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肝三十法(收藏版)

 chi_ping 2018-09-16

肝气证治(九法)

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

兼热,加丹皮、山栀;

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肝风证治(七法)

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一法曰:养肝。

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

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一法曰:平肝。

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一法曰:搜肝。

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肝火证治(六法)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一法曰:清肝。

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一法曰:泻肝。

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一法曰:泻子。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一法曰:补母。

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一法曰:化肝。

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肝寒肝虚等证治(八法)

一法曰:温肝。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一法曰:补肝。

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一法曰:镇肝。

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一法曰:敛肝。

如乌梅、白芍、木瓜。 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一法曰:补肝阴。

地黄、白芍、乌梅。

一法曰:补肝阳。

肉桂、川椒、苁蓉。

一法曰:补肝血。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一法曰:补肝气。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