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朵能识字?原来是这样!

 康泰wjr图书馆 2018-09-16


中国特异功能的发现及其研究的兴起,是从非眼视觉开始的。具有这种功能的人,可以不用眼睛而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将字认出来,如果这些字不认识,也可以模仿着写出来。本来,眼睛认字视物是其专职,其他器官则不能。但有特异视觉的功能人则不然,他们不用眼睛,而是用非夷所思的耳朵、鼻子、腋下等,有的甚至可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器官来认字,如头、脚、手心等身体各部分都能认。显然,这不是普通的视觉功能所能做到的,而属于特异感知的范围,由于被识别的对象具视觉形象,故称这种功能为非眼视觉。


或许不少人会怀疑这种功能的可行性,但如果让您的孩子或亲戚朋友的孩子也具有了这种功能,恐怕您就会深信不疑了。今天,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非眼视觉是最简单的一种特异功能,也是在孩子中能普遍诱发的一种功能,经过专业人员的一系列诱发、培训,不少孩子都能诱发出这种特异功能。这就说明,特异功能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奇迹,而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潜力,只不过我们至今还不能认识,而且没有开发出来的一种潜能而已。


正常人认字、认物,是视网膜上的一种特殊的感光细胞被外在的字、物反射的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经过神经系统传向大脑的视觉信息处理区,并在这里经过处理被我们感知。那么,非眼认字、认物是被什么样的感受器所感知,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传向大脑,大脑处理这类信息的对应区域是什么,最后又是如何被我们所感知的等等,特异功能中的难题是极多的,但这并不意谓这类功能不可理解,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摆脱现代科学带给我们众多的条条框框。


就以大脑对众多信息的处理而言,现代不少人习惯于将它们的感知渠道和它们在大脑中信息处理的区域一一对应起来。事实上这种对应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神经中传递的信息都是通过同一种媒介--水分子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信息的不同只表现在量上,即频率的不同,所以,后脑各功能区是不可能分辨这个信息是来自眼睛还是其它部位,它们对信息的处理只可能是一个频率范围。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信息达到了视觉区处理的频率范围,不管这个信息来自哪里,它都会产生“看到”的感觉。


西方科学解释不了非眼视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神经中信息传递的错误认识,科学家们一直想当然地认为神经信息是不变的信使在神经中穿梭,这样一来,感官和后脑各功能区就机械地对应起来,于是眼睛对应着后脑的视觉区,耳朵对应着后脑的听觉区,四肢对应着后脑的运动区,这样一来,当信息不是眼睛时,却产生了“看到”的感觉,科学家们便觉得不可思议了!其实,信息的本质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这种机械的对应。


事实正是这样,在非视觉观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正常视觉”与“非视觉观察”对同一色信息(无论是单色的还是混色的),有着同样的色感。这就说明,两者具有相同的信息处理机制,或者说两者都是由大脑同样的视觉区进行处理的,但接收的方式不同。


在对非眼视觉的认识过程中,不理解的人常把此误以为“耳朵能听字、以鼻会嗅文”,其实,耳膜和鼻膜是不会感知光波的,感知光波的只不过是耳朵和鼻子附近的一些穴位特化区。解剖学可以证实,在每一个穴位处都有着丰富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这些神经网络和视觉、听觉等处的神经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每处的神经网络由于所含的无机离子不同使它们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性质上均已特化,只能对自然界某一区域的能量形式起反应。例如,我们耳中的神经网络只能对约20—20000HZ的限定频带宽度起反应。在此反应之外,声波不能引起反应。我们的视觉不能感受红外线和紫外线,因为那些波长的光不能激活视网膜中的感受器。同样,人体的每一个穴位在性质上也是特化的,不同的穴位对不同的外在现象有不同的反应。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在对非眼视觉的科学实验中证实,人体的穴位确实可以接收光学图象,更且这些图象还能够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


人体的众多穴位可以感知光波,今天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如用磁铁可以大大改变穴位处的功能状态。不过,由于这些光波在人体转换的生物信息传递的经络渠道受阻,更重要的是人体后天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内环境的影响,这些信息很难在大脑中竞争出来成为意识,以致于普通的人几乎感觉不到我们与自然的这种联系。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则不然,它们或者由于年龄小,经络畅通,没有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它们很容易被诱发出特异功能;或者由于先天的基质使它们整体存在这类信息优先竞争出来的环境,以致他们能够具有这种常人不具备的功能。


当我们明白了生物信息在体内传递的机理――同一种媒介的周期运动传递不同的信息之后,非眼视觉就很容易理解了。它只不过是穴位处感知的信息达到了后脑视觉区所处理的频率范围,并在这里进行处理产生了视觉现象而已。西方科学解释不了,是它们把眼睛和后脑的视觉区机械对应起来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