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然·居然·竟然]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其区别是:
“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头牦牛,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点拨]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或“竟然”。
2.[何曾·何尝]
都是副词。“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3.[或·并·而·与]
这四个词都是连词。其区别是:“并”和“而”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的。“而”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甚至上下两段。它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顺承、偏正等各种关系。
“与”和“或”能够连接各类词或各类短语。“与”语气色彩比较庄重,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如“欲与天公试比高”。“或”所表示的是选择关系。
4.[忽然·突然·猛然]
这三个词都做状语,位置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以在句子前头,指动作变化快,出乎意料,有时可以互相替换。其区别是:
“忽然”指时间短促;“突然”有突如其来的意思,有时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猛然”指来势凶猛,猛烈。
5.[必然·必定·一定]
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做状语。区别是: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做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做定语,如“必然规律”。“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做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6.[不免·未免]
都是语气助词,做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做谓语,如“见他这样子,父亲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意思是“不能不说是,实在是”,不能做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
7.[不至于·不致]
“不至于”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不致”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事前做好准备,就不致到时手忙脚乱”。
8.[曾经·已经]
都是副词。“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如“我曾经许下过诺言,一定要到未名湖去读大学”。“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如“我们的航船已经驶入了21世纪”。
9.[大概·大约·约莫]
这三个词都表示估计的意思,都是副词。“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台没有打领结”。“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如“从花开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约莫”侧重于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如“约莫一袋烟的工夫,老人又转了回来”。
10.[但是·可是·然而·却·只是]
这五个词都是连词,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不同的是转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转折的程度和语气重一些,为重转连词;其他的词转折的程度和语气较轻,为轻转连词。
11.[对·对于·关于]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区别是:
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第二,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头语体,“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书面语体。“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不用“对于”;
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做定语,常常单独做文章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做状语,不能单独做文章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
12.[或者·还是]
两词都表示数(或二)者择一,都是连词。其区别是:“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如“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还是”含有疑问的语气,可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往往表示作者已选定的语气,还可以指“没有变化、照旧”等语气,如“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不论是月白风清,还是九级风浪的夜里,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宽阔的海域”。
13.[几乎·简直]
二者都是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示强调。其区别是:“几乎”表示相近、差不多的意思,着重强调两者相差甚微,如“在小村子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简直”还含有表面好像不是,实质上就是的意思,强调程度比“几乎”深,如“今日的洞庭湖,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
14.[尽管·不管]
“尽管”相当于“虽然”,表示转折关系,与“但是”“可是”“却”相呼应;“不管”相当于“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与“都”“总”呼应。
“尽管”肯定的是一个特定情况,后面可以用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如此”等,但不能用疑问代词;“不管”是排除一切条件,后面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等,但不能用指示代词。此外,“尽管”还可单独使用,相当于“只管”。
例如:“他们的愿望尽管是好的,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不管从事的事业重要还是不重要,都不失为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
15.[究竟·毕竟]
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二者可以互换。其区别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做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
“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16.[况且·何况]
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个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即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17.[岂但·不但]
