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奇山秀水,苗疆走廊上的明珠——施秉(下)

 程穆泽 2018-09-17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阿蕾娥组合:苗家山寨请你来 来自三苗网X智慧苗族 04:12


编者按:本文为三苗网特邀撰稿,作者吴安明先生,笔名紫夏,黔东南施秉县人,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施秉县苗学会副会长、三苗网专家顾问。专著施秉历史文化发掘,曾出版散文集《偏桥遗梦》等作品。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将一起了解苗疆走廊上的明珠——施秉。因内容较长,特分成上中下三篇发布,这里是第三篇。




随着苗疆走廊的开发,多元文化在施秉生根发芽,舞龙舞狮等文化和本土的苗族等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中华第一龙



施秉县南部清水江流域,世居着叫做“河边”的一支苗族。自古以来,这支苗族“靠水吃水”,这就需要行于水上的“船”。他们就地取材,将硕大的杉木砍下来,将树木的中间抠空,放在水面,站在其上或坐入其中,游江捕鱼。于是,苗族“独木龙舟”应运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本来用于生存持家的工具被轻型的、甚至机动的船只替代。“独木龙舟”成了一种历史,再被赋予神话传说后,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为抢抓大众旅游时代机遇,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施秉县委、县政府支持和指导下,施秉县龙舟龙灯协会积极筹资打造“中华苗族第一龙”,将迎庆2016年端午节施秉县龙舟大赛展演,并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了解,“中华苗族第一龙”贵州施秉苗族独木龙舟全长76米,宽2.5米,其中,龙身为66米,龙头、龙尾各5米;挠片160支,浆手160人,舵手、鼓手、锣手和火铳手共20人,共180人。


该龙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独木龙舟传承人张先文领衔打造。龙舟将于2016年5月26日完工,5月28日在施秉县城举行“中华苗族第一龙”——施秉苗族龙舟下水仪式,千名壮汉、4台大吊送“龙”入水。


清水江独木龙舟


苗族独木龙舟,苗语称为“量翁”、“量用”或“翁熬”、“用熬”意译为“划龙”或“划水龙”。主要分布于施秉县南部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村寨(施秉俗称河边苗),独木龙舟节,是清水江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节日活动之一。


其文化活动主要在境内平寨的把旺寨、竹子寨、寨胆、铜鼓村的鼓铜;金钟村的大冲;平地营村的平地营;冰洞村的冰洞、八梗;六合村的上、中、下寨。以及台江县施洞、平兆、老屯、四新等。是目前清水江苗族一年一度独木龙舟祭祀求雨的民族传统节目。

 


清乾隆《镇远府志》写道:“重安江由胜秉入清水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浆,险极。” 


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一书,亦记苗族“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竟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民国《施秉县志》记载:“划龙船,县城及胜秉分县城,以五月五日。平寨、铜鼓唐各苗寨,以五月二十四、五、六等日。船用长木刳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蜓有势,颇足观赏”。


以上史籍所述,从不同程度地描绘当时清水江苗族划龙舟的盛况,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竞赛起源,民间传说有三:

一说是在远古时,龙王酒后行错了两步,造成大水灾,被天公怒劈于江中,又造成天旱灾,人们沿江划船敲鼓求雨,演变成今天的划龙节。


二说在巴拉河,古时有父子俩去打鱼,儿子被恶龙捉去当枕头,父亲火烧龙宫,怒砍恶龙浮于江中,人们便分尸吃掉,天黑了九天九夜。一天,有母子俩到江边洗衣。幼儿用青草捆着棰衣捧在江边拖来拖去,口中“咚咚咚”、“咚咚咚”地念个不停时,天慢慢地开了眼,恢复了白天和黑夜。于是各寨都模仿棒槌形状,挖木为船,敲锣打鼓到清水江游弋,并且依各寨拣得与吃龙肉的部位来决定划船的次序。平寨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划龙,施洞分得第一节龙身,故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划龙,塘龙、巴拉河苗寨分得几节,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划龙,施秉铜鼓和廖洞分得最后两节,于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划龙。


