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形制、特点: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式,高38米;现状:2013市保
榆社文峰塔,位于晋中市榆社县城东南一公里巽山上。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为振榆社文风而建,雍正三年(1725)建成。塔系八角十三级砖木结构,空心楼阁式,高约三十八米,内径三米,占地面积七十平方米。第一、二层砖砌月梯和回廊,可拾阶而上。三层以上用木板、铁钉筑梯,可攀高登临。其间盘路曲曲,石楼层层,如步云路。塔体外面,每层均有砖砌檐、椽、斗拱。四面砌有拱券洞门,可供凭览。洞门上字匾阑额,花纹图案工艺颇精;塔顶置宝瓶,玲珑剔透。 有资料称,文峰塔其实是沿用了榆社历史上另一座塔的名称。县城原有大同寺,寺里有座舍利塔就叫文峰塔,是佛家说的天下第十九塔。此塔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其选址巧妙,寓意深远。塔所坐之巽山,东倚崇峦,西俯榆川,南对笔架山,北临仪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笔峰直插云霄,指星画斗;东方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如虹饮池;从北向南望观,文峰塔尖正对准笔架山的3个山峰,其景颇似笔管搁在笔架之上。塔于2013年公布为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资料: 明末清初,榆社文化不振,由清而起七八十年没有人登进士第,被称为天荒,于是人们在这儿筑塔以期振兴文风。令人惊奇的是,雍正二年,塔修到一半时,竟然旗铃报捷,乡中试子一举登第。从此流传下文峰塔“开百里之风气,一事而留万载之功德”的说法。在榆社人心里,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商朝纣王的叔父箕子分封到榆社,便有了文化的肇始,而文峰塔也就成了榆社人心中对文明教化的尊崇。 据榆社县志记载:“在明时,榆社登进士者七人。”“至清初至雍正,迄今又历70余年,科第几绝。” 时郡守王公视察榆社,他登城四顾,认为榆社文风不振、经济萧条,是县城东南处的巽山低矮之故,于是建议在巽山建塔以补缺陷。清康熙61年,在全县动员有钱绅士筹资建塔,至雍正二年功将近半,正遇连年饥荒,募捐难继,有终止之势,但绅士张汉英不愿看到可使榆社振兴的文峰塔工程半途而废、就此终结,便近乎倾家荡产独出金数百,全力以助,终使文峰塔于雍正三年大功告成。从此满载榆社人民美好愿望的文峰宝塔巍然矗立于巽山之上。 从此,文峰塔成为晋中山区县榆社县城最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并在榆社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图片资料:新浪博友·一根草;古塔丽影
榆社文峰塔欣赏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