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绞刑架下逃生的死囚犯

 铁血老枪 2018-09-18

根据英国的惯例,死刑只能执行一次,死刑犯阿玛辛格在行刑时由于意外情况而逃生。为此,1937年1月18日,英国驻华大使批示对死刑犯阿玛辛格改判无期徒刑,押往印度孟买的安达曼岛的监狱服刑

徐家俊

监狱史学者

1936年12月29日上午8点,呼啸的北风带来阵阵寒意,又一名杀人犯要在提篮桥监狱内执行绞刑。这次与上次执行绞刑的时间相隔近4个月。这名死刑犯30岁出头,身高1.8米,体重160磅。验明正身后,监刑官宣布对其执行绞刑。活动地板打开,死刑犯双脚离地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响起,顷刻间,一根麻绳断裂,悬空吊起的囚犯重重地坠落在地板上,头部受伤,殷红的鲜血汩汩流淌。

行刑失败,死刑犯生还。面对突发情况,资深的监刑官脸上不由地沁出一阵冷汗,但是他头脑异常冷静,当即宣布:第一,中止对死囚犯的行刑执行,迅速把他送往毗邻监狱的工部局巡捕医院(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进行抢救;第二,封闭行刑现场,一切人员撤离绞刑房,一切器具保持原状;第三,暂时限制两名行刑执行人的行动,进行严格审查。

这三条应急措施宣布执行后,监刑官马上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白理南爵士作了详细汇报。上海总领事也感到此事蹊跷离奇,不敢擅自处理,他又向北平的英国驻中国大使许阁森爵士请示。

“死刑不死”的奇遇,立即引发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英国驻华使馆、领馆的关注。行刑人还是4个月前的原班人马,他们是专程从香港派来的,执行绞刑用的绳索,也是从香港带来的产自菲律宾的“舶来品”。

这个被执行死刑的印度人叫阿玛辛格,生于1904年。1924年来到上海公租界普陀巡捕房当巡捕,平时工作勤恳。几年后,他把自己的印度籍妻子雪玛克接到上海安了家,住在普陀巡捕房周围。普陀巡捕房有个叫巴哇新的印度巡捕,是个单身汉,与阿玛辛格是同事。他平时常到阿玛辛格家串门聊天。有时还向雪玛克大献殷勤,以博其好感。

1936年10月13日晚上,正逢阿玛辛格值夜班,家中只有雪玛克一人在家,心怀歹念的巴哇新借故来到其家。一番寒暄客套后,巴哇新淫心毕露,对雪玛克污言秽语,调戏亲吻,妄图进行奸淫。雪玛克奋力抵抗,奸污未遂,巴哇新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次日早上,阿玛辛格值勤归来,雪玛克含着泪水向他诉说昨晚的遭遇。生性刚烈、慓悍的阿玛辛格听后双目圆睁,怒气冲天,阿玛辛格对此事既不向上司汇报,也没向警方报案,决定自行解决,以解心头之恨。

当日上午,在普陀巡捕房的浴室内,阿玛辛格与巴哇新狭路相逢,阿玛辛格用事先藏在身上的尖刀刺向巴哇新的胸膛,巴哇新当场毙命,倒于血泊中,一场未遂的风流案,酿成了一场已遂的故意杀人案。阿玛辛格自知人命攸关,他没有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作最后的告别,就拿起这把带血的尖刀,向自己所在的普陀巡捕房投案自首。

1936年11月17日,阿玛辛格一审被判处死刑。雪玛克虽高薪聘请外籍律师力克斯陈述理由具状上诉,但是在二审时,英籍法官仍然维持原判,并定于当年的12月29日,按照西方的行刑方式,对其执行绞刑。

为了谨慎起见,正式执行的前一天,工部局警务处还命执行人进行过模拟试验,做到了慎之又慎。可是,正式行刑时,还是发生了绳索断裂,死囚犯未死的重大事故。这不仅受到了上司的训斥,并且惊动了英国驻沪领事和驻华大使,还让嗅觉灵敏的记者抢到新闻卖点,以奇闻趣事吸引大众的眼球。

工部局警务处的长官分析推测了这起事故的三种可能性:

一、绞刑用的绳索被人调包。有人换上劣质绳索,故意造成死囚执行未遂。但是提篮桥监狱戒备森严,外来人员极难进入。提篮桥监狱内,各种大小钥匙由钥匙间专人保管。而且保管钥匙的人不准使用钥匙,使用钥匙的人不准保管钥匙,两者互相制约。所以有人故意调换绳索,依据不足。

二、死刑执行人被死囚犯或其家属收买。据调查该死囚犯阿玛辛格及其妻子都是印度人,出身低微,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虽然他在巡捕房工作多年,但长期处于底层,接触不广,经济上并不富裕,而且绞刑执行人是从香港派来的,执行人与死囚犯之间并不相识。

三、行刑设备存在问题。为此,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白理南爵士组织有关官员亲赴提篮桥监狱调查,后又派人按照死囚犯的重量准备了一只沙包进行模拟试验,当推动手闸,打开活动地板,沙包悬空吊起的时候,相同的结果却再一次重演,“啪”的一声,绳索又一次断裂。

他们仔细对绞刑架进行了检查。事情终于水落石出,毛病出在这个“工”字形的绞架上。这个绞架的棱角锐利,吊有100多磅重量的绳索在下滑过程中与绞架发生摩擦,致使绳索断裂。

所以可以认定死刑犯执行绞刑时,与执行绞刑人员无任何关联,发生绳索断裂,完全系一起意外事故。在场的英籍官员如释重负,用英文写好模拟试验的结果,白理南总领事又向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作了汇报,陈述事情经过之始末。

根据当时英国的惯例,死刑只能执行一次,死刑犯阿玛辛格在行刑时由于意外情况而死里逃生。为此,1937年1月18日,英国驻华大使批示对死刑犯阿玛辛格改判为无期徒刑,押往印度孟买安达曼岛的监狱服刑。香港抵沪执行死刑的两名执行人员解除禁闭审查,恢复他们的行动自由。至此,这件扑朔迷离的案件告一段落。

1937年3月,工部局警务处、工务处的官员派人拆下绞刑房房梁上的“工”字形绞架,换上6吋直径的管型绞架,待一切安装到位后,英籍典狱长惠尔,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工程师卡明·怀恩斯,工务处的克莱门茨、戴维斯等技术人员组织了现场试验,予以验收。

1937年更换的绞刑架保存至今,通过这个绞架还可以让我们回想起当年真实而离奇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