三说是在远古时,平寨有一个叫洪天刚的人,一天,他的儿子到江边钓鱼(长塘口),挂住了出来游玩一条龙崽的“龙袍”,被龙拖入水中吃掉,洪天刚得知后,即潜入江中怒杀龙崽。吓得龙王夫妇及其他的崽崽孙孙四处逃窜,以至雨无龙管,天旱地裂,人间吃尽了苦头,苗家的巴确、勾当、望波、勾雄(传说苗族祖先中的四个能人),想尽了一些办法,用吹芦笙划龙的形式,规定分得吃龙的先后划龙到十里长塘口,确定划龙的江段和顺序,才把龙王一家接回长塘口,规定平寨为划龙的第一天,形成了今天的清水江平寨至廖洞的苗族独木龙舟节。


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除以划龙比赛为主要内容外,还有赛马、斗鸟、斗鸡、踩鼓、吹芦笙、对歌等民间娱乐活动。

 


自古以来,苗族独木龙舟在制作、比赛的程序等方面有一定规矩。


打制龙船一般以杉木为主,当树选好后,砍其中的一棵,将事由准备的青布、丝线或麻线缠在树干上,将带来的酒、饭置于树根脚,然后烧香、焚纸、杀绿头公鸭,将杀好的鸭血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地神”受献,准备砍树。找树稍一样齐的杉树,表示家族团结齐心,用麻线缠线,则代表其子孙象麻线一样多。木料确定后,由寨上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去砍树的苗族男性,向“树神”祈祷,祭祀完毕,由一位父母双全、儿孙满堂的男性动手砍第一斧,众人再把树砍倒,但树一定要倒向东方(传说苗族祖先是从遥远的东方迁徒到清水江一带定居,开荒种地,繁衍后代,表示对故土的怀念)。


待把所有的木料备齐后,随后就开始准备运木。按古老的运输习俗,木材在运输过程中,三朋好友知道后,必须自带米酒给运木料的人员敬酒,同时还需放炮火、赠鸭送鹅等方式迎接龙木,并在龙舟材料上系一条约一米二的红布或红绸缎。木料运回到寨子里,全寨的人都出来欢迎。尔后,大家齐心协力把木料抬到寨子比较宽的场地堆放,待鬼师算好日子后进行龙舟制作。


苗族独木龙舟制作特别的讲究,开工之前,先请本寨一位有地位、有声望,大家一致认同的巫师掐算日子,择日动工,先杀白公鸡将血滴在木料上,然后烧香烧纸祭保护神后,由本寨德高望重的大木匠弹第一根墨,其它木匠和男性劳动力便可以动工了,按照有一个人的特长进行木料开凿,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进行,待把独木龙舟制作完毕,村民便开始对制作的龙舟进行打伴,刷第一道桐油,待桐油晾干后,再刷第二道、三道桐油,最后把制作好的新龙舟抬到龙船棚进行保存,以免日晒雨淋损坏了龙舟的形状,这就是苗家自古以来对龙舟保护的一种精神支柱。龙头用水柳木雕刻。


有趣的是苗家从选中木料后,如本寨没有此树,看到别的寨上有,由寨上的寨老去与有水柳木的人家买,主人不愿意卖,按照当地的习俗要去“偷”。当主人发现树被偷后,便“责骂”,但“偷”树人一定要在树桩旁放一篮米饭,一只大公鸡;一壶米酒,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龙头制作的水柳木,长三至五米,制作时龙颈下都掏空,再以小木板钉平(传说如不掏空,龙头将与水中的龙相斗。故古今以来,苗家龙头制作全部掏空)。颈背部刻龙鳞,施以五色。龙头活灵活现,施秉平寨至廖洞的各村寨,龙头制作没有一定的规格和尺寸,但以雄 为准。有的活灵活现,但以一对直角或弯角的水牛角。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搭建龙棚,以存放保护龙船。棚为一排七间,木构瓦面歇山式建设。面阔每间三点五米柱(全长二十三点一米至四十一点三米),进深二点七米,中高三米。檐口各抽出零点六四米,距地面高二点零5米,山头各伸出一米,如廖洞(中寨)的龙船棚两端,一端为“民众团聚”,另一端为“万宝来朝”。面柱楹联分别竖写“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锦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这些楹联、题语,表达和寄意了苗族人民对独木龙舟的祭祀和期冀。