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岂但”多用于书面语体,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岂但”常与“也”“还”“又”“更”等搭配使用,“不但”除能与以上副词搭配外,还可与“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如“这本书要的人可多了,岂但你们几个”“他不但有科研头脑,而且有实干精神”。
18.[仍旧·仍然]
二者都是情态副词,都指照旧,常可以互换,只是“仍然”语气略重一些。其主要区别是:
“仍旧”强调跟从前一样,如“他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
“仍然”除有“仍旧”的意思外,还有原来的想法、做法不改变,即“还是”的意思,文言色彩较浓,如“掌柜的也仍然同平时一样,笑着对他说话”。
19.[尚且·姑且]
二者结构相似,但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且不惜,何况流这点儿汗呢”;“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20.[甚·很·最·至·极]
这五个词都是程度副词,用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不同的是:
“甚”和“很”意义相同,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文言色彩浓,后者口语色彩浓,如“形势甚急”“病情很严重”。
“最”和“至”的意义相同,都表示达到了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最”口语色彩强,“至”富有文言色彩,如“太阳最红”“此问题至关重要”。
“极”做副词时,表示最高的程度,如“极平常”“极少数”“好极了”等。
21.[向来·从来]
二者都是副词,表示某种行为、状态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都一样。其区别是:“向来”是一向的意思,口语和书面语里都用,如“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
“从来”表示从开始到现在都如此,强调的语气较重,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都可以,含有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语气,如“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22.[已经·一经·曾经]
三者都是副词,但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
“已经”用于表示动作的时间已过去或事物已完成,如“他参加工作已经30多年了”。
“一经”表示一旦经过,就产生了相应的结果,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曾经”表示过去发生过或经历过,不但说明事情发生在过去,同时还强调现在没有继续,所表示过去的时间长些远些,如“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风光过”。
23.[以至·乃至·甚至]
这三个词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相当于“到、直到、一直到”的用法,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乃至”比“以至”强调的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做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24.[与·和·跟·同·及·以及·并]
这七个词都是连词,但其具体用法和意味不完全相同。
“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因此,口语中用得较少,但在文章的标题及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如“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和”“跟”“同”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大致相同。“和”用法最普遍,文章里最常见;“跟”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同”在华中一带很流行,书面上多做介词。
“和”“同”“跟”“与”除了做连词外,还可以做介词,一般来说,从两个方面来判定:一是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对调,对调后基本意义不变的是连词;前后两个部分不能对调,对调后意义跟原来不同的是介词。二是如果是介词,它的前边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果是连词,它的前边就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和”“跟”“同”“与”可以连接名词,也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用“和”“跟”“同”“与”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做宾语、主语、定语,不大做谓语。
“及”“与”一样,也是在口语里不常用,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它本来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它所连接的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不能颠倒过来。“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
“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它和“及”一样,所连接的两边前一部分总是主要的。但“以及”的用处又比“及”广泛些,它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和句子。
“并”专用来连接动词或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有进一层之意。
25.[与其·宁可]
二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其主要区别是:
“与其”用于取舍关系的复句中,常和“不如”一词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宁可”相当于“宁愿”,有“宁愿”的意味,常和“也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如“与其这样提心吊胆地见着你,还不如不见你”“他宁可自己吃点儿亏,也不愿亏了广大人民群众”。
【针对训练】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1.______这样做很危险,可看到那个小孩挣扎的样子,他还是______三七二十一,跳入了滔滔洪水中。(A尽管 B不管 C虽然)
2.面对凶犯,一般公民______能挺身而出,______这是警察的天职,______人质是这位民警的妻子呢?(A何况 B况且 C尚且)
3.一个令所有观众______不敢相信的意外发生后,这枚不可能到手的雅典奥运会的射击金牌却被中国选手稳稳当当地收入囊中。(A简直 B几乎)
4.______饮水机投毒案过去很久了,但它给人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成绩______是重要的,但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更为重要。(A虽然
B固然 C诚然)
5.一道闪电过后,______一个炸雷震得山响,暴雨很快弥漫了整个大地。______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A既而 B继而)
6.你这是______呢?像他这种蛮不讲理的人,______非要去招惹呢?(A何苦 B何必)
7.______一个浪头打了过来,他吐掉口里的泥沙,艰难地伸出双臂,说:“来,______把人墙接起来,决口很快就会堵好的。”(A再 B又)
8.随着台风“海棠”的逼近,沿台风地区要求广大渔民______不得出海,高速公路和机场等______关闭。(A一律 B一概)
9.神童进入大学后______表现平平,______萌生退学念头的事件经过媒体披露______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A从而 B因而 C进而 D反而)
10.受到______周到呵护的这些孤儿表示,一定______努力学习,将来好回报整个社会。(A倍加 B备加)
参考答案:
1.AB 2.CBA 3.A 4.AB 5.BA 6.AB 7.BA 8.AB 9.DCA 10.BA

资料由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