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 黄锡全:曾器铭文中之“曾子”称谓问题简述

 芸斋窗下 2018-09-17

姬姓曾国铜器铭文中的称谓问题较为复杂,尤其是“曾子”,高者可以继位曾侯,低者仅为低等贵族,究竟如何理解为好,研究者意见不一。以往的探讨都对促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有兴趣者可以参阅有关学者论著。[i]本文不打算对过去的研究进行评判,而是直接提出个人意见,请大家指正。

三十年前,我曾整理当时所见楚器铭文中有关“楚子”的称谓问题资料,发现出有“楚子”之器的墓葬规格不高,楚君称“楚王”,楚王之子、孙称“王子”、“王孙”,提出“楚子某”之“子”不是爵称,也不是楚王某或楚国王子某,而是楚国王子王孙的后裔,属楚之贵族阶层,为楚公族成员。[ii]这一意见至今没有改变。之后,也一直比较关注曾器铭文中的称谓问题,尤其注意到出“曾子”墓的规格多不高,感觉“曾子”的称谓与“楚子”类似,但一直未敢轻易撰文。目前所出曾国铜器日益丰富,有关问题也逐渐明了,最近又对1992年出版的拙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作了增补工作,论述中也不能回避有关问题,故对曾国铜器铭文中有关称谓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展开。[iii]

曾国国君称“曾侯”,如曾侯谏、曾侯戾、曾侯与、曾侯乙、曾侯丙等,比较明确,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至于有的“曾伯”是否是曾国国君,意见不一,[iv]我们拟另外撰文讨论。[v]本文主要讨论有关“曾子”的问题。


曾国铜器铭文材料中涉及曾国子孙称谓者,有下列几种情况(详细材料见后列一览表,下面论述只就有关问题做些罗列、陈述和分析)

一、曾侯之子称太子、公子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上曾太子盘殷鼎;[vi]

2.曾公子弃疾鼎、甗、壶、缶、斗等;[vii]

3.曾公子叔쫷簠。[viii]

上曾太子盘殷鼎,1981年出自山东临朐县五井镇泉头村墓葬(M乙.1),春秋早期器。当年,因器出在山东,文献记载山东又有一个姒姓之曾,我们推测可能属山东之曾。但在文中指出:“从器形和花纹分析,M乙: 1盘殷鼎与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的一套曾侯仲子斿父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曾子斿鼎相似。”“盘殷鼎的字体与曾子仲宣鼎和曾伯陭壶的字体类似。”[ix]后来王恩田先生指出,根据该鼎的形制、铭文书体、词汇等,上曾太子盘殷鼎应为姬姓曾器。[x]近年,黄锦前博士从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详加论证,申述上曾太子般殷鼎应为湖北姬姓曾国之器。又认为曾子倝(多以为“斿”)鼎的“曾子倝”和上曾太子般殷鼎的“上曾太子般殷”为同人,“倝”为其名,“般殷”为其字,其身份为曾国太子,后即位为曾侯。曾仲斿父(曾侯仲子游父)为其子。[xi]

目前我们倾向盘殷鼎属于湖北之曾的意见。盘殷鼎出在齐趫父夫人孟姬墓,当时推测:“上曾太子盘殷鼎有修补痕迹,与鄩仲匜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辗转到齐趫父之手,为孟姬生前所用,后来随葬入墓。”所谓曾子韩应该就是曾子斿(见下列曾子斿鼎)。曾仲斿父是否为“太子盘殷”之子,目前难以确定。