独木龙舟形状,苗族选木一般由三根粗大的、完好无损的杉木挖成槽形而成。中间粗大的龙苗语称“合迷”意为“母龙”。母龙长21米至35米,宽0.7米,前部接龙头处,翅离水面0.9米,母龙有六、七个舱,每舱长1.8米至5.5米,中间四舱供装载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所送的家禽和当日桡手的饭菜。左右两侧的两只龙,苗语称“嘎呆”,意为“子龙”。子龙比母龙小,长度在15至26米之间,宽0.5米,主要为桡手划龙站的位置。

 


苗族划龙人员产生,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必须有龙船水手,分作四舱,立于两侧子龙。一般每舱两侧16人,少则36人,多达41人。其中撑镐、掌艄(以长桡舵)及锣人,必由龙船头自己物色请来,每天以三餐酒肉招待,划龙结束后,各谢一定的礼物,重礼为一只鹅,至少也得一只鸭子。水手由本寨内其家族中无妇女在“月子头”(即生小孩)的青年男子担任,以身强体壮识水性的为主。担当龙舟组织活动的有“格略”、 “顶妞昌”、 “顶妞昌”、 “略候”、 “榜雄”等。“格略”(苗语,即鼓头、龙船头)主要是当年划龙的组织者,每年划龙节结束,“鼓头”要杀猪请寨上的人吃酒,大家共商推荐来年的“鼓头”。“顶妞昌”(苗语,意为敲锣或锣手),小男孩,男扮女装,头载银饰。 或掌艄)。“略候”(苗语,意船头撑镐者)。“榜雄”(苗语,意炮手)。


当龙船离归寨时,过寨及比赛开始时,放三眼土炮。当节日到来之前,就要推龙入水,擦试一新。并将母龙子龙绑扎为一体,安置龙头。


龙下水时,须举行庄严的开划仪式。由巫师把所有的祭祀品,双手拿白公鸡,面向东方,口中念吉祥语:“一请龙神、地神和山神,二请够秀(苗语,意为“麻公”,传说是苗家独木龙舟节的创始人);三请地方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人畜兴旺,划船平安。当然,开划仪式日程,按远近而定,如路途较远,就提前一天举行(施秉六合廖洞为农历二十三)。划龙举行完各种仪式后,便可抬龙下水。


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这天,凡是清水江沿岸苗寨下水的所有龙,不论是施秉还是台江的,也不论远近,都必须赶到平寨的长塘口报到,龙到达平寨后,途中划龙的人员不得停顿或停靠休息(除送礼外),奋力划至终点,待船掉头后,子龙上所有水手将准备好的三根青草,同时抛入江中,以作为“书信”告知龙王。


龙舟行走的沿途都要举行送礼仪式,划龙进寨口前,先鸣三眼土炮,炮响后,早有送礼准备的客人,抬着礼品,先放一串鞭炮,以示祝贺,再在龙头系红布挂彩,接着执酒壶酒碗(或酒杯)斟酒先敬船头一杯或一碗米酒,然后依次给水手敬酒。划龙每到一寨,女婿都要赶到江边的寨子来送礼,礼物最少是一头猪,而女婿家的亲戚或家族,礼物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也要送鹅或鸭子。亲朋好友所赠礼物,鸭鹅全部挂在龙颈上,挂得越多,则表示“鼓头”亲戚宽裕,有脸面。


独木龙舟竞赛活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清水江畔的苗族独木龙舟到了平寨后,待所有亲戚把礼物送完毕,就不能再往上走了,再走就是龙王住的地方——长塘口。



按照苗族古老的独木龙舟节习俗,每条龙都要到临近长塘口河段上打个转,站在子龙两侧的人员赶紧将手中的芭茅草投向河中,表示祭拜和告知龙王,然后立即划龙离开。下午三点左右,数十只沿江排成一字形的龙,在各寨主统一指挥下,铳炮三响,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比赛开始了。桡手们奋力激水,清江水面飞珠溅玉,苗家独木龙舟节疾走如飞。江中锣鼓喧天,河坝上马蹄哒哒,伴随着欢乐的踩鼓舞声和优扬动听的芦笙曲,数万众各族儿女欢声雷动,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活动在施秉平寨拉开了序幕。


