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缺乏的不是不计回报的魄力和勇气,而是看清什么东西值得全力压上的智慧。 ——蒋方舟 1 “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刚刚炫耀完女儿的录取通知书,郭女士就被踢出了同学群。 原来这位郭女士是某县城的教师,在女儿高考结束后参加了一个同学会。为了方便老同学联系,班长建了个“老同学”群,群里除了通知一些重要的事情,基本没有人闲聊。 但只有郭女士除外。 她几乎每天在群里自言自语,发一些自己生活的照片和女儿学习的照片,有时甚至把女儿的笔记都发到群里。 虽然几乎没人回应,但郭女士却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地自说自话。 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郭女士立刻就把通知书晒到了群里,并且骄傲地说了一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她本以为大家都会夸她的女儿,却不料自己竟被班长踢出了群并拉黑了,其他同学说“早就该把她踢走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群聊这种事,要么交流资源,合作共赢;要么大家伙凑个趣儿,图个乐。凭什么给你天天在里面写“自传”,除了溢出屏幕的自我优越感,还是情商低的体现,不踢你留着过年嘛。 2 优越感这种事,建立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郭女士这种有想炫耀的东西,就立即说出来,晚一秒,憋在心里都要发霉。无独有偶,过去的同事小A就是这样的人。 一般人上了酒桌喝个二斤之后才可能开始“飘”的话,是小A标榜自己的日常:
每来一个新同事,小A都要“倒带回放”一遍。内容也不带更新的,老同事们听得都会背了,叫人无不嫌弃,他才说了上句,就有人把下句接了。 小A觉得是华丽的“外衣”忙不迭给自己披上,在别人眼里反而落了下风。标榜自己增生出的轻浮的优越感,是因为缺乏见识。 3 另一种是带踩人一脚,来抬高自己三分,比较中,自己觉得有优越感。 托关系在国企上班的高中同学,觉得工作体制是优越感。一边假惺惺地对在私企上班的老同学说:“真羡慕你们,生活忙碌充实。不像我们每天到点下班,日子太单调。”一边等着人家说出TA最想听的话:“还是你们工作稳定啊,福利又好...” 在北京工作的单身学姐说,觉得单身是优越感。觉得先结婚的同学都没有梦想,发的朋友圈都是:“早早结婚,生活一眼望到头,女孩子就应该不靠任何人,独自的女性最有魅力!” 嫁了家境殷实的老公的塑料闺蜜,觉得婚姻是优越感。一旦知道你婚姻生活稍有不如意,立刻摆出一副过来人的面孔:“我就说嘛,贫困夫妻百事哀” 优越感就像内衣,你有,但别拿出来到处给人看,恶心人。 踩人一脚,捧自己一分的,孔雀开屏般给自己加戏,别人没眼看你开屏,只看到了你光溜溜的腚。 4 真正的自在和内心的丰盛,首先就是扔掉“秀优越感”。 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些许优越感,关键是,你的教养让你如何守住这份优越感。 有次田朴珺上一档节目,先是怼了在场的所有主持人,然后展开自己的话题:“但凡能活得让人嫉妒,就别活得让人同情。” 高晓松反应特别快,直接纠正她:“但凡能活得让人喜欢,就别活得让人嫉妒。” 大家都在这个充满焦虑的社会里摸爬滚打,谁也不轻松。 看到不如自己的,不必五十步笑百步,给别人一棒槌,自己的路也未必就变得好走多少; 看到比自己强的,也不必玻璃心,人家能不能拯救世界跟你真没关系,你自己才是自己的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