大子即曾侯太子。盘殷,私名或字。至于“上曾”是相对“曾”或“下曾”而言,抑或相对其他“曾”而言,也有待确定。

公子弃疾诸器,2011年9月出自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张嘴村义地岗春秋墓地M6,时代为春秋晚期。据报道,此墓是已被破坏的“残墓”,墓口东西长4.2米,南北宽2.6-2.75米,一棺一椁。随葬铜器、陶器、玉器等93件(套)。其中铜器47件,有鼎2、簠2、甗1、壶2、缶1、匜1、斗1,兵器9,另有车马器等若干。礼器、水器上多有铭文。墓主为男性,报告“判定M6墓主为曾公子去疾”,徐在国先生改释“去疾”为“弃疾”。[xii]弃疾,私名。报告认为,“曾公子去疾墓是义地岗墓地发现身份较为明确的一座春秋时期曾国墓葬,对研究义地岗春秋曾国墓地世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位公子弃疾墓葬虽是经抢救发掘的残墓,出土器物还如此丰富,对于理解曾“公子”的身份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公子叔쫷簠,湖北随州市公安局破获。据吴镇烽先生介绍,“同坑出土2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大小相若”,春秋中期器。通高23、口横32.5、口纵25厘米。直口折沿,斜壁,两端有一对兽首耳,方圈足外侈,有较宽的平沿,每边有长条圆角形缺。盖与器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唯口沿有一对小卡扣。通体饰蟠虺纹,盖顶亦饰蟠虺纹。[xiii]

这位曾公子乃某位曾侯之子,叔,排行老三,

,私名。

《仪礼·丧服》传曰:“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意即公子不得立父庙祭其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意即公孙不得立太祖庙祭始封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xiv]“公子”即“诸侯之子”。称“太子”、“公子”者,曾器铭文目前还不多见,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二、曾侯之孙称曾孙、曾公孙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曾孙佱鼎;

2.曾孙无

鼎;

3.曾孙史夷簠;

4.曾孙卲簠、壶;

5.曾孙褱簠;

6.曾孙乔壶;

7,曾孙白(伯)国甗;

8,曾公孙叔考臣。

其中,1-6之人名结构为:曾孙+私名。

5之曾孙怀,作器又可直接称私名“怀”。如褱簠、褱鼎、褱镈,黄锦前博士认为与文峰塔M38“曾孙怀簠”为同人之器。[xv]褱即曾孙怀,为某曾侯之孙,是“曾孙”作器或可只称“私名”,不带行辈,与 “曾孙伯国”或称“大司马国”类似。

7之人名结构:曾孙+排行伯+私名。曾孙伯国甗,出自文峰塔M32,该墓又出有“曾大司马伯国”鼎、“曾大司马国”簠,说明这位“曾孙伯国”为某位曾侯之长孙,官至大司马,掌握军权。“伯国”又可只称私名“国”,省去排行“伯”。

8之人名结构:曾公孙+排行叔+私名。曾公孙叔考臣,乃某曾侯之孙辈,排行老三,“考臣”为其私名或字。叔考臣自己作器称“曾公孙叔考臣”,外孙为其作器只称“叔考臣”。目前称“曾公孙”之器还不多见。此器为新见材料,详见文后所附专门介绍。

曾孙、曾公孙,为曾侯之孙辈,乃公室成员。

三、曾子

“曾子”称谓较为多见,可分为曾子某、曾子伯某、曾子仲某、曾子叔某、曾子季某等。

(一)、曾子某,曾子+私名。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曾子斿鼎;

2.曾子单鬲;

3.曾子

鼎;

4.曾子寿鼎;

5.曾子

鼎;

6.曾子氾簠;

7.曾子虡戈;

8.曾子旂戟;

9.曾子

簠、缶;

10.曾子义行簠;

11.曾子原鲁簠;

12.曾子

簠;

13.曾子南戈;

14.曾子囗簠。

1之曾子斿鼎,1件,下残,现藏上海博物馆,乃1964年由湖北运抵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鼎内壁铸有铭文5行40字(第3、4行铭文有缺失)。1992年出版之拙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未收此器,但在121页涉及曾仲斿父器时谈到:“上海博物馆藏曾子斿鼎也应是此人作器,只不过是制作时代有先后之别。”曾子之名斿,或主张释韩(如张亚初、张昌平、韩宇娇、黄锦前等)。因为此器铭文中有很多字都不太规范,如国、是、卑、事、迟等字。所谓“韩”应该还是“斿”字。如胡嘉麟也认为,“倝”与“斿”两形虽然相近,然“子”形中的一点使得两字不相混淆;曾子斿鼎虽然三足残失,但是器型和纹饰与曾侯仲子游父鼎完全相,铭文口吻俨然是一国之君,由此推测曾子斿鼎与曾侯仲子游父鼎是同人之器。[xvi]