农历二十五日,苗家独木龙舟节顺水而下,全部集中到规定的地点台江——施洞,进行苗族独木龙舟节活动。此地为清水江苗家独木龙舟节活动最热闹的地点,是苗家独木龙舟节最壮观的场面。二十六日又往塘龙和巴拉河划龙比赛。二十七日再赶到施秉六合廖洞下寨(苗语“嘎呆样”,意龙尾巴)和铜鼓。独木龙舟节比赛活动结束。因此,经过四天的独木龙舟比赛,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祭祀活动,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㵲阳河苗族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是中国民间很传统很普通的一个节日之一。



其所谓传说故事,多大同小异。其习俗多是悬艾叶、菖蒲,吃粽子,划龙舟。湖北湖南人说这是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而江南人说这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清水江苗族则认为那是请龙回来祈雨的节日。


在我们西部方言的苗族同胞过端午节,则另有说法。黔西北六寨苗族把过端午叫作“遘亿”。遘亿是为纪念蚩尤老在涿鹿同炎黄集团战争被害。苗族由于农历五月五日取胜过一次,这次苗族将“蚩尤旗”插入涿鹿战地,以对蚩尤老的取胜表示纪念。现在我们来谈谈潕阳河畔的苗族又是如何解读这一节日的。


《镇远府志》载:“端午日,为端午节,以箬叶裏糯米为粽,悬艾叶,菖蒲于门前,饮菖蒲、雄黄酒,又浸蒲蒜而饮之,余末及雄黄抹塗小儿面、鼻及手心,谓可避蚊疫,或以荷叶包裏肉类拌糯米蒸而食之。是日,作龙舟戏,结彩两岸,觀者如堵,以祈岁稔。竹枝辞有云:‘

鸣锣急响在船头,

划桨争行较劣优。

独有遊人听不得,

翻身直上玉皇楼。’”


这里的记录也只是当地汉族人的习俗。而苗族好像不是这样。


传说苗族很多年之前就来到了千旧嘎汪敖(即现施秉城),在这里:西有潕阳河,北有杉木河,南面有小河,三条河流汇集于此,的冲击平原之上。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他们来自于江南,曾经居住在嘎几呢(洞庭湖),早就知道了如何种植水稻。当苗族人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就深爱了这片土地,于是他们走到这里也便停留下来。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建设家园。


苗族古歌《遨塕陇》唱到:“

我们的族人,

我们逃出来,

离开了父母,

走散了族人。

走过九十道湾,

趟过八十八条河。

来到千旧嘞,

千旧嘎汪敖。

三条河来抱,

在九座山来归。

有田园万担,

有耕地入千。

这里是故乡,

这里有苗寨。

筑塘啊锄地,

养老的们啊,

爱小的们去……

河中啊我们捉鱼,

岸上啊我们种地。

要富象嘎几呢,

要富过戛兰地。”



施秉进入中原政府的眼里是在明朝,而当他们进到这里之后,他们只知道偏桥(现县城)之地“四面皆苗穴”。说明苗族最早就在这里居住了。

 

关于苗族过端午,县城城外小河一带的苗族有这样的传说。传说古代小河一带有户苗族人靠打鱼为生。他有一个儿子能进龙潭捉鱼捞虾,闹得龙潭不可开交。龙王发怒,叫一只乌龟将小孩带进龙庭给龙王做使唤童子去了。出不来了,渔夫很着急,闷闷不乐之中他在岸边入睡了。这时龙王托梦给他,说是你要儿子的话,除非划船来我在龙潭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捉我子孙(鱼虾之类)我才放他出。渔夫大喜,醒来时去村里叫来族人,大家带着酒肉、鸡鸭、粽子等供品,敲锣打鼓乘船,男男女妇前往龙潭祭拜,渔夫的儿子果然被放了出来。从此,每到农历的初五都去争着去给龙王祭拜,龙船就这样划起来了。在一船的情况下,其他地方是没有女人划龙船的,但因小河人是男男女女去唤回小孩的,所以小河的龙船男女都要划,这一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并影响了县城的居民,从此之后,施秉县城也才有女人划龙船。


