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赵孟頫的书法出入晋唐,赵孟頫把自己书法和唐人书法放在一起,没点实力怎么敢? 又不是大猪蹄子乾隆,普天之下的古书画都是朕的,朕想题就能题。 一件赵孟頫补写唐人书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瞻近帖》、《讲堂帖》两帖,可以让我们认清人见人爱的赵孟頫的真实段位。 唐人书《十七帖》之《瞻近帖》并赵孟頫补前六行 注意,这是唐代书法高手,但是也不一定是第一流的高手,像颜真卿、柳公权的这样的高手水平应该还在这个无名唐人之上。 乾隆以前最有名的鉴赏家朝鲜人安岐收藏过这件东西,在他的书画笔记《墨缘汇观》里称为《唐临右军二帖册》,对这个无名唐人书法评价极高: “神彩焕然,唐人墨迹无疑,用笔有入木三分之妙。” 安岐说到唐人没半点吝惜表扬,说尽了好话。但是后面就是例行公事,抄了下上面的印章,题跋,赵孟頫补了其中缺的部分,但赵孟頫的半句好话也没说。 来看赵孟頫的补的《瞻近帖》部分: 唐人书《十七帖》之《瞻近帖》赵孟頫补前六行 赵孟頫补的是前六行,是真草两体相对的方式,而王羲之《十七帖》原本是草书帖。大概唐人经常用这个方法练字,比如唐人《月仪贴》,练一次可以熟悉了楷书和草书。 唐人书《十七帖》之《瞻近帖》 来看唐人和赵孟頫书法局部对比图: 唐人书《十七帖》之《瞻近帖》局部 赵孟頫补书《十七帖》之《瞻近帖》局部 对比下来,整体看唐人书法更为厚重,草书笔势连贯,起笔入笔更加直接。 赵孟頫楷书缜密,多了写起笔的动作,草书笔势强度与连贯性略逊唐人。 再来看《讲堂帖》,赵孟頫补了前面两行。 《十七帖》之《讲堂帖》唐人书及开头赵孟頫补的二行 《十七帖》之《讲堂帖》唐人书及开头赵孟頫补的二行局部 这个帖赵孟頫写得更纤细,但也是卯足了劲、拿出全部本事要拼一拼,这样才和原作更配哦。 唐人书《十七帖》之《讲堂帖》局部 赵孟頫书《十七帖》之《讲堂帖》两行 现在开始抠单个字,可以看得清楚单字水平: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写得更厚重些,劲道杠杠的,赵孟頫也不错,就是左右撇点有点太长太对称。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草书可以带我飞,赵还在地上跑,点没有唐人的浑圆有力。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写得不是一般的厚,赵写得尖薄一些。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一个字像是一笔写出的,笔势很强可以带我飞起来,钩子又分量很重。赵写得字形狭长,少些飞动之势,笔法没那么连贯。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有字更加直接些,赵孟頫写得很熟练,缜密处不如唐人,而且唐人轻重非常的突出。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的有更加随兴一点,未必都合于规矩,但是显得率真,赵孟頫的有字草书恭恭敬敬的守着王羲之法度。 敦煌还发现过一件唐代无名氏写的《十七帖》中的《瞻近帖》和《龙保帖》,只有草书,没有楷书,这个跟王羲之书法更为接近一些。 ![]() 敦煌发现唐人《瞻近帖》、《龙保帖》 赵孟頫也临过完整临过《十七帖》,可以抽出这两帖来对比。 ![]() 赵孟頫临《瞻近帖》、《龙保帖》,收入赵孟頫临《十七帖》 ![]() 敦煌发现唐人书《十七帖》之《瞻近帖》 ![]() 赵孟頫书《十七帖》之《瞻近帖》 总体看来赵孟頫写得字形比较长一些,整体上还是多了些行楷书的底子,圆笔多一些,唐人圆笔中多一些方笔,多一些纵逸的姿态。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 敦煌发现唐人书《十七帖》之《龙保帖》 ![]() 赵孟頫书《十七帖》之《龙保帖》 ![]() 唐无名氏 赵孟頫 ![]() 唐人写的比赵孟頫少了“谢之”两个字,那与后来的版本不同。 微博:上海怡心斋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