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袁枚《戏题小像寄罗两峰》偶感

 秋鸿来有信 2018-09-18
偶然读到袁子才的这一小品觉得很有意思。罗聘是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尤以肖像画著称。袁子才请他作画自在情理之中。可是画作完成后却被子才委婉地拒绝了。什么原因呢?从短文中看应是子才先生并不认同画作中的人物是自己本尊。这就涉及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话题:像与不像的问题。中国画讲神似自东坡起,他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此论深得后世文人的赞赏,由是"文人画"大行其道,其影响已逾千年。今天有许多人批评说,是东坡把中国绘画导入歧途,但我觉得是后世文人借东坡之说为自己的画作开脱。东坡只是背锅侠而已。

袁板的这段文字写得也颇为有趣。先说"两峰居士为我画像,两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不决"。罗聘所画像与不像,本应由本尊来判断,可袁枚机智的回避了。画家是享有盛誉,对自己的画作很有信心,这也可以理解。可袁的家人却觉得画得出入太大,不予认可。这事看来有麻烦。罗是名画家,又是自己请人作画,碍于情面不予认可的话实在说不出口;可要挂在家里也有些不情愿。于是便找家人作借口委婉地拒绝了。但这并不算是一个充分的理由。画是你让画的,接受与否,还须你来作个决断。于是子才便巧用曲笔,从"圣人有二我"绕到"我亦有二我",兜了一个圈子。试图用"家人目中之我"与"两峰画中之我"来调和折中。但从下文来看,这样地调和于袁枚还是心有不甘的。“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为了批评罗聘之画,稍带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作为陪衬,也实在难为他了。接下来作者写得更为有趣了,他说罗聘之画“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者误耶?"这既是对自己的调侃,也是对画家的轻抵吧。如果文章到此收笔,也算是无伤大雅了。可袁枚还是不想搁笔,毕竟画作实在让人接受不了。何以见得呢?接下来这几句话无疑透出了画中消息:"虽然,家之人既以为非我矣,若藏于家,势必误认为灶下执炊之叟,门前卖浆之翁,且拉杂摧烧之矣”。堂堂的袁大才子在画中居然会被误认为"灶下执炊之叟,门前卖浆之翁"。这未免让人心里不太舒服。不过袁枚还是把这种不满推到了家那里。这也算是找了一个拒收的理由吧。但为了让罗两峰不至于太尴尬,袁枚在最后又
为画作作了个妥善的处理,让罗聘代为了收藏,他说“:两峰居士既以为是我矣,若藏之两峰处,势必推我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冬心、龙泓两先生像,共黑奉珍炉于无穷,是我二我中一我之幸也。故于其成也,不取自存,转托两峰代存,使海内之识我者,识两峰者,共谛视之”。
        袁枚不愧为大才子,一件小小的事情写来就如此的曲折有致,妙趣横生。

附:袁枚《戏题小像寄罗两峰》
“两峰居士为我画像,两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不决。子才子笑曰:圣人有二我:‘毋固毋我’之我,一我也;我则异于是’之我,一我也。我亦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者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图远,合先后天而画耶?然则是我非我,俱可存而不论也。虽然,家之人既以为非我矣,若藏于家,势必误认为灶下执炊之叟,门前卖浆之翁,且拉杂摧烧之矣。两峰居士既以为是我矣,若藏之两峰处,势必推我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冬心、龙泓两先生像,共黑奉珍炉于无穷,是我二我中一我之幸也。故于其成也,不取自存,转托两峰代存,使海内之识我者,识两峰者,共谛视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