乾隆《镇远府志》之施秉县风俗载:“端阳,……农夫各操舟争勝于跨虹桥下,舟上龙有五色,在前者勝。苗人男吹笙,女旋绕而跳,其音铿然,观者如云。”说明小河苗族人不仅是划龙船,而且还吹芦笙,并“旋绕而跳”。


端午节包粽子,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一般都是方形和三角形。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视其箬叶而定的。因为其他形状不好包裹。《施秉县志》(民国稿)载:“端阳日……用箬叶裏米,制成多形者,曰羊角粽。长者,曰枕头粽。食之曰解粽。有宴会,必备红苋菜以啖宾。”也就是说,这粽粑包裹的形状有羊角粽和枕头粽,这是视形状来取名的。同时,苗族人在包粽子还有很多种形状,如有大粽子背小粽子的,,还有五个头人形的。

 


㵲阳河的苗族的解读是:那方形的是龙船,那三角形的是螺丝姑娘、大粽子背小粽子的是子孙粽、五角粽子叫健康粽。当然,因寨子不同,说法也各异。


在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螺丝姑娘》的童话,这里的苗族也同样有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小伙,忠厚勤恳,光身未娶。每天做活路回来,自己还得动手做饭。有一日他在一口塘子里摸鱼,可摸了半天,只得到一颗田螺,丢了几回,还是摸到那枚螺丝。也好“一个螺丝三埦汤”,也要了。拿回去放在坛子口上。然后又出去劳作了。可一回来,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在屋里。门是锁着的,怎么会有这样一桌饭菜。因为这小伙子人品比较好,很得到村里人的关心。他想:可能是村子里的人给做的。吃好之后,他到村子里打听,但谁也没有人承认帮他过。可这事连续几天,都能吃到丰盛的饭菜。自感蹊跷,村人出点子,不仿探过究竟。



有一天,他照常说话:今天去犁地去。说完假装离开,瞬息又转回一个隐藏处观望。只听“噗通”一声,那只放在坛子口的螺丝跳将下来,变成一个美艳的姑娘。小伙子惊呆了,原来那颗螺丝居然是个美女。抢步将其抓住:“你为什么跑到我家来?”姑娘莞尔而笑:“是你把我带来的啊,我就是你带来的那个螺丝。我看辛苦干活,所以才帮你煮饭的。”真相大白,小伙子感激涕零。螺丝姑娘微笑着对他说:“如不嫌弃,我就嫁给你吧!”这等好事,那能放过,满口答应了。


成婚后的第二年,他们生了一个胖小子。可是,小伙子在逗乐小孩时,时常说:“当托当托!你妈背个螺丝壳。当拖当拖!你妈是个螺丝妈!”螺丝姑娘觉得太伤感情,趁某天不注意,螺丝姑娘跳进河中去了。父子俩目噔口呆。螺丝姑娘回过头来对儿子说,你要见你妈,你每年的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时候,就在河头抛撒粽子,人就出来看你。儿子无奈,每到这一天,儿子总是要把粽子包成螺丝形状,抛撒进河里,螺丝姑娘得到了螺丝状粽子之后,总是带着很多的螺丝上到岸边来。过完初五,又回到河里去了。


这一天,螺丝姑娘见到儿子长大了,就对他说:你生儿育女之后,你不要象你父亲那样对不起媳妇,你要在这一天,要带子孙粽子去外婆婆家走走,让他们保佑你子孙繁衍,发财发富。从此之后,每当儿子生儿育女,每到这一天,都是要挑子孙粽子、人形粽子回外婆家去。并带鹅或鸭子去,表示礼物由鹅或鸭带去,送给河里的螺丝姑娘。这也叫做一种儿子对母亲的忏悔吧。


当节日到来之后,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过节,此时他们会挑来粽子、鸡鸭,带着小孩来过节。唱的歌是《遨塕陇》、《回春歌》等,以祈风调雨顺,祝秋收有所收成。



草把龙


施秉草把龙产生于明朝,到现在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传统的草把龙;二是介于草把龙和亮龙(施秉人把成人元宵节玩的龙灯成为“亮龙”)之间的“亮头、亮尾”草把龙龙;三是成年人玩的大型草把龙。


