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对海底的认识还不如火星表面,每一次下潜的新发现或将颠覆认知

 tangaolus 2018-09-17

1.pic.jpg

“现在的海洋就是当年的亚马逊群林,人类探索海洋的举动或将引出‘物种起源’级科学理论的出现。”今天是“2018全国科普日”的第一天,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周怀阳在看完上海科技馆最新上映的两部科普大片后有了如此感想。这两部科普大片分别是《亚马逊探险》和《海洋:蓝色星球》。

《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它的出版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得物竞天择的思想深入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而能够证明物种演化是由自然选择的一项“铁证”,是由英国探险家亨利·贝茨提供的。

2.pic.jpg

《亚马逊探险》刻画了英国探险家亨利·贝茨在亚马逊雨林11年的生活,在他前往亚马逊之前,能在英国见到的蝴蝶不过60多种,当他回国时,他带回了10000多件生物标本,其中8000多种被认定为新物种,以蝴蝶居多。

周怀阳认为,60多年前亨利·贝茨在亚马逊的经历与现在的海洋探索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现在人类对海底的认识还不如火星表面,每一次下潜都有新发现,有些发现可能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在《海洋:蓝色星球》中,人类利用最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发现鱼类居然会“交谈”;一种名叫“猪齿鱼”的鱼竟会使用工具来敲开蛤蜊来吃里面的肉;章鱼会利用贝壳为自己打造一身盔甲来迷惑他的敌人然后伺机逃走;宽吻海豚家族竟会用珊瑚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这些前所未有的发现正如当年亨利·贝茨在亚马逊雨林中的见闻一样,刷新着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也孕育着新的科学思想。

作者:沈湫莎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