曾子斿,又称曾仲斿父、曾侯仲子斿父,说明这位排行老二的地位有变化,曾子、曾仲为继位前之称呼。他本为“曾子”,因某种原因其兄长继位为侯,排行老二的他称“曾仲”,其兄长去世后由他继任侯位,故称“曾侯仲子斿父”,“斿父”为字,“子”为美称,保留排行“仲”。这位曾子,由曾子→曾仲→曾侯,一生实现“三级跳”,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斿鼎铭文记述他曾“事(使)于四国”,说明他身为“曾子”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其后能继位曾侯并非无故。

若将“曾侯仲子斿父”理解为曾侯次子斿父,[xvii]虽然成理,但与有关称谓不合。若是曾侯次子当称为“曾公子仲斿父”,如同“曾公子叔쫷”、陈公子仲庆(随州义地岗季氏梁出簠,《金文通鉴》05935)之称,叔、仲表排行。因此,我们主张是“斿父”继位称侯后仍保留排行的一种称谓,也可能是因他称而不是自称之故。南宫乎钟称曾国第二代曾侯为“亚祖公仲必父”(亦即仲桓南公毛),保留排行“仲”与此类似。叶家山M28为“曾侯”墓,我们主张就是这位排行老二的“亚祖公仲”墓,M107 为其兄长“曾伯”墓。[xviii]

3、4、5之曾子

、曾子寿、曾子

,出自枣阳曹门湾墓区未被盗扰的M10、M13、M43。时代属春秋早期。M10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品一共16件:鼎1、车叀1、马衔带镳2件(套,1衔2镳)、三角形带饰1、圆形带饰6、陶罐2、玉石器3件。M13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品一共20件:鼎1、矛1、戈1、马衔带镳2件(套)、辖1(套)、矰矢1、镞5、陶罐2、器盖1、玉玦4件。据报道,出曾子、曾子寿的墓葬“随葬品数量比较单一,两座墓葬显然是曹门湾墓区铜器墓中规模最小的一类,墓主人是曾国的士一级贵族”,“器物的作器者应该都是墓主人”。M43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器物计11件:铜器5、陶器3、玉玦2、玉刀1。报道者认为,“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看,曹门湾M43属于小型贵族墓,墓主人可能是士一级的贵族”,墓主为女性,所出曾子铜鼎1件与墓主应有关系,临近的M45可能为墓,已被盗扰,但规模也不大。此鼎与曹门湾M10曾子泽可能为一人,只是“泽”字书写不同,因某种原因入葬这位女性贵族墓葬。

这二位或三位“曾子”只相当于曾国“士一级贵族”,与前举“曾公子弃疾”墓随葬品相比差距较大。于此可见,一般的“曾子”与“曾公子”不是一个档次。

8之曾子旂,出自文峰塔M35。此墓又出有曾叔旂鼎、簋、壶。“曾子”称“曾叔”。说明其地位发生变化,即其兄继位为曾侯,他之地位由“曾子”变为“曾叔”,类似于“曾子斿”与“曾仲斿父”及“楚叔”之称。曾子旂戈早于曾叔旂器,称“子”一定在称“叔”前。若是省称,“曾子旂”也当是“曾子叔旂”之省。

9之曾子与,两簠。一在苏州博物馆,一件下落不明。另有一缶也下落不明。诸器均为春秋晚期,与春秋晚期曾侯与编钟之曾侯与当为一人。曾侯乙墓所出“曾侯与”器者,则为后代继承前代曾侯之物。称“子”一定在称“侯”之前。“曾子与”因某种原因有幸继位曾侯,作器称“曾侯与”。[xix]从曾侯与编钟铭文可知,这位“曾子与”很有作为,从“曾子”中选拔继承曾侯也非无故。

13之曾子南戈,私人藏品。据报道,形制基本类同,三角形锋,援部相对略长,长胡三穿,铭文铸于内端。其与一同报道的“曾子叔䢒”戈当非一人。见下列曾子叔䢒戈。

(二)、曾子伯某,曾子+伯+私名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曾子伯

盘匜

2.曾子伯选鼎、壶

3.曾子伯皮鼎

4.曾子伯誩鼎

这些都是“曾子”辈中排行“老大”者。

、选、皮、誩,均为私名

(三)、曾子仲某,曾子+仲+私名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曾子仲

鼎;

2.曾子仲

甗(原名曾子仲诲鼎、甗);