传统草把龙:传统的施秉草把龙,制作简单。草把龙的制作材料是稻草,龙头、龙身、龙尾、龙宝都用稻草捆扎而成。一般长五至七节,粗10厘米左右,长3至5米。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元宵节期间,提龙走街串巷,到商铺或居民家玩龙拜年。主人则给玩龙的孩子敬酒或发糖果,另外还要给予一定数量的红包、糍粑(因此,民间又称草把龙为“粑粑龙”)以示酬谢。

 


“亮头亮尾”草把龙:这种草把龙是传统草把龙的升级版,制作较为复杂。其特点是龙头和龙尾都用竹篾编制,里面可以点上蜡烛或自制的“草鞋版”(用竹签和纸捻编缠后经植物油或蜡汁浸渍制成的明子)。龙身为稻草捆扎而成。这种草把龙较传统的草把龙更粗,更长,更重。一般是15岁左右的少年玩。


大型草把龙:原来都是有。八十年代初,施秉草把龙纳入龙灯比赛的内容,大型草把龙应运而生。大型草把龙制作考究,形象精美。用稻草编织或捆扎成龙角、龙眼、龙鳞等各种部件,然后再捆扎在竹篾骨架上。一般7至11节,长10至20米。2017年元宵节期间,县龙灯协会请民间艺人制作了一条长108米的巨型草把龙,用掉稻草1800多斤。出龙时,一边是108米的巨型“亮龙”,一边是108米的巨型草把龙,中间是120条传统草把龙,游行场面十分壮观。


施秉草把龙形式多样,传统草把龙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醇正;“亮头亮尾”草把龙,则传统龙灯(亮龙)与草把龙之间的传承关系;大型草把龙是传统草把龙文化的发展进步的产物。因此,施秉草把龙具有较高的民俗演变和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统的草把龙,无论是外形或舞龙的动作,都与龙灯十分相似。因此,草把龙的起源与龙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文献史料中,没有关于草把龙的确切记载。但从舞龙灯的目由祭祀求雨到民间娱乐的演变可以推知,草把龙的产生应该在元明时代。元明时期,龙灯已成为城乡普及的一项娱乐活动,这是草把龙产生的基本条件。



施秉草把龙有600 年历史,它是龙灯的祭祀功能演变为娱乐功能的产物,对传统龙文化的发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施秉传统草把龙制作简单古朴、玩法简单,是研究古代草把龙可以参照的范本;而大型草把龙,制作工艺考究,龙的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中垮驱火鬼节


“推显都”苗文写成toeb dlieeb dul,译成汉语叫“驱火鬼”。“推”,即驱赶之意。“显都”,即“鬼火”。


“驱火鬼”活动是在每年的春节之前进行,具体时间按巫师卜卦而定,也可以“看日子”,反正是必须能让鬼火下得了海,上得了天。届时,由寨老组织一群人来进行。这里面包括巫师、鬼火人、灭鬼火人等,参与者有几十人之众。


驱鬼自然就是要扎鬼纸。这鬼纸的内容有鬼船、鬼人、拉船的神(鸭子)等。根据所请的巫师不同,其扎鬼的方式各异。鬼船,是用稻草扎的,有一米多长,采取编织的方式进行,扎成船样。鬼人用白纸剪成,六个或十二个不论。鸭子是青头公鸭,且必须是很健康的,意思是能拉得动船沿河下海。


到“推显都”这一天,户户起来先把饭煮吃了,然后就灭火,不论是火坑、灶台、烤火厢等,凡是有火的地方都要灭迹。“推显都”是男人们的事,女人们全部避开。前面是巫师开导,紧跟着的是扮演鬼火的人,他们抬着草船,草船里放着鸭子和纸剪的火鬼,接着是灭火队伍。灭火队里的人抬着木桶,木桶里装着水,还放置着扫帚。再就是敲击铜鼓的人。一路走,一路吆喝:“火鬼走得了,东面有好地方让你去!”

