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1
缠主教 “自同构性结构”时,并没有明确讲解 “自同构性结构”的相貌. 自同构性结构到底是长的什么样子呢?
其实缠主一开始就教了我们自同构性结构的最基本的型式.
![[转载]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1 [转载]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1](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1719/144552555_1_2018091707405898)
这张第16课的配图在前面博文已出现了N次. 1F中枢级别及1F级别以上级别的任何类型的走势全都可以分解为上面6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所以,以上六种走势类型就是最基本的自同构性结构.
![[转载]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1 [转载]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1](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1719/144552555_2_20180917074058223)
利用自同构性结构操作走势分类的最基本原则, 就是至少要把前一个次级别走势纳入结构当中来对未来的走势分类.
以下走势分解的本级别是5F中枢级别, 次级别是1F中枢级别.
以上图为例,当走势走到K点时, 之后有两个分类:
(一) 次级别上涨走势. (二) 次级别下跌走势.
市场选择上涨, 走到C点时, A-B-K-C是上涨+盘整+上涨的走势,之后有两个分类:
(一) 新的本级别中枢形成. (二) C点后次级别转折下跌.
(如果要精准地判断市场的走向,就要用更小级别的走势结构分解, 及1F,5F,15F,30F的K线图MACD的盘背力度, 两个方法一起使用来判断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唯一的选择)
这里要注意, C点前后的两个次级别中枢的重叠不可扩张升级, 要同级别分解处理.
K-C-D 的走势是标准的上涨+下跌走势.
市场走到D点后, 走出一个本级别中枢, 当走到E点时, 之后有两个分类:
(一) 次级别上涨走势. (二) 次级别下跌走势.
当市场走到F点, 一个次级别盘整,上涨+盘整+上涨的走势, 向下转折. 其后走到G点, 又走出了一个次级别盘整,下跌+盘整+下跌的走势, 形成了中枢乙的第3类买点.
E-F-G之间的两个次级别中枢依据定理是可以扩展升级别, 但是必须要同级别分解处理, 不准扩展升级, 否则该3买点, G点,就没法看出来,并被确认.
该3买点是同级别分解处理下次级别的盘整+盘整. 很标准的3买点. 该3买点是专属于中枢乙的, 绝对不是属于那个中枢甲与中枢乙重叠扩张后更高一级别的中枢的. 这点一定要特别注意.
走到了H点后, C-D-E-F-G-H 是一个下跌+盘整+上涨的走势结构. E点到H点之间含有一个中枢乙的3买点.如果会线段端点的买卖操作, 该3买点的操作早已被纳入其中,反而变得平凡无奇, 毫无特殊意义. 而为了等待3买卖点出现的操作去苦苦等待那不容易出现,且是个曇花一现的机会. 如果不会以线段端点的买卖操作, 就算那个3买卖点出现的那个当下也极可能会抓不住机会而错失,只有做事后诸葛的份.
G点到H点的次级别上涨走势完成后, 形成中枢丙, I点之后, 有两个分类:
(一) 次级别上涨走势.(上涨+盘整+上涨) (二) 次级别下跌走势.(上涨+盘整+下跌)
上述的分类法, 完全排除了3买卖点后的中枢级别的重叠扩展后的升级可能. 这样的好处是走势简单化, 容易分解走势及判断.这就是同级别分解所带来的显著好处.
如果是非同级别分解, 那分类就要复杂化. 3个分类(3买点后上涨,3卖点后下跌,3买卖点后的中枢扩张升级), 在其之后, 也就是每个分类之后又存在3种可能. 这样向前跨一个或是两个次级别走势后的预判就有9种可能性出来. 很显然, 这比同级别分解要复杂多了.
所以, 结论就是---一定要把同级别分解与非同级别分解同时用于走势分解.
---未完待续,请接下一篇博文---自同构性结构与未来走势分类的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