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真不知道!《甲午风云》中军舰原来是这样来的......

 NGC1952 2018-09-17

     《甲午风云》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海战电影之一,与1958年日本拍摄《天皇、皇后和日清战争》时,采用搭建1:1的实景来表现甲午海战中的军舰完全不同,《甲午风云》中的舰船都是直接使用当时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舰扮演,尽管从军舰的外形上看,这些临时招来的演员和历史原舰的面貌有很大差距,但是出现在影片里的这批军舰实际身世都极特殊。


       身为影片中舰船类演员的主角,“致远”舰的扮演者“延安”的出镜率最高,这艘清末宣统年间在江南制造局开工的炮舰,原名“永绩”,值得一提的是,“延安”在剧中除了扮演过“致远”舰外,还曾一度充当了“定远”、“吉野”等多艘中日军舰。


邓世昌的座舰“致远”号


       “延安”舰是原民国海军“永绩”号炮舰,191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开建,舰型仿造日本建造的永丰号炮舰(即后来的中山舰)。由于政局影响,1918年方才完工。开始属于直系军阀,后归顺南京政府。抗战中该舰为日机重伤而搁浅,后修复后改名“海兴”交由汪伪海军使用,抗战胜利后加入国民党海军,1949年被解放军炮火击毁。建国后被重新打捞出水,修复后命名为“延安”号,服役于华东军区海军,后转隶北海舰队训练舰大队。拍摄完《甲午风云》后不久,该舰即被改造为靶舰。更为传奇的是,这艘传奇炮舰的锅炉在被拆卸后交付了青岛海军学校,1979年被新绛酿酒厂购买,至今仍在这座酒厂中发挥着余热。

   比较不为重视的是剧中的2位配角。

“镇远”是谁?

       《甲午风云》中的配角军舰主要出现在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一段,影片中李鸿章端坐在充当“定远”的“延安”舰舰首甲板,这时自“延安”舰首左侧缓缓开来一艘舰首油漆着金色“镇远”二字的受阅军舰。


        从舰首、舰桥外形,以及军舰首楼部分和舰体间的明显色差,还有舰首部分的武备情况,从拍摄时代北海舰队所属的舰艇内进行对比查找,立刻就能分辨出这艘“镇远”实际是“沈阳”舰,这是一艘生世丝毫不比“延安”简单的军舰。

         “沈阳”舰的来由可以一直追溯到第二次大战胜利时,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美英苏四大强国经过商议,对日本海军残存的舰船进行集体处置,其中大型军舰以及潜艇主要被拆毁和凿沉,剩余的26艘驱逐舰和109艘海防、辅助舰则分为4份,由四大强国抽签各得一份,作为战争赔偿,中国共得到34艘日本军舰,分为4批陆续押送回国接收。1947年8月27日,第3批日本赔偿的8艘军舰由“若鹰”号押送抵达青岛,30日换升中国国旗编入中国海军。其中的海防舰“81号”就是后来的“沈阳”。

       海防舰“81号”是日本海军在二次大战期间建造的“丙”型海防舰,标准排水量745吨,舰长63米,宽8.4米,吃水2.9米,配备2台柴油机,功率1900马力,航速16.5节。属于大量建造的小型军舰,同型共建造53艘,“81号”于1944年12月15日在舞鹤造船厂建成,民国海军接收后,重新命名为“黄安”号,驻防在青岛,当时备有120毫米高角主炮2门,25毫米、13.5毫米机枪各2门。


       1949年2月12日,趁舰长上岸之机,由中共山东胶东区委等组织策动的舰上部分官兵发动起义,驶离青岛,于2月13日拂晓抵达连云港解放区加入人民解放军,成为解放战争中民国海军起义的第一舰,后更名“沈阳”,舰上的日式武备也更换为苏式装备。《甲午风云》电影中出现的“镇远”,就是“黄安”改换武备后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换装的100毫米和37毫米舰炮。

“龙套”舰是谁?

       当“沈阳”/“黄安”扮演的“镇远”驶过镜头后,“延安”/“永绩”的船头又出现了一艘军舰,影片中并没有交待这艘军舰扮演的是谁,与主角“延安”、配角“沈阳”相比,这艘军舰只算得上是个龙套,但是在影片之外,这艘军舰却与“延安”、“沈阳”各有着一段相似的身世经历。

        从外形看,跑龙套的军舰与之前驶过的“沈阳”舰十分相像,同样具有二战时期日本海防舰的特征。实际这艘军舰属于比“沈阳”更早抵达中国的日本赔偿舰,是1947年7月3日和“雪风”等一起被押送到上海的第一批日本赔偿舰“194号”,该舰属于日本海军的“丁”型海防舰,与“丙”型舰外形略同,但是舰体更大,航速更快,标准排水量740吨,满载排水量900吨,舰长65米,宽8.6米,吃水3.1米,主机功率2500马力,航速17.5节。该舰1945年3月31日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完工,接收后被命名为“威海”,后又更名“兴安”,主炮与“黄安”相同,也是2门120毫米高角炮。

        中国政府接收后,“兴安”舰经过整修,列入海防第二舰队,恰好与“永绩”舰同队服役。1949年4月23日,不愿参加第二舰队起义的“兴安”、“永绩”等6艘军舰在第二舰队旗舰“永嘉”率领下向长江口突围,最终5艘军舰成功冲出长江,“永绩”、“兴安”则在镇江段江面遭到解放军陆军炮击重创,后均被俘编入解放军海军,“永绩”更名为“延安”,“兴安”更名“济南”,这两艘难兄难弟可能没有料到,多年后竟然又会同列在一个舰队,更具戏剧性的,居然又在一部电影中同台登场。


 1945年时的丁型海防舰


        由于“济南”属于“丁”型海防舰,舰体略大于“丙”型舰“沈阳”,换装苏式装备时,虽然主炮和“沈阳”一样,都是2门苏制100毫米火炮,但是37毫米舰炮却比“沈阳”多装了2门,位于舰桥建筑2侧,而这也成了区分这两艘军舰的最好外观特征。

       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初期的军舰,来源多种多样,舰型异常复杂,加之留下的图片资料极少,使得研究这类军舰的充满难度。

然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拍摄的一系列海战电影中,恰好很多这类军舰在剧中扮演角色,老电影竟然成了人民解放军早期舰船外观形象资料的一部活档案,《甲午风云》中出现的“永绩”/“延安”、“黄安”/“沈阳”、“兴安”/“济南”恰好是个绝佳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