 


小孩见到,他们则拆抓起巷子里的牛屎朝抬火鬼的人投掷。抬火鬼人一身牛屎(当然这是允许的或必须的),意思是让火鬼离开。等到一个寨子扫尾时,那抬“火鬼”的人已面目全非,成了真正的“牛屎鬼”了。这时这驱火鬼队向寨子的下方走去,直到一河口处。把草船等放下,酒肉等等祭品全供上。巫师说引路辞,叫火鬼出行,也可上天,也可入海,由火鬼自由选择,反正就是得离开本寨。



接下来是牲畜献牲,这“献牲”包括猪、牛、羊、鸭等等不论。由巫师主持“献牲”活动。巫师念完驱火鬼辞之后,把鸭杀了,也化草船、鬼衣等,表示由鸭子随河把火鬼带去东方,这火鬼便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村落。


火鬼走了,村没有了火,这时又派人到跑到别的寨子去购买火种。火种不是白要,还得拿钱买,过去要一两二钱银子,现在要一块二毛钱或十二块。购回来的火叫“新火”,然后大家又用取火的东西将火取走。



举行“驱火鬼”的活动就是提醒着人们,时时记住防火防灾。它对于我们认识其传民族历史和心理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驱鬼火”不是迷信,它是一项传统的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是警醒人们防止火灾的警示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中垮苗寨开寨600多年,至今没有发生过火灾情况。

 

玩亮龙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县城距离州府(凯里)80公里。县城原为偏桥卫地,偏桥北地,有安家土司院,即偏桥硐蛮夷长官司


安氏,即安崇诚,陕西咸宁县人。宋大观元年间,时苗族首领任则天叛乱,安崇诚率部将领,由蜀入黔平叛。平叛之后,朝廷论功赏爵,敕封安崇诚承袭其父亲所任五侯职,留偏桥任土司,即“偏桥硐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偏桥卫硐蛮夷长官司改隶镇远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偏桥卫入施秉县,移县治于偏桥卫城。

 


偏桥,明季“悍苗穴处,恃险自固”,为滇黔楚咽喉,当黔南孔道,属黔而兼柰楚,故明偏沅抚军之设,取名于此。以为滇、蜀、黔、粤、楚五省总枢,故抚军驻节两地,从中持缓急。


也因为驻军于此,屯军屯民,由此带来了江南或湘楚文化,这种文化的到来,加上当地各族人民的文化相融合,成就了施秉文化的多样性。其中“玩龙灯”文化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玩龙灯”是施秉当地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施秉,我找不到它的起源点,有人说,自从汉族入黔之后就带入了这种文化,其目的是“禳灾”。而我们的双井苗族人说,这活动至少有千年历史了,因为古歌里就说到玩龙灯,目的则是“祈雨”。施秉玩龙灯除县城外,各乡镇的好多村寨都有这种习俗。


“龙灯”是用竹编纸糊而成的,龙灯所用的材料是当地产的上好金竹。一条龙灯的有头有尾。“龙灯”除有龙以外,还配有其他灯种,如虎灯、狮灯、虾灯、蛙灯、鱼灯等等十作种。同时,还要扎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取材于舞台剧本,如西天取经、五女拜寿、七仙女、渔夫打鱼、蚌壳仙、仙女散花等等,都是由人扮装而成。此外,还配制各种花篮,供人挑着游行。游行时,还要配以高跷队。

 


施秉县城多以农历正月初九出灯。过去,出灯日要先带龙灯到西街口太阳洞的龙王庙祭拜龙神。因龙王庙早已毁坏,人们转到城西山之观音阁,祭拜的对象又变成了观音。出灯的队伍十分庞大,有鼓队、龙灯队、杂耍队、挑花队、故事队等等,有上百人之众,浩浩荡荡。耍龙的地方选择在人口集中的街心或广场地。


舞龙可以是单龙,也可以是双龙。单龙精彩度不够,“二龙抢宝”则最受人欢迎。两条龙追逐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鼓声喧嚷之后,人们争相用燃烧的烟花和土炮往龙身及舞龙人身上使劲喷射,而且烟花烧得越猛烈舞龙人激情越高涨、躲闪越快,龙的舞动愈发精彩,烟花喷射,硝烟弥漫、一片璀璨。阵阵鞭炮、声声战鼓、鼎沸的人声。舞龙有很多的套路,有游、滚、翻、穿、绕、盘、腾、跃等多种基本技法。

 


施秉玩龙从正月初九,一直要玩到十五或十六。耍龙遍行于街坊,有的龙还耍到乡间去。化龙时,人们要将龙灯带到潕阳河畔上处干净处进行。经过番的祭祀之后,所有的龙灯集中焚烧,预祝这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紧随而来。


