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学生不能“自能习作”,根源在哪里?

 昵称32901809 2018-09-18

探究/学生不能“自能习作”,根源在哪里?

自主习作是习作时学生的一种主动精神,是一种“我要写”的内在的主体需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是一线语文教师们的永远追求!然而,这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却犹如一块顽石,难以跨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块顽石难以跨越呢?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限时限量的作文,扼杀了学生自主习作的激情。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墨守常规,囿于书本,限时限量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殊不知,就是这种限时限量的教学行为让学生觉得习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要我写”的硬性指标,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遵命习作,而这种遵命习作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扼杀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学生只是应付任务般地、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重复。使作文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它所具有的本真。为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开手脚,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及早从限时限量的习作圈子里解放出来,还学生习作的自主权。让学生在习作时间、空间、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拥有自由。这样,学生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不想用什么方式表达;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相信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抒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对事物的褒扬与批判。这样,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不把习作当成了一种硬性的任务去完成,而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去完成。学生的习作激情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达到他们自主习作的目的!

二、缺少语言积累,使自主习作不能落实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在习作时,内心有情却不能抒发出来,就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习作失去信心,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使自主习作成为一句空话,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众说周知,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如背诵美文,摘抄好词佳句等;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不断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大脑仓库;还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等,用积累起来的语言把它们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探究/学生不能“自能习作”,根源在哪里?

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持之以恒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当开始习作时,因为学生的大脑仓库里有了素材,他们就会文如泉涌般地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把习作视为一种倾吐心声的享受!自主习作也就水到渠成般地达成了!

三、不注重评价,降低了自主习作的效率。

心理学表明,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同伴间的评价,对他们完成一件事的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得当的评价能激励起学生自主习作的欲望,顺利地完成习作,达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习作的布局谋篇,表达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十分注重,而对于作文评价这一环节却不够注重,有的如蜻蜓点水一般一笔带过,有的干脆省了这一环节。这种不注重评价的教学,使学生自主习作的欲望受挫,从而降低了习作的效率。所以,为了激发学生自主习作的欲望,提高习作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评价这一环节,不搞一言谈,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多元的评价标准,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体会到喜悦!如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分门别类:基础好的肯定他们习作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的不足与失误;基础不好的针对他们在习作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佳句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在评价的带动下,学生自主习作的欲望就会不断高涨,激情就会不断被点燃,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光彩!提高习作的效率!

俗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很好地说明了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自主习作的现状!但我想只要经过不断的探索追求,终究有一天,会实现这种理想的作文教学!

探究/学生不能“自能习作”,根源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