3.曾子仲宣鼎。

这些是“曾子”辈中排行老二者。

曾子仲甗,1971年出自河南新野小西关墓葬,墓内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及骨器等数十件,其中青铜礼器有鼎2(其中含简报称“敦形鼎”者1)、甗1、簠2、

1、盘、匜各1。另有戈、镞等兵器及车马器等。[xx]曾子仲鼎于1972年8月出自湖北枣阳县熊集区茶庵公社段营大队(今为枣阳市熊集镇段营村)曾国墓葬,隨葬青銅禮器有鼎3、簋4、壺2,兵器有戈1、矛1、鏃3及車馬器等。[xxi]两件曾子仲器,除器名外,余皆同,为一人作器无疑。张昌平先生认为“新野小西关墓葬年代属于春秋早期偏晚阶段,墓葬同出的簠、盘年代均晚于曾子仲甗,由此可知曾子仲必不是该墓墓主”。段营墓葬为农民发现,器物组合在类似级别中罕见,三件鼎大小不同,形制、文字有所不同,若出一墓也属于拼凑,曾子仲“是否为段营墓葬墓主,也难以确定”。[xxii]黄锦前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墓葬的墓主为曾子仲,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与编钟铭文,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xxiii]段营墓葬是否一定是曾子仲墓葬还存有疑问。

曾子仲宣鼎铭文:曾子中(仲)宣,□用其吉金,自作宝鼎,宣丧(尚)用

(饔)者(诸)父、者(诸) 兄,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亯。

其中“用

(饔)者(诸)父、者(诸)兄”之语,说明“曾子”这一称谓的人群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网,“诸父”、“诸兄”较多。

(四)、曾子叔某,曾子+叔+私名。

目前见有下列材料:

1.曾子叔

盘、匜等:

盘:曾子弔(叔)

,自乍(作)

(浣)盘,其永宝用之。

匜:曾子弔(叔),择其吉金,自乍(作)

(沬)

(匜)。

鼎:大曾文之孙弔(叔)之飤鼎。

甗:大曾文之孙弔(叔),自作飤(食)献(甗),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簠:大曾文之孙孙弔(叔),自乍(作)飤

(簠),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2.曾子叔

父簠盖;

3.曾子叔䢒戈。

叔,排行。私名字,当是从“寿”省,从见、从舀,“舀”为声符,似为“涛”或“滔”字别体。曾子叔涛诸器,私人收藏,春秋晚期器。“曾子叔涛”又称“大曾文之孙孙叔涛”。 所谓“孙孙”,也可读为“子孙”。前列几件铭文欠清晰,“孙”内“=”不清,可能均为“孙孙”或“子孙”。

黄锦前博士认为:所谓“孙孙”,即孙之孙,亦即器主系“大曾文”之玄孙。《尔雅·释亲》:“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郭璞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大曾文”很可能即指曾国铜器铭文中的“曾伯文”。曾伯文很可能亦系一代曾侯。[xxiv]

“曾伯文”玄孙称“曾子”, 可见“曾子” 已是三代之后,为曾公子公孙后裔,乃曾公族而非曾公室成员。这位排行老三的“曾子”地位不低,以先祖“曾伯文”(西周晚期晚段)为荣。曾伯文最后是否成为国君不可确知。

“曾子叔

父”中的“父”,为字,文献及出土材料以“某父”表字者习见。黄锦前博士认为“叔”后之字水平翻转后作

,与曾子叔䢒戈铭的“䢒”字作

类似,二者系一字,“辵”旁写法略异,被误剔而成“牛”、“父”等。[xxv]这一意见还有待佐证。

曾子叔䢒戈,曹锦炎先生认为,此戈与曾子南戈的形制与随州季氏梁墓出土的曾大攻尹戈、周王孙戈,以及曹门湾出土的曾侯羊白戈,尤为相似。其制作年代大致可推定在春秋中期偏晚。曾,国名。子,美称。叔,排行。南、䢒,皆私名。朱凤瀚先生认为“䢒”,《说文》“ 会也”, 同“交”。《尚书·尧典》: “ 宅南交”,伪孔传曰: “南交言夏与春交” 。蔡沈集传曰: “南交, 南方交址之地”。则“叔䢒”也可能是曾子南之字。[xxvi]

“南”与“䢒”是否一名一字还需佐证。曾子南与曾子叔䢒可能为二人。

(五)、曾子季某,曾子+季+私名

目前见于曾子季

臣簠、簋、匜:

这批器物出自河南信阳罗山高庙砖瓦厂:

簠甲:曾子季

臣之飤簠。

簠乙:曾子季臣之飤簠。

盘铭:唯正月初吉丁亥,曾子季臣铸其盥盘,以征以行,永用之,勿丧。

匜铭:曾臣之会匜。

簠甲

簠乙

“曾子季”为“曾子”排行中老四。簠乙铭文明显脱去“臣”。[xxvii]盘铭“曾”下脱去“子”字,可能是铸造疏漏所致,与簠乙铭文脱“臣”类似;也可能因磨损失去,据照片看,“曾”下似乎能看出“子”字轮廓。研者多以为盘铭称“曾季”,[xxviii]可能有误。臣,私名或字。

“曾子季臣”又称“曾臣”,与“曾孙伯国”又称“曾大司马伯国”和“曾大司马国”类似,省去辈分和排行。

通过上列资料可以看出,有明确墓主身份的“公子弃疾”与曾子泽、曾子寿等墓葬规格、随葬器物差别较大,身份等级有别;曾子叔涛又称“大曾文之孙孙叔涛”,已透露出“曾子”的身份。[xxix]至于文献中的“子”称有所不同,主要是受到史书体例规范化及其他因素(如对汉、淮流域诸国的贬义之称)的影响,可参阅朱凤瀚、刘源等学者论著。[xxx]

因此,我们主张:曾国国君只称“曾侯”,“曾子”、“曾伯”不是国君称谓;“曾侯”或称“曾子”者,是其继位前的称谓或身份;“曾侯”与曾伯、曾仲、曾叔、曾季为同行辈关系;曾侯之子称“曾公子”(如曾公子弃疾、曾公子叔

)、“曾大子”(如上曾太子盘殷),曾侯之孙称“曾孙”(如曾孙佱、曾孙乔、曾孙怀、曾孙白国、曾孙卲)、“曾公孙”(如曾公孙叔考臣),“曾公子”、“曾孙”后接之伯、仲、叔、季为同行辈之称;“曾子”称谓与“楚子”类似,并非“侯子”、“侯孙”,而是侯子、侯孙后裔,为“曾公族”而非“曾公室”成员;“曾子”后接之伯、仲、叔、季为行辈;“曾子”又称“曾仲”、“曾叔”等者,说明其身份发生变化;“曾子”之“子”可以理解为名或字前的“尊称”或“美称”。其称谓纵横关系可表示如下:

附篇:曾公孙叔考臣器

2009年夏,随州市博物馆黄建勋馆长来京,至中国钱币博物馆与我交谈随州文物考古工作情况,并赠送下列铭文图片,后来又赠送照片,说是近年收集所得。这几件铜器至今似乎未见报道。为不使重要材料遗漏,现简介如下,并向黄馆长致谢。

曾公孙叔考臣甗

1件。此甗与随州义地岗东风油库所出曾少宰黄仲酉甗基本类同。分体,甑体附耳,颈部饰有蟠螭纹;鬲为蹄足,素面。时代为春秋晚期。铭文2行10字:

曾公孙叔考

臣自作食甗

叔考臣鼎

1件。鼎为敛口,附耳,深腹,圜底,蹄足;腹饰蟠螭纹,间一道凸弦纹。此类鼎还见于谷城新店所出鼎(《江汉考古》1986年3期图版贰:2),随州东郊义地岗八角楼所出鼎(《江汉考古》1989年1期图十三,《曾国青铜器》304页),义地岗墓地南部季氏梁所出鼎(《文物》1980年1期图九,《曾国青铜器》303页)等。据研究,这种鼎大约出现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流行春秋中晚期。铭文3行11字,自左至右读:

巫为其咎

叔考臣

铸行繁鼎

叔考臣簠

1件。铭在内底,2行11字:

