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灯谜玩出新境界

 杏坛归客 2018-09-17

元宵佳节挂灯笼猜灯谜,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


灯谜


灯谜,俗称谜语,是从古代的隐语、廋词演变而来的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它以其纷呈的形式、高雅的趣味、丰富的内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还能增长知识,享受生活情趣。


灯谜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宋乾道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当时杭州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先河。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载:“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从此叫了下来。


在猜谜没有被命名为灯谜的唐代,有一个字谜的代表作品——“大明寺泉水之谜”,它以构思奇巧、语言流畅、寓意深远的特点,被评为离合体字谜中的压卷之作。故事出自唐传奇小说《玉泉子》:唐懿宗咸通年间,淮南节度使令狐绹镇守扬州。有一天,他带了一班僚属和宾客去大明寺游赏。在寺院西廊,看见廊壁上题了一首四言诗:“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去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相燃。除却双勾,两日不全。”令狐绹等人看了半天,不解其意。手个有个叫班蒙的年轻人猜出来了,此诗是首谜诗,谜底为“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八个字。由于这条谜语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大明寺泉水的知名度。


灯谜的玩法,除了搞文字游戏外,竟有人玩到了作案和破案上来。传说明代天启年间,揭阳有一个贩卖灯盏的小商人,在城郊被人杀害,凶犯在厕所的围墙上题着一首顺口溜:


你差我错,

灯盏装在布袋角。

姓在天上飞,

名叫猪屎壳。

若欲报此仇,

等待铁树开花马发角。


这竟然是一则谜语,被县令冯元飙的爱妾黄月容猜中了,终于把凶犯捕获归案。原来凶犯的谜语:前两句是说明凶犯误把灯盏是白银,而错把人杀害;中间两句是隐着囚犯的姓名叫翁阿糠;最后两句是囚犯自认为作案高明无法破获的,受害者决不能报仇。玩谜语还有助于破案,可谓是空前绝后。


到了清代,有人又把灯谜玩出了另类花样,竟然打了谶语。贵州有一位担任过县里“劝学所”所长的罗德培老先生嗜好灯谜,有一年除夕夜在檐灯上贴一条精心制作的灯谜。由于家境清贫又要想设重奖,就忍痛割爱,把家人为他准备死后入殓用的寿靴、寿帽作奖品。谜面是繁体字“東”,猜七言古诗一句。这个独脚虎谜格难住了许多谜手行家,最后终于被一位姓梁的老先生猜中。谜底是“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山排闼”扣“曰”、“青”扣“木”,合成繁体字“東”。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梁老先生竟寿终正寝,家里贫寒,正好穿戴着获奖的寿靴寿帽入殓,而棺木又恰巧安葬在两山堡之间的“吉地”,好事者穿凿附会说梁先生猜谜竟成“谶语”。


到了民国灯谜更是玩出了新境界,用于恭维人也是天衣无缝:民国十六年(1927),四川叙永人李世祚任桐梓县知事,后改称县长。他有个特点,鼻子周围有许多麻子点点。一年除夕,城里一户人家檐灯上贴出一条灯谜“李县长的鼻子”,谜底射《四书》三句连。由于谜面新奇大胆,爱好者闻风而至,观者如潮。这位县太爷听说了以为大不敬,顿生愠色。还没等他发作,这条灯谜被猜中了,谜底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拱之。”李县长听到后一笑置之。可能觉得群星拱北辰乃歌颂之辞,也就释然了。


同是民国时期,谜坛还有别具一格的中“状元标”玩法。所谓“状元标”即用锦旗一面,上有“钦点”二字,中行书有“状元及第”四字。谜台开猜前在全城巡回一周,开猜时插在台前,另用大红信封一个,上写“紫泥封”金字。封内投入谜笺,写明谜文、谜目、谜底。封上后,悬挂于台前,下系鞭炮一串。谜台上仍贴上与封内相同的谜面,倘有人猜中,便谓之中“状元标”。


在广东饶平,中标时台内金鼓齐鸣,继燃鞭炮,然后捧出彩盘礼物一并送与猜中的人。并由一支铜鼓彩旗队,一路鸣炮,敲锣打鼓,护送到中标者宅上,家人也因“状元及第”而引以为荣,也鸣炮礼迎接。但是中标人须在下次主台开谜时,依例将此标转奖他人。而1940年湖北黄冈的“状元标”则被中标者带到了国外,到越南河内市设台开猜,“状元标”又被一位旅暹华侨猜中,从此这枚“状元标”流往国外,下落不明。



作者:刘永加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