《镇远府志.施秉风俗》和《施秉县志》均有记载。如乾隆《镇远府志.施秉风俗》载:“自正月初三日以后,城乡醵资备鼓乐,制龙灯,城扎故事,择日游街,谓之玩龙灯。”民国《施秉县志》则有:“舞龙灯,元霄节,城乡民相率醵金所纸龙灯,杂以鱼、虾、狮灯、花灯等类沿街游戏,颇有火树银花之盛。是夜,游人如蚁。富家炮竹,舞者执龙灯蜿蜒入,起伏有势,一时炮声、金鼓声、笙歌声杂然并进,极为壮观。”


“玩龙灯”的文化意义,首先于它的文化内涵。玩龙灯是一种融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包括在这过程中的扎龙、画龙、舞龙、“讲吉语”等,都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玩龙灯”能唤醒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玩龙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重大意义在于它全面体现了我们祖先民本思想发展的过程,发展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玩龙灯”活动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却能够加强人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振奋人民的拼搏精神,激发人民的干事热情,鼓舞人民的创业斗志。



“玩龙灯”是一种融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

玩狮子灯

 

双井镇白岩村干竹嶆组位于施秉县城东南部,离县城二十八公里。全组有88户人家,人口468人,苗汉杂居。



每年春节期间,这里要玩一种叫“狮子灯”的杂艺。这种狮子灯由三部分组成:木雕面具、蓑草身和木质武器。其面目有狮面具和鬼脸面具组成。狮面具面目狰狞。两只大大的眼睛圆瞪着,人似的鼻头,扁扁的。下巴是活动的,牙也显锋利。有胡须八字分开,额头上横刻的“王”字模样。顶头处有三个小孔,那是插香用的。另有圣公圣婆面具。圣公粘有胡子,圣婆婆则面目清秀。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面具纯粹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神似的造型来了。狮衣是野山上割的蓑草编织而成。用这种植物来做狮衣,主要是突它的纤维细长,编织好之后衣厚而具流线型鬃毛质感强烈。

 

玩这种灯狮至少四个人,一人配头在前,一人伴身在后,左右配圣公圣婆婆,圣公圣婆是花子,专门负责唱词。玩灯时,还扎各种花灯,如灯蓝、花束,还有刀、棍等等。


这种狮灯是在春节期间玩耍,也就是正月初九之后的最好日子。玩狮灯前,要到飞山庙里请狮神,用刀头、鸡等祭品祭拜。请神时要唱请神的神词。这种灯狮玩起来后,人们用夸张之动作,使狮子憨态可掬,摇摇晃晃,粗重悲壮。锣鼓敲击之后,鞭炮震动天地,时隐时现处灯狮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



这种灯有一个活动组织,走村窜寨玩,每到一户要说吉祥语,祝福歌,然后跳狮子灯舞。玩狮子灯也和玩龙灯一样,小年十五之后就化灯。化灯那天,全寨子集中于飞山庙边,送狮灯神回家。届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仪式同样由灯头老爷主持。这时就要点三十六盏灯围绕祭坛,用一只鸡以及其他祭品供拜。并念一些谢神之辞之后结束。飞山庙里的灯又在来年才点了。


玩狮灯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祈雨。如遇到干旱之年,天上没下雨,人们又采取同样的方式把狮子灯神请出来,举办一些仪式之后,送回庙里。据说,这玩狮灯祈雨十分灵验,该村曾举行过几次的祈雨仪式印证了这一结果。


玩狮子灯之俗的传承与流布,融入民间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狮子面具眼睛圆瞪、牙显锋利、面目狰狞。圣公圣婆面目古怪,雕刻粗犷朴拙、简洁明快、形神兼具、庄典华丽。雕刻艺术之精品。研究中国西南傩文化的实例。狮子灯舞蹈神秘夸张,对神鬼以昭示,对人以快乐,能娱人娱神。是研究古代舞蹈的实物例证。玩狮子灯有很多吉祥语,极大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



总之,民族的交流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施秉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有苗、汉民族等多民族文化构成的丰富文化景观,这是施秉作为苗疆走廊一颗明珠的独特价值和恒久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