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文化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9-18

茯苓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伤寒论》中含方15首。茯苓不仅在国内药用配方中用量大,而且在国际市场也久负盛名。有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茯苓输出国外,唐代输入印度,宋代运销西亚和欧洲。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医药文化和商业文化三方面,讲述茯苓的“前世今生”,体现茯苓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

       我国最古老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入上品,著有“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本草求真》称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药品化义》称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中国药典》称“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汉朝名医褚少孙说茯苓令人“食之不死”,故茯苓有益寿延年“不死面”之称。晋朝道家葛洪的《抢朴子》中有个故事: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灵谷,瘕灭面,体玉铎。南北朝名医陶宏景称茯苓“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唐朝诗人杜甫在《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中有茯苓的诗句: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送阿龟归华》中有称赞茯苓的诗句:草堂归来被烟蔓,黄缓垂腰可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唐朝诗人吴融在《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中劝朋友治病时不要忘记用茯苓,有诗句:千年茯苓带龙鳞,太华峰头得最珍。金鼎晓煎云祥粉,玉瓯寒贮露含津。宋朝黄庭坚在《鹧鸪天》中称茯苓可以使人长生百岁,有词句:汤泛水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茯苓又名茯灵),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宋朝苏轼兄弟爱服饵茯苓,苏轼之弟苏辙撰有《服茯苓赋》。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有个因为丫环私赠茯苓霜引起一场风波的故事,说明茯苓是一种珍贵的补益品。

二、医药文化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茯苓的化学成分均有系统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还含有树胶、蛋白质、脂肪酸、甾醇等成分。三萜类成分是茯苓中发挥利尿、镇静作用的主要成分,尤其是茯苓素是消肿利尿的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其增强免疫力的主要成分,其中的羟甲基茯苓多糖更是增强免疫,抗肿瘤,保肝的有效成分。

茯苓多糖是其特征性成分,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对胃癌、乳腺癌、白血病和肝癌均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羧甲基茯苓多糖能通过特异地降低mcy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达到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其次,茯苓多糖能通过抑制IL-1β、TNF-α的mRNA表达,提高IL-4mRNA表达,以免疫调节的方式起到保肝作用。

茯苓皮三萜甲醇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H2O2)等多种氧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也随之增强,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茯苓皮三萜可抑制血细胞自氧化溶血及H2O2 所致的鸡血红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红细胞膜,防止细胞内容物外流。另外,茯苓可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肝纤维结缔组织沉积,具有抗炎抗纤维化的作用。

三、商业文化

       茯苓是为数不多的药食两用品种,我国每年药用、食用和出口需量约1000~1300万kg,仅次于甘草、当归用量,为药用量较大的品种之一。1956年和1958年,产量分别为560万kg、540万kg,之后的三年农业自然灾害,茯苓年产跌至不到100万kg。1976年国家实行政策扶持并且高价收购,产量回转,1978收购量2400万kg,为历史最高水平,造成严重积压。改革开放后,茯苓产量回转,1992年大别山区形成茯苓种植热潮,年产1640万kg,连续两三年都稳定在1000万kg以上的饱和水平。1997年全国茯苓纯购进185万kg,纯销售275万kg。

近10年,我国中药材价格总体呈持续波动、小幅震荡、稳中有升的趋势。2011-2015年茯苓在中药材中的对外贸易排名呈现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第3名,逐步下降至2014年的第7名,并于2015年稳定于第7名。2011-2015年茯苓进出口金额、进出口占比出现较大波动,茯苓进出口额、进出口占比于2013年达到峰值,2015年跌入谷值。但是就总体而言,茯苓一直稳居我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对外贸易的前十大品种。

在我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对外贸易中,茯苓不仅地位稳定,其主要贸易口岸同样较为稳定,在茯苓的对外贸易中,香港转口贸易作用突出。茯苓的主要贸易口岸是香港、日本、韩国、越南等,其出口金额占比可达93%以上。

茯苓的年出口量、年出口额、年平均出口价格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出口额与出口价格的上升幅度较大,出口量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出口量变动幅度较小的原因主要是,茯苓的生产总量基本固定,出口贸易市场消耗量变动较小。相较于出口量而言,随着人民币汇率、物价水平、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出口价格增幅较大,导致出口额增幅较大。

茯苓出口价格在连续波动中不断上升,并且自2013年开始,出口价格始终高于内陆市场价格;相较于茯苓出口价格的连续波动上升,茯苓的内陆市场价格自2011年底高价回落之后一直表现为平稳回升。

目前,我国茯苓的年产量约为1.8万t,其中野生茯苓为1600~2000t,约占总量的10%,其余均为人工栽培,人工栽培茯苓的主要收获期即产新期为10月中旬。在2003-2015年统计数据中,月出口量在1、11、12月达到峰值的频数 为11,频率约为84.62%。9月茯苓月出口价格出现峰值的频数为4,即频率为30.77%,明显高于其它各月份出现月出口价格峰值的频率,即茯苓产新前1个月,月出口价格出现峰值的可能性较其它月份高。需要注意的是,在9月的相关统计中,月出口量及月出口额谷值出现的频数分别为1、2,说明9月茯苓较高的贸易需求及较小的库存余量等的因素影响了茯苓月出口价格。2月茯苓月出口量、月出口额、月出口价格谷值的频数分别为8、5、3,频率分别为61.54%、38.46%、23.08%,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月茯苓出口市场较为疲软。

结束语:以茯苓发展史为镜,可以知茯苓之兴替。茯苓作为中药八珍之一,自诞生之日始,就与中华文化千丝万缕。茯苓长期占据中药贸易市场的前十位置,足以证明国际市场对茯苓的需求。但是,茯苓又是一味中药,具有植物生长的规律,肆意开垦茯苓,容易造成资源枯竭。如何平衡资源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主方向,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