巫为其咎叔考

臣铸其行器

三器应该出自一处。“叔考臣”为“曾公孙”之私名,叔,排行。考臣,私名或字。“巫”为“叔考臣”作器。“曾公孙”为某曾侯之孙,曾国公室成员。咎,舅同属群母幽部,在此读如舅。如晋文公之舅子犯,或称舅犯、咎范,名叫狐偃。《荀子·臣道》:“晋之咎犯。”杨注:“咎与舅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二》皆作“舅犯”。《战国策·魏策三》:“穰侯,舅也。”汉帛书本舅作咎。《仪礼·士昏礼》:“舅即席,质明赞见妇于舅姑。”郑注“古文舅皆作咎”。[xxxi]那么,巫就是这位曾公孙的外甥,是外甥为其舅作器。行器,用器。三器可能出自“曾公孙叔考臣”墓,时代当属春秋晚期。由此可以看出,“叔考臣”自己作器称“曾公孙”,他人作器则只称“叔考臣”。

曾器铭文中“曾子”称谓统计表:

(主要参阅: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2013年1月,简称《金文通鉴》;《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续编》(电子版),2016年10月,简称《通鉴续编》,为方便查阅,编号前仍保留“3”;《集成》即《殷周金文集成》;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等)

[i]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348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朱凤瀚《关于春秋金文中冠以国名的“子”的身份》,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十八,2017年4月。黄锦前《据人名称谓例谈对曾国铜器铭文中有关人物身份的理解》,2017年6月未刊稿;《“曾子”、“楚子”及“曾伯仲叔季”的称谓及身份》,2017年6月16日见到未刊稿。

[ii]黄锡全《楚器铭文中“楚子某”之称谓问题辩证》,《江汉考古》1986年4期。收入拙著《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iii]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增补版,荆楚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待出版。

[iv]可参阅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350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v]有的“曾伯”或以为是国君,需要具体分析,墓葬等级相当于国君但不是曾侯,拟另行撰文讨论。

[vi]临朐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国》,《文物》1983年第12期。

[vii]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2年3期。

[viii]吴镇烽《商周金文数据通鉴·续编》(电子版)30507/30508,2016年10月。

[ix]孙敬明、何琳仪、黄锡全:《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12期。

[x]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xi]黄锦前《复议上曾太子般殷鼎国别及相关问题》,2016年未刊稿;《曾仲考论》,2017年6月未刊稿。

[xii]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2年3期。徐在国《曾公子弃疾铭文补释》,武汉大学简帛网2012年10月31日,刊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

[xiii]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续编》30507/30508(电子版),2016年10月。

[xiv]参见夏剑钦主编《十三经今注今译》643页,岳麓书社,1994年。

[xv]黄锦前《曾孙卲与曾孙怀铜器系联》,2017年5月未刊稿。

[xvi]胡嘉麟《从曾侯器的分布看两周之际曾国政治中心的变迁》,2016年12月湖北京山苏家垄会议论文。

[xvii]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353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xviii]南宫乎钟见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15495。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增补版下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待出版。

[xix]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355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xx]《文物》1973年第5期,第15页图二;集成3.94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54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xxi]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县发现曾国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第222-225页。

[xxii]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54、6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xxiii]黄锦前《新野小西关与枣阳段营春秋墓的年代、国属及墓主》,2017年6月未刊稿。

[xxiv]黄锦前《读新刊曾子叔诸器》,2016年未刊稿。

[xxv]黄锦前《读近刊曾器散记》,2017年6月20日见到未刊稿。

[xxvi]曹锦炎《曾子戈小议》,《江汉考古》2015年1期。朱凤瀚《关于春秋金文中冠以国名的“子”的身份》,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十八,2017年4月。

[xxvii]陈伟武《<曾国青铜器>读后记》有类似看法,《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6页,巴蜀书社,2010年。

[xxviii]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396、40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韩宇娇《曾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94、270页,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10月。

[xxix]现藏台北故宫的曾者子囗鼎,是否为姬姓曾器待确定。“者子”,马承源以为“庶子”。若此,则“庶子”乃有别于“公子”。因材料有限,目前难作结论。可参见吴镇烽《金文通鉴》02123、湖北省文物研究所《曾国青铜器》436页、韩宇娇博士论文228页。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448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xxx]朱凤瀚《关于春秋金文中冠以国名的“子”的身份》,刘源《殷墟甲骨卜辞与<左传>中“子某”之对比研究》,同见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十八,2017年4月。

[xxxi]高亨《古字通假会典》733页,齐鲁书社,1989年。

(本文载于《古文字研究》第32辑,引用有关内容请查阅原文。)

以上转自汉字学微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