,带有斜面吹口形制的尺八一直存在着。例如1981年在四川忠县涂井蜀汉五号崖墓(221--263,三国时期)出土的陶塑

《吹箫庸》,其吹口处就有一个明显的、如同尺八吹口的斜面。可见这个吹箫庸所持有的箫就是尺八一类的乐器。
1997年,曾有一民间吹箫爱好者携一古铜箫登门拜访,笔者细观此铜箫锈色斑斑,遍体花纹,经过鉴定系南唐旧物。这支箫音孔与现在的洞箫十分相似,制作精美,吹口

有一斜面,恰似尺八的吹口。吹奏音准极佳,音韵悠悠,显系唐代高手所制。
以上证据表明,有斜削面吹口的直吹乐器自汉代至唐代一直存在着。不过,唐代以前并无尺八一说,对此人们常以长笛称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尺八与汉长笛一脉相

承,尺八即汉长笛的遗存。
文献资料表明,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尺八这种乐器的名称,是在唐太宗时代(626--649)。《旧唐书(卷79)*吕才传》:“贞观时,祖孝孙增损音律。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

侍中王王(旁加圭)。魏徽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协契。即召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尺八之所出乃见于此,无由晓其形制也。《尔雅*释乐》亦不载。
《容薺随笔*逸史》:“开元末一狂僧住洛南回向寺,一老僧命于房内取尺八来,乃笛也。谓曰: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汝当回,可将此地付汝主。

僧进于元宗,持以吹之,宛是先所御者。”
《异(去巳加合)州山人稿》:“有尺八者,小说所载,酒令:'遥望渔舟,不隔尺八’。又有:明皇在仙宫,以好吹尺八谪人间。”
孙夷中《仙隐传》:“房介然善吹竹笛,名曰尺八。” 
尺八的出处在贞观盛世时,由吕才所制,十二枚,与律相协。经魏徽向唐太宗举荐,受到官方的肯定。其实,以长度命名乐器,历史上早已有之。例如晋代荀勗与列和的

对话中便有三尺二寸调笛、二尺九调笛一说。
到了宋代,尺八被人们称为箫管。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尺八管、中管、竖笛)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

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
在宋人的眼中,箫管、尺八、中管、竖笛实为一物。尺八,长一尺八寸;竖笛,直吹如古篴;中管,居古长篴、短篴之间,居中而设。
中管一说在唐代早已有之。例如:
《旧唐书*音乐志》:“笛,汉武帝工丘仲所造也。其元出于羌中。短笛修尺有咫,长笛、短笛之间谓之中管。”
中管的长度为尺八,那么古长篴、短篴的长度如许呢?
宋《聶崇羲三礼图》:“汉丘仲作笛,长二尺四寸,六孔。”
宋陈暘《乐书》:“羌笛,五孔。马融赋笛,以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孔。《风俗通》:汉武帝时丘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
长篴二尺四,短篴一尺四,后短篴更名羌笛,在唐代颇为流行。据测算,唐代尺八长度,按唐律尺计,略短于40厘米。
潘怀素《隋唐燕乐的成立、篪变和流传》一文摘引《中日交通史》一著作者木官泰彦的一项统计,日本派唐使在264年间,达十九次之多。其中,学音乐的以吉备真备和藤

原贞敏为最有名,吉备在唐17年。他们学成后带回日本的乐书乐器甚多,珍藏在正仓院的唐代尺八,便是实物之一。
按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一书的统计,正仓院计藏唐代尺八8管,材质有竹、玉、石、牙四种,长度在34.35厘米至43.7厘米之间。其中名贵的一支刻雕尺八,长43.7厘米

,约合唐律尺二倍,吹口有一斜削面。此8管尺八之长,按唐律尺计算,约合1尺6寸至2尺之间,可见唐代的尺八,依然长短不均。
唐末至五代十国,战乱频仍,唐人为避战乱之苦大举迁居福建一带为生,同时也将唐人的语言、文化带到福建。福建南音尺八的形成与发展估计与唐人南迁有关。
编辑: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